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在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发展史上,毛泽东和陈云的经济思想占有重要地位。试比较两者的经济思想,我们发现其异同是客观存在着的。这些异同在国情理论,计划与市场理论、农业发展理论、国民经济综合发展理论以及自力更生与利用外资关系理论等方面有突出表现。但是,两者的经济思想不是可以被机械地分割的,而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其“异”主要不是水火不相容的根本对立,而是基于不同经济事实基础上之“异”,是从不同角度统一于中国经济建设之“异”。因此,它与“同”一起,为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支持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陈云经济理论中独特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具有普遍意义和价值。陈云在经济工作中处处注意结合,时时强调结合,创造出富有特色的“结合”方式和方法;“稳妥”、“稳扎稳打”是陈云经济思想的重要特点;陈云特别强调平衡,认为这是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前提。研究陈云同志经济思想中的方法论,对于学习和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在批判意识形态“虚假性”、“欺骗性”和研究作为社会上层建筑和人类文化发展的载体的精神生产现象时揭示了“思想的生产与分配”的规律。列宁和葛兰西发展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不再一般地谈论意识形态虚假性,而是强调无产阶级意识形态“领导权”及其实现战略。马克思、列宁及葛兰西在意识形态批判、建构过程中揭示的阶级社会和作为人类文化现象的意识形态“领导权”思想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论陈炽的生产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炽作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他通过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的否定和对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审视,提出全面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认为生产是“富国之源”,主张学习西方国家的农业科学技术,重视人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与同期的其他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经济思想相比较,陈炽的生产观更具特色  相似文献   

5.
“发展”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理念之一。本文概括叙述了邓小平发展理论的基本点,指出在理论上强调生产力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在现代化建设中突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邓小平发展理论的主调和核心内容;邓小平同志还明确提出过经济社会要稳定、协调发展的思想,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邓小平在台阶式发展战略构想中曾提出过“跳了以后,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一下,再前进”的战略步骤和阶段。党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前提下要更加重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和邓小平发展理论一脉相承。科学发展观是邓小平发展理论在新历史条件下的进一步完善、丰富和展开。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的部分先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思想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理论政策,体现了“唯实”“求实”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必然性,符合量变质变的辩证法思想和具有鲜明的“两点论”特点  相似文献   

7.
党和国家作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科教兴国,教育为本;振兴经济,关键在科技,基础在教育。教育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担负着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合格劳动者和各级各类专门人才的重要责任。马克思指出:“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而当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真正实行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时候,产出的不仅是人才,还有人才所创造的财富。 一、马克思主义教育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出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根据社会生产和劳动分工的学说,及其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分析,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论证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大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并且断定:“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生产劳动和教育的早期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马克思的论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经济思想中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出生产力”的理论基础。 列宁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出生产力”的思想。他于1897年在《民粹主  相似文献   

8.
《大学》的经济思想重德、重义,同时也重财、重利。全面理解重视民生、重视道义、重视德财、重视义利的重要性,是理解《大学》经济思想的枢要。在重德、重义的基础之上重财,在富民的基础之上来教民,用道义来约束之,最终达到社会的良性发展。这本身也展现《大学》经济思想与其整个思想体系的关系。《大学》重视“人”,也重视“财”和“义”,而不轻“利”。只有在德义的基础上为人们兴利、牟利,才能实现国治天下平的大学之道。  相似文献   

9.
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调整高中思想政治课有关教学内容的方案〉的通知》(教基〔2002〕6号)文件精神,高中思想政治课删减了部分“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同时,为进一步贯彻十六大精神,按照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对教材中的一些“过时”内容进行了修改和补充,使之更加符合实际。我学习修改后的新教材,感到内容上有如下的一些变化。一、高一经济常识新教材内容上的变化1.在“前言”中删掉了“经济的基本含义”,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内容。2.原教材“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这一框题,改为“商品和商品…  相似文献   

10.
《江苏经济》2003年第1期刊载的中国青年报社童大焕《对“素质低”论调说不》一文写道: 如果说一个思想者外在的褒贬不需要特别关注,那么一旦深入其思想内核,我们就会惊叹自愧不如。杨伟名关于农村经济的“开放搞活”理论,“社会主义初期”理论等,不都在90年代一一兑现了吗?而他的用自由市场开放一类物资(粮、煤、油)的经济理论,他的“没有百分之百不折不扣的民主”就没有“民主集中制”的政治理论,不是更令人望其项背、羞愧汗颜吗?  相似文献   

11.
罗贯中虽然极力在《三国演义》中美化刘备,丑化曹操,他的这种美化只表现在能够对人物形象产生重大影响的细节描述上,而没有对历史事件进行较大的更改。诸葛亮在刘备死后的专权独大以及对事物处理的高人一等必然会导致其心理上的唯我独尊,难以容人。研读文本可发现,马谡、魏延、廖立这三人都是自认为很有能力(事实也证明其并非庸才)而爱发狂言。而诸葛亮对这种人的态度也是一以贯之:坚决打击。然而,所有这些错误都被罗贯中以生花妙笔或掩盖(如廖立)或美饰(如马谡),甚至成为证明诸葛亮智慧过人的"事实"(如魏延),而且这些内容随着《三国演义》的盛行而逐渐被人信以为真,诸葛亮也就成了近乎完美的神人,直至逐渐演变成为一种迷信。  相似文献   

12.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同样也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实践家。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在激烈的战争环境中的一系列战争智慧,如造势、用术、谋攻、妙算、诡道、用间等。诸葛亮更是以其富有远见、多谋善断而卓越不凡。在三国演义的诸多人物中,诸葛亮凭借其复汉兴刘的坚定信仰,卓然不群的政治才能,料事如神、指挥若定的军事才干,以及忠公体国、清正廉明的品行所展示的人格魅力。在与曹操的“汉贼”、“奸雄”、“谲诈”的人品映照对比中,更加凸显出中国优秀传统民族精神的光辉。所以备受后人的敬慕和爱戴。  相似文献   

13.
在诸葛亮研究中,有两个小问题应引起注意:其一,诸葛亮隐居隆中虽然胸怀远志,自比管仲、乐毅,但能否如愿,心存忧郁,最好的表达方式莫过于“抱膝长啸”。因此,“啸”的深刻含义,有必要加以阐释。其二,“羽扇纶巾”是学艺术中的诸葛亮,“葛巾毛扇”是历史真实中的诸葛亮,二不可混为一谈。“毛扇”是魏晋名士手中所挚的“麈尾”。  相似文献   

14.
诸葛亮斩马谡一事,自古及今受到不少人的批语认为马谡罪不致死,被杀得冤枉,事实上,根据历史记载,马谡在街亭战役中丧众失地,违反上级的部署,不听部下的正确建议,兵败后又畏罪潜逃;按照三国的军法,他犯有败军失军。违抗军令和阵前逃亡三项死罪,诸葛亮对他处以死刑完全是合情合法的。  相似文献   

15.
作为我国古典小说特征化艺术形象的典型———诸葛亮形象具有性格结构单纯性、性格稳定性、性格群体性特征。《三国演义》作者通过“略貌取神”的艺术手段塑造了诸葛亮“智、忠”形象 ,达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6.
在诸葛亮一生中并没有想“争夺天下,建立王霸之业的雄心”壮志,关羽不是“诸葛亮攫取权力道路上的最大障碍”,诸葛亮也不是想“假吴人之手置关羽于死地”。他和关羽之间的关系只是蜀汉政权内部大臣与大臣之间的平等关系,他们之间并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不存在所谓权力之争。  相似文献   

17.
诸葛亮去世后各地图形立庙,表明诸葛亮德范遐迩,勋盖季世,他一生立身行事表现出来的献身和进取精神为历代人们所景仰和称赞。  相似文献   

18.
街亭失守的原因历来就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罪在马谡,一种认为是诸葛亮用人不当。其实,街亭之战本来是诸葛亮消灭司马懿的一个天赐良机。但由于诸葛亮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这次机会就在他的眼皮底下悄然消失了,因而使他判断失误,指挥不当,致使街亭失守,从而失去了统一中原匡复汉室的机会。  相似文献   

19.
东汉末年,曹操利用袁绍的失误,抢先奉迎汉献帝于许昌,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曹操正确运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发展、壮大了自己的实力,为官渡之战的胜利和统一北中国创造了一些良好的政治、外交条件。与此同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负面影响也日渐增长,限制了曹操集团的发展,曹操也逐渐放弃了这一策略。“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曹操“人谋”的重要表现与结果,其作用的发挥取决于曹操的个人素质与曹操集团的综合实力。  相似文献   

20.
一个家族所在的地域文化是家族赖以成长的环境,以曹操为首的曹氏家族无疑与家乡谯沛之地的地域文化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谯沛之地有着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其悠久的军事政治传统、道家文化、酒文化与药文化对曹氏家族在政治统治、思想学术、家族门风、文学创作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