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斌 《培训与研究》2009,26(5):45-46,63
本文以流行歌曲歌词中的英汉语码转换为语料,从语用学的顺应论和模因论两个方面对其进行研究:第一部分从顺应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三种情况来分析该语码转换;第二部分分析该语码转化中存在的文化模因、语言模因和信息模因。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流行歌曲歌词中的英汉语码转换为语料,从语用学的顺应论和模因论两个方面对其进行研究:第一部分从顺应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三种情况来分析该语码转换;第二部分分析该语码转化中存在的文化模因、语言模因和信息模因。  相似文献   

3.
歇后语是具有鲜明汉语民族文化特色的惯用语。长久以来,对汉语歇后语的研究大多聚焦于其语言本体修辞特征和认知理论解读等层面。通过整合模因论和顺应论,得出新的模因-顺应论框架,以此对汉语歇后语进行新的解读,分析其中广泛存在的文化模因和顺应现象。  相似文献   

4.
张璐 《现代企业教育》2014,(18):267-268
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师时常会出现英汉语之间的语码转换现象,本文从语用学的顺应论角度出发,浅析理工科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师语码转换现象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语言顺应论为理论基础,论述在高职高专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码转换这一普通存在的现象。分析了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师英汉语码转换的原因,重点研究了教师英汉语码转换的顺应功能,提出了应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6.
广告语言模因作为广告文化的复制因子同样遵循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规律,其在复制传播过程中会出现变异,这些特征和顺应论的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特征相符,故此,本文结合模因论和顺应论分析广告语言的传播,认为成功的广告语是以语言模因的形式存在的一个不断选择与顺应的模因变异的产物,即广告语言模因是为达到交际效果而顺应交际宿主的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智世界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黎珍  黄秋文 《考试周刊》2011,(69):29-30
作者以模因论为基础对汉语字词与其英译作了比较分析,发现汉语中部分外来词词源可以借助翻译模因理论作出合理的说明与诠释。从语言音系学角度看,模因论可解释语言间的同音或近音现象,这可启发我们从新的视角探讨语言的起源。  相似文献   

8.
赵小红 《考试周刊》2011,(51):25-26
语码转换现象一直是语言学界关注的课题,本文应用Jef Verschueren提出的语言顺应理论和于国栋基于这一理论提出的英汉语码转换研究的顺应模式,从顺应性的角度探讨报刊广告中的英汉语码转换现象。本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广告中语码转换的分布模式和潜在的语用动机,而且对广告商的广告创作和广告读者的理解有一定指导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文章试图从模因论的角度探索语码转换对文化传播和语言发展产生的影响。校园中的语码转换的实例可以归为三类:汉英语码转换、普通话-方言语码转换、网络语码转换。在分析这些实例的基础上。又提出语码转换也是一种模因;语码转换中存在着文化模因、语言模因和信息模因。研究语码转换中的模因现象会增加人们对词语语法功能转变的认识。并引起人们对语码转换对文化传播和语言发展产生的影响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0.
语言是最重要的文化模因,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之下,汉语在演进中出现了形式多样汉英语码混用现象。通过对汉语中的语码混用现象及其对现代汉语最直接的影响来分析,提出语码混用的规范化建议,即应严格遵循现代汉语的组合和聚合原则,采取"求同存异"的处理原则。在具体的实践中要规范汉英语言文字教学,严肃对待新闻及网络媒体对语码的混用,端正对外文化传播与交流的心态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