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宣武镇置于唐建中二年,治宋州,辖宋州、亳州和颍州。兴元元年,宣武镇增领并徙治汴州。至唐朝灭亡,宣武镇主要发生了割出、复领颍州的辖区变动。其原因主要是唐中央为了控制宣武镇及确保流经其境内的漕运通畅。安史之乱后,唐中央调整方镇辖区是控制方镇的主要举措,也是其存续近一百五十年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欧阳修在滁州的诗歌创作取得了丰硕成果。欧阳修滁州诗歌的题材广泛,有描摹山水胜景的、有关心民情政事的、有赠友怀人的。欧阳修滁州诗歌反映了他寄情山水的醉翁意识,与民同乐的治政理念。欧阳修滁州诗歌初具欧式诗风,也是滁州的宝贵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3.
元祐六年(1091年),为远离朝堂之争苏轼自请知颍,他在知颍期间创作的诗歌被称为"颍州诗".苏轼"颍州诗"涉及关怀民生、吟咏自然风光、叙写与友交游等题材,呈现出诙谐幽默的情趣和超然物外的境界.苏轼在"颍州诗"中多次描写颍州地方风物,追思先贤,怀念恩师,促进了颍州文学的发展,对颍州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欧阳修在亳州任上决意致仕,有遭人诬陷的政治原因,有受消渴疾病、眼疾困扰的身体原因。欧公的决意求退更有着深刻的道家因由:欧阳修与道家仙乡的际遇,在亳州拜谒太清宫,延访道士,得到提点;在道家仙源的文化场域中反思自我,汲取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道家思想,老而知止;萌生了退居颍州故居,与诗酒相伴,做逍遥仙翁的强烈愿望。  相似文献   

5.
阜阳自古就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曾长期设置为颍州、治亳州。这里幅员辽阔,人文蔚盛,独特的颍淮文化与老庄共渊源、内蕴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等主流文化,诞生了姜子牙、管仲、鲍叔牙、养由基、甘茂、甘罗、吕蒙等名人,知颍州的欧阳修、苏轼曾分别盛赞:"菡萏香情画舸浮,使君不复忆扬州"、"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当  相似文献   

6.
北宋名臣欧阳修于皇祐元年移知颍州,从此便对颍州产生难以割舍的情感并最终选择终老于此。欧阳修的颍州情结不仅与颍州的自然风物的丰美、较优越的地理位置有关,更与欧阳修幼年经历及其求隐思退的心理有很大关系,某种意义上说,颍州既是欧阳修物质意义上的家园又是他精神层次上的归宿。欧阳修众多颍州诗歌的书写也从多方面反映欧阳修对颍州的钟爱与知颍、思颍及归颍前后情感心理上的微妙变化,为我们更好了解欧阳修晚年心境提供一个较好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王禹偁,北宋白体诗人、散文家,因直言敢谏,屡遭贬谪,因此其诗歌创作也充满了游历色彩。尤其是被贬滁州之时,虽然只有短暂的一年半时间,但王禹偁却创作出了大量的精美诗歌,既有对滁州琅琊山脉风光的讴歌赞美,也有对当地风土民情的记载,奠定了其在宋代诗歌史上的地位。本文中,笔者就对王禹偁滁州诗歌的主要内容以及特色进行详细的分析论述,以期能够加深大家对王禹偁及其诗歌的进一步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8.
欧阳修对于中国古代散文改革与创新具有筚路蓝缕之功.关于欧阳修散文创作阶段的划分,应当以他情感变化为主要线索,同时兼顾其思想、文章风格和创作成果等因素.将欧阳修贬知滁州、出知亳州作为两个分界点的"三段论"是恰当的.  相似文献   

9.
《滁州学院学报》2018,(1):14-17
欧阳修在滁州诗歌中钟爱"酒"意象,写下许多"酒诗"。欧阳修的滁州"酒诗"蕴含丰富的情感:游山赏水以酒助兴、聚散离合以酒消愁、感时伤逝以酒为伴。欧阳修在滁州多写"酒诗"的原因有:传统文化中诗与酒的相融,欧阳修擅长借酒抒怀,被贬滁州的特殊际遇。  相似文献   

10.
《六一诗话》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颍州是欧阳修热爱的地方 ,欧阳修曾在颍州组织和参与了一些文学活动 ,其自号“六一居士”也是从颍州开始的 ,这也促进了《六一诗话》的产生。西昆诗人创作的众多杂史 ,给《六一诗话》的产生提供了文体条件 ;而西昆诗人和西昆诗歌本身也成了《六一诗话》的重要内容。从欧阳修本人的创作经历看 ,他先后著有《杂书》和《归田录》两部杂史 ,《六一诗话》正是在此基础上创作出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