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诸葛亮提出的“限之以爵”这一治蜀举措,在蜀汉四十多年的施政中得到较好实施,并收到明显的效果。由于严格以军功、事功控制封爵,使蜀汉的封爵制与魏、吴相比,显现出高爵位少、数量少、虚封多、食邑数不明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西晋宗室始受封爵位以王爵为主要方面,西晋封授宗室爵位阶段性特征较为显著,始受封者由前期以大功亲以上宗室为主转为后期以小功亲以下宗室为主,由功而王始终是一重要封爵原则,始受封爵年龄较小,始封王封国等第并非固定不变,存在一个动态调整过程,始封爵与前朝旧爵也有一定联系。东晋宗室始受封爵者人数较西晋大大减少,始封王爵者更是寥若晨星,宗室因亲获封概率降低。由西晋而东晋,宗室封爵经历了由皇帝主导、到宗王主导、再到门阀主导的的历程,王爵分封范围由泰始初年由授予小功亲以上到咸宁三年确立非皇子不得为王原则、再到惠帝时期王爵分封延展到缌麻亲,及至东晋,王爵分封的范围又收缩到周亲。  相似文献   

3.
五等封爵作为中国古代封爵制度的重要内容,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经历了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并最终成为中国古代封爵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金熙宗天眷元年“定封国制”,五等封爵作为封爵制度的重要内容得以确立,《金史·百官志》对金代的封爵制度有较清晰的记载,但并不准确,其中关于金代五等爵爵称的记载就有阚失,未能真实反映出金代五等封爵体系的全貌《金史》除了对国公封爵有较多记载,其他五等爵封史料较少,有的爵封甚至根本无载。查阅碑刻资料,发现了较多关于金代五等爵封的信息,由此得出金代五等封爵先后共有十一个爵称,六个等级。  相似文献   

4.
我曾在《孙吴奉邑制考略》一拙文中指出:“关于奉邑制度实行的年代问题,综观前述十二例证,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时间规律:除徐盛一人获得奉邑的时间可能在孙权黄武初年外,其余十一人获得奉邑的时间均在建安时期。……这一事实告诉我们:自黄武元年(221年)以后,奉邑制已经不存在了。反之,自黄武元年以后,封爵之名出现了……而黄武元年之前的建安时期,却无一人有封爵者。奉邑制的结束与封爵制的实行,在时间界限上如此前  相似文献   

5.
对于蜀汉灭亡之原因,近年来最具影响的就是不同地域势力集团矛盾说。但仔细考察,这种说法的根据是不足的。蜀汉内部的矛盾可能按进取者与保守者来划分会更确切一些。蜀汉的亡国,首先是其政治目标越来越无法实现,对外战争又使国贫民困不断加剧,从而导致域内民众信心普遍丧失;其次是这种信心丧失恰好与当时的普遍认知汇合,以致蜀汉国家认同破裂,谯周劝降后主得以成功。谯周的人生经历恰好生动地展现了这个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6.
明代臣僚封爵制度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武初年定五等爵制,皆须军功,有大功方可封公、侯。武官因袭替制度的存在,故最低封侯,以下世袭指挥使。永乐以后伯爵规格提高,武官有功则封伯。而明初文官在严酷的政治气氛下难获封爵,故子、男长期虚置,逐渐废革。此外,《大明律》文官封公侯条件极高,故此后文官有大功亦止于伯爵。宣德以后,臣僚封爵即落去职事官衔,爵位与职事官衔并立的局面终结,勋臣只出任差委。明代封爵待遇较唐宋优厚,但祖宗之制与明中后期政局的变化产生矛盾,文官地位崛起而不许封,武官地位日渐低下而难获封,使爵位在百余年中仅为承荫袭爵者把持。  相似文献   

7.
五代封爵倒度在承袭唐的基础上。又发生了许多变化.产生了一些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五代封爵所给的食邑户数与唐制相比,实际上处是在一种混乱状态之中;实食封的户数普遍低于唐代水平.这与五代社会经济衰退有直接的关系;五代爵制主要沿袭了唐后期的制度.增加了郡侯这一级爵位;受封者所得爵名与其籍贯并无必然关系。其得名通常与郡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蜀汉史学家杨戏所著《季汉辅臣赞》是三国时期论赞体的杰出作品,具有相当重要的史学价值。杨戏以“季汉”为名作赞,确立了蜀汉正统的话语,而汉末三国的正统论的论争亦发端于此。《季汉辅臣赞》对于蜀汉君臣的品评相较于陈寿的品评不尽相同,两者对于人物的态度各异,《辅臣赞》中更是有许多陈寿所没有品评的人物,笔者将做简要分析,不足之处还望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9.
诸葛亮是蜀汉最重要的领导者之一,为蜀汉政权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但其在领导行为上的战略失误、自知不足、不善育才、不当用人、不善授权、赏罚不平、不善纳谏等领导过失,使得蜀汉最先灭亡。蜀汉“成也诸葛,败也诸葛”。  相似文献   

10.
车水马龙     
汉章帝即位后,尊明帝之后马氏为皇太后。公元76年,一些趋炎附势的大臣奏请章帝,给皇太后的兄弟封爵,马太后坚决阻止了这件事。第二年夏天,各地闹起旱灾,有的大臣又借机上书,说旱灾是因为不封外戚造成的,要求立即封爵。马太后针锋相对地说:“天旱与封爵有什么相干?提出  相似文献   

11.
姜维是蜀汉后期重要的军事统帅之一,他出生于西凉豪族,有羌族血统。本文认为,姜维充分发挥自己民族特性,改变了蜀汉北伐的方向,对蜀汉后期军事路线与战略目标的改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为蜀汉政权的稳固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2.
汉末纷争打破了秦汉以来中国的大一统局面,政治出现了魏、蜀、吴三分天下的新给局。刘备集团以益州经济区为立国基础建立了蜀汉政权。蜀汉前期诸葛亮执掌国政,实施“以攻为守“的立国方略,使益州经济区的发展因战争而受到严重阻碍。蜀汉后期,姜维继续执行“以攻为守”的错误决策,导致益州经济区严重倒退,蜀汉国力日益衰弱。公元263年,曹魏一举灭蜀。  相似文献   

13.
武侯的遗憾     
诸葛亮身为蜀相,志向、才能和德操罕有人敌。他全力以赴帮助刘备,联东吴、霸西蜀,以灭曹兴汉为最终目的。大事未成的原因是:其志向与二主不同而遭到他们的破坏和怀疑;申韩之术治国急功近利大伤蜀汉的元气。辅君未得真明君,治国未行儒家仁政,是诸葛亮最大的遗憾。认识这些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历史和人生,从古人的教训中吸取智慧。  相似文献   

14.
《史记》、《汉书》中记载的汉文帝后六年祝兹侯徐厉为将军驻守棘门,本身矛盾纷纭。实际上,驻守棘门的将军不会是徐厉,因为徐厉在此16年前已经去世;徐厉也不会是祝兹侯,不仅因为一地同时不会封两侯,而且因其封号应是县级的松兹而不是乡级的祝兹;汉文帝后六年驻守棘门的将军应当是松兹康侯徐悼。  相似文献   

15.
班固的《汉书》自传世以来,历经传秒和校刻,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版本。宋代也有不同刻本,这些刻本分属于北宋本和南宋本,构成两大不同的版本系统。  相似文献   

16.
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两国,分置巴、蜀二郡,拉开了中原王朝在西南地区设置郡县的序幕。张若、李冰为最早的两任蜀郡太守,而此时的昭通境域即有部分属于蜀郡。秦汉以降蜀郡凭借四川盆地的地理优势,以及得中原文化风气之先的历史机遇,对南中地区起到了广阔的辐射和强劲的带动作用,昭通政区的沿革演变亦与蜀郡的分合调整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7.
《:汉书新注》是自王先谦《汉书补注》以来的第一个《汉书》全注本,《二十四史全译?汉书》是目前唯一的《汉书》全译本,两书对今人阅读理解《汉书》有莫大助益。但由于卷帙浩繁,其中少数注释尚有值得商榷之处,兹列《汉书》卷六六、六七数例,以期对两书修订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汉代《尚书》学的发展与汉朝统治者息息相关.在汉代尊儒思想逐渐壮大的影响下,汉代《尚书》学的发展亦开始承继起周秦的发展传统,以《书》为教、引《书》为用的特征愈发明显.前汉诸帝引《书》用《书》,将《书》学思想融入其治政实践中,足见《尚书》在统治阶级心中的重要地位;而诸帝为《书》学发展所做的一系列努力,更是促进了前汉《尚书》学的迅速发展.条列前汉帝王与《尚书》之文献,可探帝王对前汉《尚书》学发展的影响及前汉《尚书》学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9.
谯周是三国时蜀国益州集团中颇为复杂的一个人物。他精通儒术,又是当地土,在以“法”治国、“荆楚人贵”的诸葛亮时代并不显达。当曹魏灭蜀时,他力劝刘禅投降,使蜀汉免受兵燹之灾,其本人却因此见贬于后世。谯周门生众多,名有立、杜轸、李密等,他们在入晋后仕途畅顾,青云平步,与吴蜀故地其他贵胄的境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不仅与识周的生平行事及其影响,也和司马氏政权出身儒学世家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文章对两汉时期西蜀方言的语音系统进行初步分析和研究。以前由于材料的缺乏,很少有关于古代川西方言语音系统的研究。文章是在对汉代四川几位重要文学家的作品进行认真研究的基础上来分析汉代四川方言韵部系统,揭示其语音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