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周剑波 《文教资料》2005,(23):143-144
批注,即读者在文本上用符号、文字等写出自己的阅读体会或感受。作为阅读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感悟语言的重要手段之一,批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老师重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也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诚然,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语言的手段与途径有许多,但批注确实是促使学生理性阅读课文的有效手段。其好处至少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解读文本——文本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凭借。读通课文,读懂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掌握基本写作方…  相似文献   

2.
《课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两年来,笔者运用评点批注式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这种方法是对传统读书方法的继承和发扬,倡导学生通过探究去获得独特的体验与感受,逐步形成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其结构形式是:课前预习写好批注——课堂阅读领悟批注——课后拓展延伸批注。一、课前预习写好批注,教给学生评点…  相似文献   

3.
批注式阅读是建立在对话基础上的阅读模式,在课前,学生对文本进行批注,形成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对话;教师在备课中进行批注,形成教师与文本、作者的对话;教学中师生对话,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文本和学生之间的对话;课后反思阶段则是学生对自我阅读过程的一个反思,形成的是自我对话。正是在这个对话中,学生从拿到文本到初步感受文本,再到理解文本、感悟文本,最终生发出自我的感悟。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批注式阅读教学呢?  相似文献   

4.
针对教师以大量的讲解替代学生阅读的弊端,新课标主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整体感知和把握文本内容,注重学生在文本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行为。针对传统的“传话式”教学,新课标开创性地提出了“对话式”教学新理念,即“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相似文献   

5.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就是说,阅读要以文本为中介,通过师生间的对话,激活学生的创造潜能,完成语言训练的任务。评点批注是学生在自主状态下用恰当的文字与文本进行的一种创造性对话  相似文献   

6.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为了践行这一理念,作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前激发预习、课中引导感悟、课后拓展升华等环节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批注,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自我思考、自主探究,努力让批注成为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桥梁,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7.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也就是说,阅读要以文本为中介,通过师生间的对话,激活学生的创造潜能,完成语言训练的任务。评点批注是学生在自主状态下用恰当的文字与文本进行的一种创造性对话。教师要把学生的读书批注当作课堂生成的宝贵的教学资源,鼓励学生借助批注开展阅读交流,真正实现生本、生生、师生之间的对话。  相似文献   

8.
阅读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个性化阅读教学就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个性的教学。个性化阅读要求教师重视、珍视阅读主体(学生)对客体(文本)的不同的认识和感受,并营造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环境,即条件、氛围,让阅读成为个性释放的过程,让阅读成为张扬个性的舞台,以提高阅读的质量。一、平等对话——个性化阅读的前提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无疑,对话将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道靓丽景观。它意味着学生从各种…  相似文献   

9.
批注式阅读教学就是将传统的批注阅读法引入到语文教学中。批注式阅读符合汉语言文字重感悟的特点.它强调阅读者对文本的直接领悟,与《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不谋而合:“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运用批注式阅读就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语言文字,研读文本。读出文本的个人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李学海 《考试周刊》2011,(59):54-5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由此可见,阅读教学既不是个人独立的阅读行为,又不是教师向学生介绍文本文章,或讲解阅读知识与方法的单向信息传递过程,而是要在学生、教师、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可以看出,学生是阅读的主人,文本是阅读和阅读教学的凭借,教师是学生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低年级阅读目标前两条就是:①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②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见,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门槛并不很高。但低年级学生年纪小,自我控制力差,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全身心参与学习过程,感受、理解、欣赏课文,也是很不容易的。这就要求师要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从而让学生充分感受语文的魅力。  相似文献   

12.
<正>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就是说,阅读要以文本为中介,通过师生间的对话,激活学生的创造潜能,完成语言训练的任务。评点批注是学生在自主状态下用恰当的文字与文本进行的一种创造性对话。教师要把学生的读书批注当作课堂生成的宝贵的教学资源,鼓励学生借助批注开展阅读交流,真正实现生本、生生、师生之间的对话。因此,将批注式阅读引入小学语文  相似文献   

13.
阅读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新课改下的个性化阅读教学,就要求我们教师注重阅读主体(学生)对客体(文本)的不同的认识和感受,并营造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环境,让阅读成为个性释放的过程,让阅读成为张扬个性的舞台,提高个人阅读的质量。下面笔者就个性化阅读教学谈一谈自己粗浅的看法。一、民主——个性化阅读的宽松环境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无疑,对话是阅读教学中的关键。它意味着让学生从各种束缚、定势和…  相似文献   

14.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就是说,阅读要以文本为中介,通过师生间的对话,激活学生的创造潜能,完成语言训练的任务.批注是学生在自主状态下用恰当的文字与文本进行的一种创造性对话.教师要把学生的读书批注当作课堂生成的宝贵的教学资源,鼓励学生借助批注开展阅读交流,真正实现生  相似文献   

15.
实现“对话教学”的四种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由此可知,“对话”是阅读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然而,谁与谁对话?怎样对话?对话应注意什么?不少教师感到困惑。为此,笔者撷取并剖析几个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是基于师生、生生之间相互尊重、信任之上的,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的一种双向沟通的合作方式。它是学生阅读文本过程中的积极参与、使个体感受与文本意义交融的一种理解方式,是学生对过去所沉积的经验等的反思性理解。在《“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节课中,虞大明老师让教师、学生、  相似文献   

17.
个性化阅读策略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如何实施“个性化”的阅读?策略一平等对话———个性化阅读的前提条件长期以来,传统教育形成了阅读教学中教师作为绝对权威、学生被动接受的不平等师生关系,阻碍了阅读教学过程中师生的沟通,限制了学生的发展。“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标准》)“对话”,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成为现实,使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得以改善;“对话”,使教师成为学生中的“…  相似文献   

18.
刘红利 《陕西教育》2009,(11):58-59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时间。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然而阅读教学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支点,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的对象是文本,它是沉默的、潜在的,需要融入主体的理解,方能把潜在的文本变成现实的文本,而这一过程就是读者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但学生的阅读是一个不自足的系统,它需要唤醒、引领、提升,因此让学生经历一个从“唤醒”到“提升”的思维过程,是走向成功阅读教学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赵留锋 《文教资料》2006,(34):110-11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基于这样的新课程理念,我们的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留出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接触文本,思考文本,感悟文本,重视了师生的交流、生生的互动,在交流、朗读中注重对文本的独特体验和理解。然而,由于认识的偏差和受传统阅读教学的习惯做法的影响,综观当前的阅读课堂教学,存在着口头交流、朗读至上而让学生少动笔、假动笔、不动笔的现象,导致了“阅读”意义的狭义化,“阅读”过程的单调化,“阅读”本质的虚拟化,最终导致了听、说、读、写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