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新世纪的《玉台新咏》研究进一步深入发展,在理论建设和实际操作方面都体现出了多维的角度和空间,引进了各种理论和方法,尤其体现在《玉台新咏》的成书时间,《玉台新咏》与《选》的关系,《玉台新咏》的编选问题,《玉台新咏》与音乐的关系等方面;但在某些问题的研究上有待深入挖掘和开拓,比如《玉台新咏》和《心雕龙》、《诗品》的比较研究,《玉台新咏》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以及与宫体诗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2.
《玉台新咏》是一部以宫体诗为主体,收录从汉到梁有关女性之诗歌的总集。徐陵是《玉台新咏》的实际编纂者。他编选《玉台新咏》的直接目的在于给萧纲的后宫妃嫔们提供一个宫教读本,深层目的则在于宣扬萧纲的文学主张,为宫体诗张目。《玉台新咏》中的“艳歌”应理解为主要指描写女性或男女之情的诗歌。在编纂体例上,《玉台新咏》的三个翻新之处体现在按题材或主题归类、对所录作家作品按历史时间的先后编排和录存者之作。  相似文献   

3.
新世纪的《玉台新咏》研究进一步深入发展,在理论建设和实际操作方面都体现出了多维的角度和空间,引进了各种理论和方法,尤其体现在《玉台新咏》的成书时间,《玉台新咏》与《文选》的关系,《玉台新咏》的编选问题,《玉台新咏》与音乐的关系等方面;但在某些问题的研究上有待深入挖掘和开拓,比如《玉台新咏》和《文心雕龙》、《诗品》的比较研究,《玉台新咏》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以及与宫体诗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4.
近20年来,对《玉台新咏》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玉台新咏》的成书时间、编剧纂目的、编纂标准及对《玉台新咏》的评价等方面有了一定的进展,取得了新的成果。同时,也指出了前人没有注意到的《玉台新咏》存在的糟粕和不足。  相似文献   

5.
徐陵的《玉台新咏序》揭示了这部诗集的编撰和风格与宫廷女性的特殊心理及女性美的密切关系,以及女性在宫体诗人文学审美活动中的特殊地位:她们形成了宫体诗人生活的柔美氛围;是宫体诗人赏鉴吟咏的对象;同时又是宫体诗作品的阅读欣赏者。宫体诗人的创作倾向和文学旨趣主要缘于这种女性特殊地位及女性美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徐陵《玉台新咏序》是一篇标准的“序作者之意”的序文,并无不可信之处。认真解读序文,我们可以得到关于《玉台新咏》一书的这些情况:《玉台新咏》是一部“撰妇人事”“以给后宫”的女性读物,属《隋志》著录的南朝编撰的诸多备后宫讽览的《妇人集》者流。撰者徐陵的编撰意图是希望这部诗集“可代彼萱苏”,使“寂寞多闲”的后宫妇女“微蠲愁疾”,“聊同弃日。”这部诗集之所以形成了专录艳歌的特征,一方面如撰者所言,主要是因后宫“惟属意于新诗”而投其所好,另一方面则是禀承了南朝诸多《妇人集》“撰妇人事”的传统。如此,自唐至今关于《玉台新咏》编撰目的及编撰情况的种种不合于序的说法就应该得到修正。  相似文献   

7.
《玉台新咏》的撰录者一度公认为南朝徐陵,但自章培恒先生基于《玉台新咏序》提出“张丽华”一说后,又有胡大雷提出“徐妃”说及一些学者认为的的“某妃”说。本文认为对《玉台新咏序》存在其他的解读的可能,并认为由《序》文否定《玉台新咏》的撰录者是徐陵,否证力不足;《玉台新咏》的最终成书时间可能在陈太建年间。  相似文献   

8.
从<玉台新咏序>,我们可以看到以下问题.一、<玉台新咏>的选录标准:收录的诗歌作品应易解易懂,收录作品须能在更大范围内抒发情感,专门收录描述女色及女性生活的"艳歇",多录乐府作品,多关注当代诗人及当代"新诗".二、<玉台新咏>的编撰目的:为烦闷的读者提供读物,编成一部具有某一类题材总成性质的总集.<玉台新咏序>还谈到出版方面的一些情况.  相似文献   

9.
《玉台新咏》序中指明收录的作品属于“艳歌”,但是一直以来对“艳歌”的内涵理解不尽相同,至今仍无确切定论,仅凭《玉台新咏》多收录描写女性外貌及其生活的内容就归于色情诗是不公正的。“艳歌”本身是一种音乐,《玉台新咏》选录“艳歌”体现了当时娱乐化文学观,这种文风符合徐陵本人的审美观及六朝上层社会的生活氛围,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0.
《玉台新咏》是六朝时期一部重要的诗歌总集。《玉台新咏》研究的历史包括古代与现代两个阶段,总的趋势是由感性判断走向理性论考。现代《玉台新咏》研究又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至为突出,在文献研究、文本研究、成书背景研究等多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11.
清吴兆宜所作《玉台新咏笺注》是《玉台新咏》的第一部注释本,此本经程琰删补而广为流传。程氏依照删繁补阙的原则,充实了原注的作者小传部分,体现了知人论世之旨;注释中穿插评语,多有赏读批评之趣。程琰所为拓展了吴兆宜原注的诠释空间,有助于我们多层面地理解《玉台新咏》,是清代学者对这部总集的重要研究实绩之一。  相似文献   

12.
《玉台新咏》这部诗歌总集,作为宫体诗的代表作品,大多诗人将他们的笔墨放在了对女性的描写之上。而作为表现女性之美的服饰成为一种意象频繁出现在诗歌中,它不仅体现的是魏晋六朝诗人的一种审美观念。而且有些意象还深深地表达了诗人相思之意或者愁苦之情。本文着眼于服饰意象,力图从"罗类衣物"、"带"、"巾"等意象群来分析诗人的情感,解读六朝诗人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3.
《玉台新咏》大致成书年限是在中大通三年(531年)至大同元年(535年),联系徐陵这段时间的行年事迹、《玉台新咏序》及中大通三年发生的有关徐摛的官体事件,推断《玉台新咏》成书于中大通三、四年间及不收徐摛诗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讨论《花间集》与《玉台新咏》两部总集在编辑目的、编辑体例、文学观上的继承性。二书产生的时代虽相差较远,但《花间集》在编辑时对《玉台新咏》的模仿从内容到形式都是有所体现的。《玉台新咏》在文学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影响,同时还有重要的文献价值。《花间集》可谓词学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同样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这一点还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玉台新咏》大致成书年限是在中大通三年(5 31年)至大同元年(5 35年) ,联系徐陵这段时间的行年事迹、《玉台新咏序》及中大通三年发生的有关徐扌离的宫体事件,推断《玉台新咏》成书于中大通三、四年间及不收徐扌离诗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玉台新咏》的版本问题是与此书编者和编纂时间具有重要关系的大问题。本文作者在《(玉台新咏)版本考》(《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中已经论证了受到学界普遍推崇的赵均刻本及其同一系的本子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并非《玉台新咏》原貌。本文除论证与赵均刻本出于同一底本的冯班抄本并不是后人伪造外,着重介绍了翁心存影抄冯知十藏本的情况,指出冯知十藏本与赵均刻本也出于同一底本,再通过冯班抄本、翁抄本与赵刻本的比较,进一步证明赵均刻本对其底本的不忠实。  相似文献   

17.
<玉台新咏>序跋论(玉台新咏>与<文选>,一为缘情、专题的,一为诸体毕备的;<玉台新咏>的古诗有枚乘之名,诵诗论诗宜取二者并观;<艺文类聚>"赋"类作品有不以"赋"名者,为亦诗亦赋的交叉文体,<玉台新咏>以其为诗而录,<文选>不录,是因为限于类别体例.从<玉台新咏>所录而<文选>多有不录者,及<文选,有序而(玉台新咏>无序者或(玉台新咏>有序而<文选>无序,可知<玉台新咏>与<文选>之间没有承袭关系,但收录作品有同一出处者.  相似文献   

18.
《玉台新咏》所录《燕歌行》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刻《玉台新咏》录曹丕、陆机、萧子显作品,恰恰显示出《燕歌行》“闺怨”从“秋风萧瑟,,到“初春丽日”的发展三阶段。明人之所以将萧绎、庾信之作滥增入《玉台新咏》,是因为其作品思妇与将军的形象交替出现而《燕歌行》又有新意味。唐代《燕歌行》,“闺怨”成为了“士怨”,自我人生感慨有了落脚点。  相似文献   

19.
《文选》和《玉台新咏》,是六朝具有代表性的诗文总集。《文选》的编纂者是昭明太子萧统;《玉台新咏》编纂的指使者,是萧统的弟弟萧纲。令人惊奇的是,虽然两本总集编纂的对象有部分相同,但它们编纂的思想和艺术眼光却迥然不同。假如说,《文选》代表了传统或古典主义的文学思想,《玉台新咏》则代表了当时革新的流行的文学思想,这同时反映在一个大家庭的兄弟之间,是很有意思的。比较两者的不同,揭示其中深层次的内涵,不仅对理解齐梁文学,且对中国文学发展轨迹的把握,都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20.
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长篇叙事诗之一的《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南朝诗人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从《孔雀东南飞》中,可以看出不同的思想意识导致矛盾的碰撞致使悲剧的发生,而悲剧的价值在于使读者更清楚制造悲剧者的丑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