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傲慢与偏见》是奥斯汀的代表作,小说中四种婚姻爱情基本概括了当时社会中爱情和婚姻的状况,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婚姻观:恋爱和婚姻与财产和社会地位息息相关,但恋爱婚姻不能仅取决于财产和社会地位。正确的婚姻观应当建立在相互爱慕、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奥斯汀既反对为金钱而结婚,也反对轻率结婚,强调婚姻中感情因素的重要性,但完全缺乏物质基础的婚姻也是不被赞同的。作者的婚姻观受到当时社会现实的影响,主张在物质与感情之间找到某种平衡,找到一份有着真挚感情和财产保证的婚姻。奥斯汀的婚姻观在今天仍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为了了解90后女大学生婚姻态度和主观幸福感的现状,揭示90后女大学生婚姻态度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采用婚姻态度量表和总体幸福感量表,对商洛学院和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在校的大一、大二、大三的320名女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90后女大学生婚姻态度在父母感情上存在显著差异,但在学校、年级、恋爱经历、生源地、是否独生女和学科背景上不存在显著差异;(2)90后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年级和是否独生女上存在显著差异,但在学校、恋爱经历、生源地、学科背景和父母感情上不存在显著差异;(3)90后女大学生婚姻态度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4)婚姻态度对主观幸福感具有预测作用。结论:婚姻态度是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近代早期 ,在基督教人文主义者和新教思想家的影响下 ,基督教婚姻观念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婚姻的地位得到了真正的提高 ;对婚姻缔结的规定更加理性 ;在婚姻的目的中注入了夫妻感情的因素 ;因此也允许因感情不和而导致的离婚 ,并且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离婚  相似文献   

4.
中缅跨国婚姻模式主要体现为资源交换婚姻、互补婚姻、欺诈婚姻三种模式,从其婚姻动机、交往途径、婚姻现状看,都具有交换性质,基本模式为"交换婚姻"。这种"交换"关系并非感情与感情的交换,更多掺杂的是物的因素。这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是历史与现实、主观与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唐代是中国古代婚姻史中夫妻关系观念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婚姻中的夫妻之情一定程度上受到社会重视。唐代婚姻缔结过程中当事人具有较大的自主性,这为婚后良好的夫妻感情奠定了基础;"琴瑟同谐"的夫妻亲密之情在唐代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此外在婚姻解除的过程中,也一定程度上尊重了私人的感情因素。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以夏洛蒂和柯林斯先生,简和宾利,达西和伊丽莎白这几段婚姻的情况为例充分体现了简·奥斯汀在<傲慢与偏见>中的理想婚姻观.通过失败婚姻和成功婚姻的对比得出真正的婚姻是建立在感情、实际需要、道德、平等基础上的.  相似文献   

7.
简·奥斯汀在其每部作品中都能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把风俗小说打造成真正的艺术精品.她在作品中表达出的婚姻观是:人们不能凭借感情冲动选择婚姻,婚姻应该在感情的基础上亦受到理性的制约.只有建立在理性上的婚姻,才能给予人们真正意义上的幸福和美满.  相似文献   

8.
不管结婚时间长短,叹息"我们的感情大不如前"的,总是女人。这是不是说明,女人想从婚姻中得到的东西比男人更多?如果是这样,那么,要想改善婚姻和感情,你需要投入的重视也必需更多。以下10个巩固婚姻的有效办法,已经经过无数实践的证明,你不妨逐一尝试。  相似文献   

9.
一、教学目标1.了解爱情的美好、婚姻的幸福、家庭的温暖定义,认识在青春期对美好爱情向往的生理特点,建立爱情、婚姻、家庭的基本观点。2.能够把握青春期异性交往的基本原则,希望能够正确处理自己的爱慕感情,感情中自我调控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大陆地区与台湾地区自上世纪80年代起,各项交流频繁,接触日多,进而有两岸人民的通婚现象,其类型可划分为老夫少妻型、假结婚型及生儿育女型,但诸多基于功利婚,双方感情基础薄弱,因社会阶层较低、经济状况不佳等等事实面因素,致婚后多有伴随家庭暴力,乃至离婚等问题。台湾地区移民政策尚缺整体规范法制,表现于婚姻移民之上,有其不足,并助成涉台婚姻者的困境。本文以此为探讨对象,分析婚姻类型,研究困境发生原因,并指出法规不公平对待及歧视大陆新娘之所在,最后提出建言,以期朝正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六世班禅到承德朝觐乾隆皇帝和廓尔喀入侵西藏都是在深刘而复杂的国际国内政治环境下发生的.班禅圆寂后留下了巨额财产,这直接引发了廓尔喀入侵西藏.清政府在取得了对廓尔喀的反击战胜利后,进一步改革了西藏的政治、宗教管理体制,并制定了影响深远的<钦定二十九条善后章程>.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伴随着世界局势发生的巨大变化,欧美基督教在这种形势下也发生了微妙变化,神学家们都力图创建自己的体系,出现了许多基督教派别。天主教“梵二”会议后,加快了革新的步伐,适应了新形势的需要,获得了新生。当今社会,欧美基督教在国家政治生活、教育、化和伦理道德诸方面,仍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蒙古法文化形成于 13世纪初叶 ,然而它的哲学基础却源远流长 ,表现为来自蒙古先民的朴素的宇宙观。与世界其他古老的民族一样 ,蒙古民族也有自己对外部世界的看法 :如追溯苍狼白鹿为族源的图腾物 ,接受北方民族萨满教的自然崇拜及偶像崇拜观 ,进而形成本民族的“长生天”观念。这一切又为统一前的蒙古各部之间发动血族复仇战争提供了思想源泉 ,成为蒙古法文化诞生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4.
艺术的神圣性在前现代时期来源于自身以外的宗教;当宗教衰微之后,“天才”和世俗政治权力成了它的新神。然而,随着20世纪以来化的变迁,传统的人艺术化急剧衰落,旧的精英化阶层解体,艺术的膜拜价值最终淡出了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15.
宗教本质的探寻——重释“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的本质问题是宗教学最基本的理论问题,是研究“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问题的基本前提。马克思曾提出“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的论断长期以来被认为是马克思关于宗教本质的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宗教现的基础.形成宗教“鸦片”本质论。然而,这是一种误读,其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引发对宗教认识的诸多困惑。实际上,马克思对宗教本质没有明确、简洁的论述。而是蕴涵于其科学的无神论当中;他科学地扬弃了费尔巴哈的宗教异化理论。通过揭示宗教的世俗基础来说明宗教的本质、宗教产生和存在的合法性及其宗教功能的多重性,并革命性地指出了宗教消亡的必然。  相似文献   

16.
17.
The origins of Roman Catholic voluntary‐aided schools are examined in order to explore how the British state has dealt with its largest labour migrant group: the Irish. The argument developed is that ethnic minority issues, in particular those of integration and segregation, were at the heart of the institutionalisation of religious schools as part of the state education system in Britain. The divisions of 19th century British society embodied in religion, class, and national identity were expressed as anti‐Catholicism and anti‐Irishness. In Liverpool between 1835‐41 an educational experiment took place to introduce the ‘Irish System’ to the corporation schools in the city. The defeat of this experiment by an Tory/Anglican alliance which powerfully linked hostility to Catholicism with the ‘Irish Question’ ended prospects for a national, interdenominational system of education. The resulting compromise ensured that the children of Irish Catholics were segregated and differentiated from the rest of the working class.  相似文献   

18.
2013年5月,第十届潮学国际研讨会在武汉召开,与会代表就方言与戏曲、潮商、移民与社团、在外潮人、信仰与文教以及其他一些相关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推动着潮学研究向更完整、更客观的方向前进。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作家、现代知识分子与基督教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他们在写作与言论中吸收了大量的基督教文化、思想资源,但真正信任基督教或理解基督教教义的却为数甚少。中国传统的世俗化的政治化的宗教观、“五四”时期的“反传统”、“反殖民”情绪、实用理性主义、政治民族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等因素,使“五四”一代人对基督教从接受转向背离。  相似文献   

20.
杨富学 《家教指南》2011,(3):106-113,132
摩尼教于763年传入漠北回鹘汗国以后,迅速发展成为回鹘国教,其影响渗透到汗国社会、经济、外交及文化的各个方面。9世纪中叶,回鹘汗国崩溃,部众四散,其中迁入河西者以甘州为中心建立了甘州回鹘王国。由于受到当地流行的宗教文化的影响,回鹘宗教信仰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来被奉为国教的摩尼教虽继续流行,但势力越来越弱。在漠北时期并不流行的佛教,却异军突起,取代摩尼教而成为甘州回鹘国最为流行的宗教,同时萨满教遗俗继续存在。这些成为甘州回鹘宗教信仰的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