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之“真”凸显理想信念最根本最重要的特质,具有凝聚力量之“源”、夯实思想之“基”、滋补精神之“钙”、培塑政治之“魂”等价值意蕴。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之真呈现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表现形态。实现理想信念之真,须坚持不忘初心,坚定真诚信仰,坚守政治本色。  相似文献   

2.
研究生学术写作“眼高手低”现象是当前研究生培养中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运用扎根理论方法对194名研究生进行深度访谈,认为“知-信-行”是“眼高手低”现象的主要形成机制。就学术写作运行逻辑而言,“知”是基础,“信”是关键,“行”则是外在表现。针对研究生学术写作“眼高手低”现象中熟知非真知:知识“拿来”不会用;似信非信:态度“消沉”不坚定;行之惟艰:行动“缓慢”难始终的三阶段问题,提出研究生需构建知识体系形成知识图谱,坚定学术信念并保持积极学术心态,践行学术写作以确保行动在场。  相似文献   

3.
《中国职工教育》2012,(2):26-27
“弘扬爱国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发扬创新精神,提高业务能力”“开阔胸怀视野,共促和谐发展”“加强道德修养,提升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4.
新时代党和国家对研究生党建提出更高要求,进一步提升研究生党建工作质量迫在眉睫。当前,研究生党建面临意识形态安全挑战严峻、党的建设形势严峻、坚定理想信念难度更大的外在压力,自身存在工作效果不佳、党员数量激增、党员现实表现不尽如人意等问题。制约党建质量提升的主要因素包括研究生外显行为与真实动机不对等的矛盾冲突、民主评议需要与学习生活方式的矛盾冲突、党建要求与学业发展压力的矛盾冲突。提升研究生党建质量要严把“入口关”,坚定理想信念;优化阵地建设,强化组织保障;加强教育引导,提升育人实效。  相似文献   

5.
人要成长为人就必须受教育,因为受教育可以促进人的人格化、人类化,使人获取基本的人之秉性和人之资格。人是一种“可教化的生命”“,可教化性”是人所特有的“先天的性格”。人受教育的旨趣在于:超越自然生命,走向文化生命;超越现实生命,走向未来生命;超越符号生命,走向实践生命;超越个体生命,走向人际生命。  相似文献   

6.
高度的思想政治觉悟、坚定的理想信念、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深厚的家国情怀、较高的人文素养、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良好的道德品行等构成高校辅导员人格的基本内涵。高校辅导员人格涵养要强化理论武装与提升思想境界,促进高尚人格涵养的内化,重视“慎独”修养,加强行为历练。  相似文献   

7.
在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中,人除了意识自我这个主人格之外,还有不同的次级人格与主人格并存着,它们各自有一定的自主性。荣格用自性化来说明心灵的发展。他对心灵发展的定义是,成为一个颇具特色的个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合的人。人生命的前半段,主要是形成人格和发展自我的阶段;在生命的后半段,主要的任务是自性化。而自性化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和谐的人”。  相似文献   

8.
《亚太教育》2021,(2):F0004-F0004
燕山前进第二小学是一所始建于1987年的普通公办小学,现有教师59人,党员21人。为发挥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领导核心作用,党支部确立了属于自己特有的、内在的、有助于学校内涵发展和持续发展的蓬勃党建,引领师生创造健康、智慧、美丽的人生。蓬勃党建通过三个路径激发党员和教师蓬勃有为的思想情怀和工作动力,从而促进党员、教师、学生生命的健康、发展和幸福,引领学校创新发展。激发蓬勃动力,坚定理想信念与追求。党组织从坚定理想信念与追求入手,激发蓬勃动力。采取“多角度浸润式”的策略开展“全方位”的“六类”主题教育活动,统一思想,坚定信仰。创新党日活动内容和形式,做到“四结合”,提高党组织生活的感染力、吸引力和影响力。开展多角度全方位的“立体”活动,领导德育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营造蓬勃向上的校园氛围。  相似文献   

9.
人的生命是一个丰富完善的体系,是由物质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所构成;审美教育就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受教育者的审美境界,养成和谐人格,完善人的生命。  相似文献   

10.
精神作为一种意识层面的存在,具有强大的能动作用,良好的精神涵养是个体及社会群 体发展进步的强大支撑。其中,学术精神则是推动研究生学术能力发展、实现学术道德素养逐步养 成的一个内核。研究生学术精神作为一种完整的精神体系,其内容丰富、外延深远。研究生学术精神 的基本内涵是:求真务实的探索精神、刻苦勤奋专业的态度、学术研究的独立与自由、学术批判与创 新;研究生学术精神的内在价值则主要体现在:促进研究生人格的自我完善;增强研究生学术规范 意识,提升学术道德水平;有利于国家后备学术人才的培育与开发  相似文献   

11.
人是具有能动性和主体性的存在,教育的目的在于唤醒人的生命意识,点燃人的生命激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培养健康和谐人格,成就美好人生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应实施以提升生命为目的的多维度的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2.
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质上是讲道理“,讲道理”就是要“讲深、讲透、讲活”。作为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坚定理想信念、坚定理论自信、坚定教育信心,才能把“道”的“理“”讲深”;只有坚持“吃透”学生、夯实理论功底、坚持问题导向,才能把“道”的“理“”讲透”;只有拥有广阔视野、建好网络平台、强化人格力量,才能把“道”的“理”“讲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用心教”,学生才会“用心悟”,思想政治理论课才能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文章在辨析审美及审美教育本的基础上,指出审美对于心理健全发展和人格提升具有重要价值。对于前者,这种重要性表现在它能沟通知与意、感性与理性,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最终达到心灵的和谐运动。对于后者,其重要性表现为它能净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道德水平;使人产生“天人合一”感、社会归属感;最终形成一种“生产性”人格。  相似文献   

14.
研究生健康人格应该表现为个性独立、正确地认知自己、平等地亲善他人、和谐地融入社会、很好地控制情绪.文章从培养研究生健康人格的重要性入手,界定了研究生健康人格的概念,深刻剖析了研究生健康人格的心理学和生理学基础,分析了研究生人格问题的成因,并提出了塑造研究生健康人格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认为导师、研究生关系具有经济性质,这是由学术资本主义的兴起、导师与研究生的群体特征、研究生教育的特点以及现行学术评价机制共同决定的。经济性具体表现为:导师、研究生为科研项目形成 “准雇佣”式合作关系,并产生博弈;导师、研究生互为价值载体,互相产生品牌价值等方面。指出导师、研究生关系的经济性要求重构二者身份认同知识谱系,形成契约意识,规范行为边界,加强制度建设,使导师、研究生关系朝着和谐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高校青年辅导员的特殊性决定了坚定其理想信念的极端重要性,是筑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的关键环节,是培养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是推进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与专业化发展的动力之源。青年辅导员队伍理想信念状况的主流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但部分也产生了职业理想淡化、社会层面理想模糊和人生信仰缺失等偏差。加强青年辅导员理想信念建设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根本遵循,以师德师风建设为有效抓手,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为根本任务,以增强职业能力建设为关键环节,构建多维立体的理想信念提升方略体系。  相似文献   

17.
贺麟的“正心”说是其新儒者人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赞同曾国藩“风俗之厚薄自乎一二人之心之所向”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心向.所谓心向,即精神的集中、意志的趋向,它代表一个人人格追求的方向,是基于理性的思考,由学术陶养和个体实践体验而形成的理想价值追求.重视心向就要充分重视个体精神,使人心依归正道,从守正己心做起,推广到正人之心,乃至正天地之心,从而使个体精神或心向集中于天道、天理,认识天道、体道而明、循道而达,终而使整个社会保有积极向上的本心本性.对个体而言,守正本心要学会养心、治心;守正本心要学会收心、放心;守正本心必须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相似文献   

18.
和谐是指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融洽。和谐之情赏心,和谐之画晚目,和谐之声爽耳。和谐的环境是提升生命质量的家园,和谐的校园是促进全面发展的摇篮。学校伴随着人类社会进入了“文化”时代,充分体现教育对人的发展的终极关怀需要“求真、人本、温馨、互助”的人文环境。因此,构建和谐校园,要从建构学校文化入手,坚定不移地走求真、人本、温馨、互助之路,提升学校的文化品味。  相似文献   

19.
人才培养是大学文化的主要功能和价值体现。学术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核心,是研究生学术成长的 重要养分。在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上,现代大学治理要更加注重文化建设,更加注重学术文化对高端创新人 才的培养。认为以优秀的学术文化滋养研究生的学术成长,应该建设学术话语体系来涵养研究生的学术品格; 建立和运行学术伦理规制可以正确引导研究生的学术行为;坚持学术传承创新以坚定研究生的学术自信。  相似文献   

20.
每一位导师都肩负着培养国家高层次人才和促进创新创造的使命,他们是研究生教育的首要责任人。“构建学术共同体、做学生引路人”是成为一名合格的研究生导师的必由之路。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共同营造和谐的大学文化,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文化基础和制度支撑。文章首先界定“研究生-导师学术共同体”核心概念,然后指出“研究生-导师学术共同体”构建对研究生的学术指导、个人发展、学术资源、专业网络和学术声誉等方面具有重要帮助,最后探讨构建“研究生-导师学术共同体”应遵循的三个原则,即“求同存异”“兼容并包”“模范引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