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关于《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附记的位置湖北/遥原《论雷峰塔的倒掉》是鲁迅先生的著名杂文。最初发表时,曾对文中说雷峰塔又叫作保椒塔一事,篇未有作者的附记:“这篇东西,是1924年10月28日做的。今天孙伏园来,我便将草稿给他看。他说,雷峰塔并非就是保淑塔...  相似文献   

2.
《论雷峰塔的倒掉》是鲁迅先生1924年11月发表于《语丝》的一篇著名的杂文。最初发表时,篇末有作者的附记:“这篇东西,是1924年10月28日做的。今天孙状园来,我便将草稿给他看。他说,雷峰塔并非织二保够塔。那么,大约是我记错的了,然而我却确乎早知道雷峰塔下并无白娘娘。现在既经前记者先生指点,知道这一节并非得于所看之书,则当时何以知之,也就莫名其妙矣。特此声明,并且更正。11月3日。”现人选中学课本时将附记移放在标题注释里。对这个附记,一般人只当作普通的更正声明而不加注意,也无人去究其深意。现不惮浅陋,对其作用…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有几句是旁加黑点的(那时直行排字,现改横排则移置字下),这是特意留下的最初发表时被国民党反动政府图书杂志检查官删改原稿的痕迹。本文编入《且介亭杂文》,作者在《且介亭杂文·附记》里说:  相似文献   

4.
鲁迅关于批判继承中外文化遗产的问题,写过许多论著,《拿来主义》就是其中十分精辟生动而富有战斗精神的一篇。这篇杂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四年六月七日《中华日报》的副刊《动向》,署名霍冲,后收入《且介亭杂文》。此文发表时正值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  相似文献   

5.
1.1.十几年前,吕叔湘先生在评改一篇作文的讲稿里顺便提出了将“的”和“地”合并为“的”的主张。十几年后,吕先生在1981年《语文学习》第三期上又发表了当时讲评中的附记:《关于“的、地、得”和“做、作”》,在1982年3月20日《北京晚报》发表了《“的”和“地”的分合问题》,  相似文献   

6.
一陈子展在所著《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中说过一句话:“如果要写现代文学史,从《新青年》开始提倡的杂感文不能不写;如果论述《新青年》以后杂感文的发展,黎烈文主编的《申报》副刊《自由谈》又不能不写,这才说得清历史。”而《自由谈》在中国新文学史上,尤其是杂文史上,所以能取得如此重要的地位,除了鲁迅作为杂文历史的开创者的卓越贡献之外,陈子展在其中也是出了大力、有大功绩的。两年多时间,他在《自由谈》上发表130多篇杂文,可以与鲁迅发表的数量齐观。加上他在二十年代其他杂文阵地如《芒种》、《太白》《新语林》、《…  相似文献   

7.
高中《语文》第三册选了鲁迅的《为了忘却的记念》,这是传统名篇。“思考和练习”的第三题认为“本文是一篇以记叙为主的杂文”,说“以记叙为主”是不错的,但说这是一篇“杂文”却不恰当了。我认为《为了忘却的记念》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杂文,尽管它是散文中的一大品类,但毕竟有它独自的特征。众所周知,杂文是文艺性的政论。它必然是以论说为主,而不是以记叙为主。而《为了忘却的记念》正是以白莽、柔石和作者的交往为主,兼顾了冯铿、胡也频,提及了李伟森。作者记叙了许多琐  相似文献   

8.
8月6日的《人民日报》教育版全文登了今年的两篇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和《患者吴诚信的就诊报告》。其中《患者吴诚信的就诊报告》深受好评,有家报刊转载时给它作了这样的按语:“用语双关,幽默诙谐,主题鲜明,形式上更具创新色彩。”笔者认真地拜读了这篇作品,读完全文,不禁感慨不已:“无减信”的考生谈的却是“诚信”的问题;一件“仿制品”也有人说它是“展示开放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在今年高考、进而在素质教育中的分量”。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篇考满分作文是抄袭(或曰“背袭”)杂文作家苏中杰的《患者吴良知先生的就诊报告》(该文发表于2001年5月16日的《三湘都市报》,后转载于《杂文选刊》第七期)。这篇高考满分作文除添加、删除少数语句或改动少数词语外,其主题思想、语言风格、表现形式与苏文毫无二致。现  相似文献   

9.
(一) 《王道诗话》是秋白和鲁迅合作的第一篇杂文,这篇杂文尖锐地讽刺了鹦哥式的“学者名流”胡适博士,深刻地揭露他搞欺骗与鼓吹镇压的两手,有极强的战斗性。一九三三年二月二十一日《字林西报》登载胡适的谈话:“任何一个政府都应当有保护自己而镇压那些危害自己的运动的权利。”对此,杂文的作者敏锐地看到胡适由宣扬“人权”转而鼓吹“镇压”了,立即揭露“文化班头博士衔”的胡适,“人权抛却说王权”,  相似文献   

10.
<正> 鲁迅的十六本杂文集,除《且介亭杂文未编》、《集外集拾遗》外,都撰写了《序言》(或称《题记》、《前记》、《小引》《题辞》)或《后记》(或称《附记》),计有《序言》十四篇,《后记》六篇(即《写在〈坟〉后面》、《〈华盖集〉后记》、《〈伪自由书〉后记》、《〈准风月谈〉后记》、《〈且介亭杂文〉附记》、《〈且介  相似文献   

11.
一九三三年三、四月间,鲁迅和瞿秋白曾合作写过《王道诗话》等十一篇杂文,另有一篇合作的杂文《中国文与中国人》则是十月所作。前边十一篇杂文中《王道诗话》是瞿秋白同志在鲁迅家中避难时所写,《伸冤》(瞿秋白原题《苦闷的答复》)、《大观园的人才》(瞿秋白原题《人才易得》)等十篇是秋白与鲁迅住在邻近的地方时所作。这些杂文都是瞿秋白与鲁迅交换意见后执笔写成,经鲁迅作了修改,并请人誉抄后,署上鲁迅的笔名寄给《申报·自由谈》和《申报月刊》发表,后来分别收入鲁迅杂文集《伪自由书》和《南腔北调集》。后一篇杂文是秋白夫妇已离开大陆新村鲁迅寓所②斜对面的东照里③十二号,迁居别处,邮寄给鲁迅,同样由鲁迅修改后发表。  相似文献   

12.
《孔乙己》是《呐喊》中鲁迅最喜欢的一篇。关于这篇小说,据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介绍,鲁迅自己曾谈过一种看法:主要“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而叶圣陶、茅盾等人也都对《孔乙己》的主题有过自己的阐述,但茅盾的看法,好像没有引起人们特别的注意,尤其是没有引起中学语文教学界的注意。   茅盾对这篇小说的看法十分别致,他抓住这篇小说最初发表于《新青年》时作者《附记》中的话:“这一篇很拙的小说,单在描写社会上的或一种生活,请读者看看,并没有别的深意。”茅盾解释说:“此处的‘或一种生活’其实是指当时…  相似文献   

13.
【总体阅读思考】这篇杂文选自1989年10月19日《解放日报》.学习这篇课文,有必要了解一下文章发表时的背景。众所周知89年春夏之交,我国发生了一场政治风波.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是导致这场风波的重要原因.在自由化思潮中,有一种重要表现即: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采取虚无主义态度,全盘否定,对西方文化盲目推崇,提出“全盘西化”。杂文《看月亮》,正是有鉴于此,以形象化的语言,入木三分地描绘了崇洋媚外者的典型心态和主张“全盘西化”者的荒唐行为,表现了作者所主张的对于中外文化应采取的正确态度,即应继承民族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也应批判吸收外国文化中的合理成份,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总体把握文章发表时的背景和所表达的中心思想的基础上,应重点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杂文是文艺性论文,即以文学的笔法来议事言理。本篇杂文为了表达中心思想给我们描绘了  相似文献   

14.
今年,是鲁迅诞辰一百周年,也是《阿Q正传》发表六十周年。关于《阿Q正传》,鲁迅在好些文章中谈过。一九三三年,他在一篇变换笔名写的论时事的杂文《再谈保留》中也曾顺为谈及,是这样说的:“十二年前,鲁迅作的一篇论《阿Q正传》,大约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的,……”这一篇杂文,原是投给《申报》副刊《自由谈》的,因为揭发了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卖国罪行,被检扣未能登出,后来收入《伪自由书》中,按原稿不加改动。因此,这篇化名文章,虽然谈的是自己的作品,却只能用别人的口吻说“大约是想……”云云,而实际是明白告诉了我们《阿Q正传》的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15.
曾获《人民日报》“风华杂文征文”一等奖的《庄周买水》是刘征先生创作的荒诞古怪奇趣的故事新编体杂文(亦称“寓言式杂文”)。作为高中语文第二册的一篇自读课文,了解课文的思想观点.认识寓言式杂文的艺术特点,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自读赏析这篇课文,可抓住文体特点,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把握文章主旨,体会“寓言式杂文”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16.
《常回家“袭击”》是一篇赞颂孝道的杂文,值得一读。这一标题,缘于家喻户晓的歌曲《常回家看看》,所不同的是将“看看”改成了“袭击”。这一改动,讲明了作为儿女不仅对父母要讲孝心,行孝道,而且还要注重效果,讲究艺术,让孝心孝道落到实处。选用这一标题,正是这篇杂文立意构思的匠心所在。  相似文献   

17.
《项脊轩志》附记的写作时间,大多数古文选本略而不注,少数有注的则又说法各异。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古代散文选》认为“作正文后五年补写此段,以寄托对亡妻的悼念”;北京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代散文选》则说正文最初写成,“后十三年又加上”附记。我认为上述二说不妥。  相似文献   

18.
《孔乙己》中的“我”是贯串全篇的线索,起到了结构全篇的作用。这一点,大家的认识比较一致,作品分析时也比较重视。但仅靠这一点,还不能形成小说的“格式的特别”,因为小说中采用第一人称“我”作为线索的写法是很常见的,鲁迅作品中就还有《一件小事》,《故乡》等。鲁迅在发表《孔乙己》时所写的《文末附记》中,曾谈到过自己的创作意图:“这是一篇很拙的小说,还是去年冬天做成的。那时的意思,单是描写社会上  相似文献   

19.
新友 《学习之友》2009,(3):50-50
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即将向文艺界进军的时候,3月7日的《解放日报》上发表了两篇杂文,一篇是王实味的《野百合花》,一篇就是丁玲的《三八节有感》。  相似文献   

20.
曾获《人民日报》“风华杂文征文”一等奖的《庄周买水》是刘征先生创作的荒诞古怪奇趣的故事新编体杂文(亦称“寓言式杂文”)。作为高中语文第二册的一篇自读课文,了解课文的思想观点,认识寓言式杂文的艺术特点,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自读赏析这篇课文,可抓住文体特点,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把握文章主旨,体会“寓言式杂文”的艺术特点。寓言是用简单的故事表达深刻的道理。寓言有情节、有形象。寓言式杂文以隐喻、象征手法去影射生活,针砭时弊。这种文体,本质是杂文,寓言是形式。概括寓言式杂文的主旨,要密切联系现实生活,对故事情节和人物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