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职业教育要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鼓励行业组织、企业举办职业学校,鼓励委托职业学校进行职工培训,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因此,高职院校要高质量地完成为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任务,必须走产学研相结合、校企合作的发展之路。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已经从数量的扩张转向了内涵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是否体现了高职教育的本质,直接决定着高职教育的质量。校企合作已经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成为培养高职实用人才的有效途径。不少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并取得了一些宝贵经验,但由于当前国内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也没有形成可供推广的成功模式,距离真正理想的校企合作模式还有差距,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不足,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认真研究,加以解决。为此,本刊特意组织了"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系列笔谈,探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有关问题,以更好地促进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2.
“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教学资源开发、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紧密合作,共同承担高职教育教学工作,培养满足企业人力资源需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模式。本文提出应从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调动企业参与“双主体”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和深化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等方面入手,培养社会需要的现代物流人才。  相似文献   

3.
关于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与高职院校自身合作能力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基于校企合作的工学结合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我国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方向.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我国的校企合作还处于很不成熟的阶段.究其原因,除了缺乏政府配套的介入政策、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关系的运行机制未能合理调整等因素之外,高职院校自身存在的合作能力缺陷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因此,高职院校应自觉树立市场意识和为企业服务的意识,加强自身合作能力的建设,以不断提高校企合作办学的成效.  相似文献   

4.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流模式,其本质是要加强职业教育与企业和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不断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实现"校企互动、产学结合"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专业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微观单元,在整个教学改革和教学建设过程中起着基础性的支撑作用,需要持续引入行业企业元素才能适应产业结构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培养适应企业和社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5.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高技能型人才。政府、高职高专院校和相关行业企业是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三方重要力量,三者的协同作用在人才培养工作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在介绍高技能型人才概念内涵的基础上,介绍了政校企合作,制定和实施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的一系列策略,分别介绍了政府部门、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在参与人才培养工作中发挥的作用,为深入开展政校企合作参与人才培养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该文从高职教育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出发,研究医药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出现的一些现实问题,分析了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动因、阻力和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理清进一步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改革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结合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需要,实施"订单式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同开展行业企业调研,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打造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共同开发课程和教学资源,合作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主动提升物流管理专业服务地方现代汽车物流产业的能力,较好实现了专业与物流产业的有效对接。  相似文献   

8.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有效途径,也是高职院校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和研究热点。针对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三室三岗"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专业技能强、职业素质好、就业质量高的高职人才,实现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  相似文献   

9.
区域创新要求加强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以促进知识流动、转化和创新。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有利于知识的交流与传播、培养创新型与高技能型人才、促进成果转化和"双师"教师的培养。针对当前校企合作中政府缺位和校企之间利益与目标的差异问题,提出了构建校企实体合作和"政、产、学"三合一的新的校企合作模式。  相似文献   

10.
张彦忠  李书光 《考试周刊》2014,(69):155-156
高职院校以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本文以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为例,探讨校企合作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模式,总结人才培养的成效,并指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而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人文素养的熏陶,尤其是拔尖的技术技能人才,更需要具有丰厚的“人文底蕴”。文章分析了公共选修课与培育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特别是拔尖人才人文素养的关系,指出了当前公选课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根据高等职业院校的特点,优秀拔尖人才的培养必须与企业紧密合作,必须为地方经济转型升级服务。因此,可以搭建一个政企校创新合作平台,在政府主导下、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以增强人才培养水平和企业创新能力为根本任务,开展全面创新合作,共同培养优秀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相似文献   

13.
企业办高等职业院校,在落实专业设置的针对性、实用性、实效性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因此,依托企业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并服务企业是企业办高职院校的发展方向。在立足企业的基础上,完善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推动企业科研生产发展。同时,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实现职业教育的社会化发展,积极开展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高级技术工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降低企业培养成本,达到学院、企业和学生"三赢"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为探索新时期职业院校产教融合体系,根据国家政策性文件,结合目前职业院校产教融合现状,揭示了新时期产教融合的内涵及要求。通过借鉴国外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从政府、高职院校与企业职责及义务出发,提出了与我国新时期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产教融合深化方式,通过政府、高职院校与企业多方联动,培育出能够满足我国社会发展需求的技能型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15.
创新人才是民族兴旺、国力提升的因素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这势必要求高职院校培养大批高技能创新人才。高技能创新人才的基本特征和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目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可通过显性课程、隐性课程和课外实践活动等全方面培养创新人才。此外。高职院校要高质量地培养更多满足社会需求的创新人才,还需要学校回归“育人为本”的理念,并建立有效的创新机制。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6.
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实训条件是高职院校实现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针对这一薄弱环节,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利用资金引导的方式,重点支持高职院校建设了一批示范性实训基地.通过对数控技术实训基地的分析,从基础平台建设、管理体系建设和校企合作建设等三个方面总结了依托示范性实训基地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7.
强化公共资源管理的政府作为,对解决目前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中低水平、浮泛性、形式化的种种症结,无疑更具科学性与迫切性。政府公共资源的有效管理,可以促进政府、高职院校、企业之间产学研结合的动力机制、保障机制、评价调控机制的构建,是促进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8.
调查表明,企业技能型人才现状与需求间存在诸多矛盾,服务企业技能型人才需求,必须建立政府、职业院校、企业三方利益共同体,需要政府履行主导责任,职业院校发挥主体作用,企业付诸参与行动,共同打造职业教育持续发展力.  相似文献   

19.
建设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高水平专业技能教师队伍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培养行业、企业第一线生产、服务工作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关键,也是学院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有力保障。为此,在明确提高专业教师实践技能重要意义的基础上,通过诸多措施,提升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以期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20.
高职教育是一种新“类型”高等教育,特点鲜明,地方性特征是关键,是办学定位的核心要素。高职教育与地方发展关系非常密切,地方经济催生了高职教育,高职院校依存于地方发展,不可分割,相互促进。高职教育应面向地方办学,谋求地方效益,培养地方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引领地方发展。高职院校、地方政府及社会各界应多管齐下,综合推进,进一步强化高职教育的地方性特征,放大其地方性效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