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但现行语文教学中仍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存在一种主体失落的现象。究其原闪,是他们主体意识失落。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催发他们的“主体觉醒”。教学觉醒,就是在开放、民主、科学的课程意识的支配下,教学活动主体自觉的唤醒。  相似文献   

2.
“醒”     
“醒”字,含义丰富,可以理解为“醒悟、觉醒、警醒、唤醒”等。“醒”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因某个(些)人、某件(些)事、某种事物的触动而生发感悟的过程,“醒”是一个人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由肤浅到深刻的提升过程,是一个人学识、品格、信念……自我完善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唤醒人的主体意识。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历史,始终是一部寻找“精神家园”的历史。从原始的图腾崇拜到现代的宗教幻想;从挣脱中世纪精神枷锁的人文主义运动到当代文明准则的确立,无一不是人类唤醒主体意识、建设精神家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育的推动作用是巨大的和决定性的。真正理想的教育,能把人引向光明,能使人灵气喷薄而又内秀自然。新课程是一种“唤醒”教育,它能唤醒人的主体意识。人的主体意识一经觉醒,就能够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成为智慧而明达的人。美国纽约理性研究院艾利斯博士说:“生命中最好的岁月,就是能够确认自己的…  相似文献   

4.
唤醒教育与语文新课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唤醒教育是建立在“以人为本”基础上的促使人全面觉醒进而实现自我生命自由自觉建构的教育过程,具有生命性、意义性、立体性和过程性等特征。唤醒教育与语文新课程紧密相连。在语文课程改革中,唤醒树人意识、文化意识、生命意识和课堂情绪,构建全新的语文课程价值观、文化观、生态观和学习观是当前语文教育的当务之急,也是实现以学为主教育思想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宠儿》中三位女性形象展现了黑人女性主体意识历经三代逐步确立的完整过程:从沉睡到觉醒,从自发到自觉,最终主动去建立自我主体身份。莫里森在创作中描述黑人女性主体意识的建构,其目的是去唤醒黑人,尤其是黑人女性的政治主体意识,使其在社会政治上确立应有的地位,走向社会中心。  相似文献   

6.
主体意识是一种觉醒水平,是人的自主性的心理机制。社会主义新时期需要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创造型人才,在观念上要求我们冲破旧的服从意识的束缚,树立现代教育的思想。主体意识在教育工程中具有特殊的功能,它能动地组织主体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不断更新。在人生的塑造中,主体意识无时不在起作用。心理学家阿德勒指出,人有一种向上的力量,不断追求优越,形成独立的生活风格。“向上的力量”是什么?我看就有主体意识的作用。探讨主体意识在自我塑造中的作用是本文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废科举与兴学堂是晚清教育改革相辅相成、同步运行的两大工程,也是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的重要步骤.新式教育发展所带来的知识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的转变、办学主体和培养目标的多元化以及知识分子独立意识的觉醒等不仅直接或间接地促使“高度合一”的政学关系开始松动,而且也唤醒了现代教育的主体意识.全面考察科举革废这一历史进程是正确认识现代教育主体意识诞生的社会环境的重要基点.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育从本质上是一种以语言文字为载体,唤醒人类内心深处的自我意识,推动人作为一个思维主体在价值观、生命感、创造力全面觉醒的教育活动。写作正是人类自我构建能力的一种展现和实现自我构建的一种重要方式。基于写作的特别性质和功能,作文教学本质上应该是一种唤醒,而不是灌输。然而,当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面临着学生无话可说、话不成文、文无个性的困境。究其原因,在于没有唤醒学生的写作意识。所以,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如何唤醒  相似文献   

9.
人的化本质使语教育发挥唤醒功能成为可能;语教育唤醒功能的基本特征是促使主体生命意识觉醒;语教育实现唤醒功能的基本途径是主体生命情感的体验;语教育唤醒功能的终极目的是主体生命意义的建构。  相似文献   

10.
团圆鸭、祭祀的花瓶成为敬仁太太认为婚姻不幸的主要原因,她在心理受阻、自我压抑中把它们上升为一种精神的自我图腾。她的这种精神的自我图腾源自于中国男权文化社会遗留下的女性依附意识和女性对婚姻安全感的缺乏,作者借此来唤醒旧式妇女的主体意识,希望她们觉醒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相似文献   

11.
《觉醒》是19世纪美国女性主义作家凯特·肖邦的代表作,其主人公埃德娜是一位具有觉醒的自我意识并努力寻求自我的女性。作为一位女性,埃德娜在男权社会中努力寻求主体意识及自由独立的过程中遭遇到三重人格,即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的矛盾和冲突,无法摆脱传统社会价值观念的束缚,无法真正实现自我解放,只能走向自我毁灭。她的自我毁灭一方面消解了她为追求自我而作的努力,另一方面又象征着自由和新生。  相似文献   

12.
先秦是中国哲学以“仁义道德”和“自然无为”为特征的主体意识觉醒和确立的时期。然而自秦汉之后 ,伴随农耕自然经济的持续发展 ,中央集权封建专制制度在全国的确立 ,以及高度的思想文化专制 ,中国哲学的主体意识受到来自群体规范的过强约束 ,使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消解 ,甚至于被极端化、畸形化和抽象化 ,致使先秦哲学高涨的主体意识难以结出丰硕果实。  相似文献   

13.
巴金的《寒夜》中曾树生形象的塑造,彰显了创作主体意识形态中存在着明显现代女性自觉意识。作者将女性生存、价值以及出路等源于“五四”时期妇女的命题纳入了小说创作之中。通过曾树生形象的塑造,彰显出文本中的“人”的意识的觉醒、经济独立意识、个性解放意识、女性自我价值认同以及女性自我行为规范的“自我”裁决等表现形态,对女性问题提出了思考。同时,文本对曾树生体现出的女性意识的进步性及局限性进行了反思,进一步还提出了女性的个性解放不能仅局限于女性自身行为,而应立足于整个社会的解放。  相似文献   

14.
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致使学生主体意识旁落。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使得学生的主体意识唤醒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要唤醒学生自我主体意识.就必须消除学生畏惧权威的心理定势,帮助学生做“我性”反思,进一步帮助学生树立全新的学习观,强化学生的自我主体意识。在构建学习的阅读课堂活动中,养成探究性和创新性阅读为宗旨,注重生活化,张扬学生的个性,注重双边互动与合作等。  相似文献   

15.
反思是指“心灵以自己的活动作为对象而反照自照,是人们的思维活动与心理活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反思是指“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方式、认知方式、理解程度、思维过程等方面自我认识、自我评价、以及对自己学习进度、学习心理的自我监控。”自我反思是有效主体参与的元认知特征,自我反思是主体意识发展的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6.
自主学习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究其本质,是教学对学生生命主体意识的重新审视与唤醒,是对学生学习内在品质的一次革命。它是相对“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也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必备手段。因此,培养中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呼唤『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而学生发展指的是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和主体能力的提高。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尤其是课堂教学,必须构建适应新课程理念的课堂结构和富有可操作性的崭新教学模式,来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促使学生潜能的充分发挥,进而达到“人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就是一种以培养和发展学生主体性为主要目标的新型教学,  相似文献   

18.
主体自觉性缺失是导致高职混合式教学模式实施效果不理想的关键原因,充分发挥师生主体自觉性已成为混合式教学模式有效实施的内生诉求。为此,需要分析主体失觉的现象及其产生原因,进而探寻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改进思路。研究发现,主体自觉意识不强和主体自觉能力不足是产生认同自觉缺失、行动自觉不足、反省自觉匮乏等主体失觉现象的关键原因。需要遵循“唤醒→培育→提升”的嵌入逻辑,采取激发动机,唤醒主体自觉意识;创设环境,培育主体自觉能力;反省自我,完善主体自觉人格等方式来嵌入主体自觉性并进而构建“双线八步混合式”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9.
<正>"醒"字,含义丰富,可以理解为"醒悟、觉醒、警醒、唤醒"等。"醒"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因某个(些)人、某件(些)事、某种事物的触动而生发感悟的过程,"醒"是一个人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由肤浅到深刻的提升过程,是一个人学识、品格、信念……自我完善的过程。请以"醒"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1)自己立意,自定文体;(2)全文不少于600字,但不要超出所给字格。【思路小指点】从提示语中可以获知,"醒"可以是"醒悟、觉醒、警醒、唤醒",其实这就是告诉了我们文章的选材方向:一件事、一句话让我们猛然醒悟过来;一次批评、一个眼神让我们觉醒;一封邮件、一声叮咛唤醒了我们或沉  相似文献   

20.
论先秦思想家主体意识的觉醒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以先秦“天人合一”思想的演进为主要脉络 ,集中论述了先秦思想家主体意识觉醒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黄河流域以儒家为代表的齐鲁文化 ,主体意识首先从自觉履行家族伦理和主动献身国家政治双重维度觉醒 ,以实现主体“参赞化育”的道德目的 ;长江流域以道家为代表的荆楚文化 ,主体意识率先从自觉遵循自然法则与主动回归原始和谐等维度觉醒 ,以达到主体“心与物游”的审美境界。不同的觉醒维度体现的却是中华民族对主体客观制约性、自觉能动性和文化创造性的共同追求。由此可以说 ,先秦“天人合一”思想的初步形成 ,标志着中国哲学主体意识的真正觉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