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春城 《收藏》2013,(9):176-177
《禹州志》云:"州西南六十里,乱山中有镇日神垕。有土焉,可陶为磁。"原来禹县在北宋时是阳翟县,金称钧州,明万历三年,因避神宗名讳,改称禹州。依据《中国古陶瓷图典》:"钧窑宋代无大名窑之一,因所在地禹县古称钧州而得名。"由此得知,钧窑是中国宋朝北方瓷窑,在今河南禹县境内,为中国  相似文献   

2.
王建保 《收藏》2014,(8):52-53
提及磁州窑,总会联想到泰国的宋加洛瓷器;看见宋加洛瓷器,一定会和中国瓷器联系在一起,包括著名的磁州窑。这就是磁州窑、宋加洛对古陶瓷热爱者的心结牵动。怀着这个心结,笔者近期三次造访泰国,在泰国国家博物馆、曼谷大学东南亚陶瓷博物馆、宋加洛博物馆、清迈博物馆以及山林、河畔的古瓷窑遗址上寻觅中泰两国间陶瓷文化相互牵系的蛛丝马迹。并由此撰写了《磁州窑与泰国古陶瓷的"历史公案"初解》和《潮州窑与泰国古陶瓷的关联性探讨》。现笔者不揣冒昧,就宋加洛瓷器之磁州窑风格的观察与欣赏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张国英 《收藏》2009,(1):47-47
磁州窑以独特的“白地黑花”装饰风格独树一帜,并对中国北方各窑场形成很大影响,“白地黑花”也成了磁州窑瓷的代名词。然而在长期的烧造过程中,磁州窑博采众长,兼收并蓄,还烧造出仿定窑瓷、仿钧窑瓷、仿建窑瓷等等产品,而且在仿烧中创造了“磁州天目”这个新品种。  相似文献   

4.
《收藏》2016,(17)
正红雕漆,汉族漆器工艺的一种,此技法成熟于宋元时期,发展于明清两代。制作常以木灰、金属为胎,在胎骨上层层髹红漆,少则八九十层,多则达二三百层至相当的厚度,待半干时描上画稿,然后再雕刻花纹。红雕漆又名"剔红",明代曹昭《格古要论·古漆器论·剔红》中记载:"剔红器皿,无新旧,但看似厚色鲜红润坚重者为好,剔剑环香草者尤佳。"剔红漆色有深红  相似文献   

5.
《收藏》2007,(6):212-212
《西藏唐卡》;《明韵——田家青设计家具集锦》;《明代磁州窑瓷器》;《二十世纪中国传统钧瓷》;《寿石斋藏砚集》;《新见古玉真赏》;《中国陶瓷(修订本)》;《西魏隋唐五代十国货币图说》。  相似文献   

6.
《收藏》2016,(15)
正红雕漆,汉族漆器工艺的一种,此技法成熟于宋元时期,发展于明清两代。制作常以木灰、金属为胎,在胎骨上层层髹红漆,少则八九十层,多则达二三百层至相当的厚度,待半干时描上画稿,然后再雕刻花纹。红雕漆又名"剔红",明代曹昭《格古要论·古漆器论·剔红》中记载:"剔红器皿,无新旧,但看似厚色鲜红润坚重者为好,剔剑环香草者尤佳。"剔红漆色有深红近于紫色的,有正红的,有色浅而略呈黄色的,以颜色纯正、光泽明亮者为上品。  相似文献   

7.
徐华烽 《收藏》2009,(1):40-44
随着“窑系”概念在古陶瓷学界的运用,磁州窑以其发现早且窑址考古成果多,遂有“磁州窑系”之称。磁州窑系泛指以磁州窑为中心,河北、河南、山西、山东等省宋元时期生产化妆白瓷、彩绘瓷和化妆土剔刻花装饰瓷器的民间窑场。近年来,不少学者对“窑系”和“磁州窑系”概念提出了辩驳,也激发了民间瓷友对“磁州窑系”的争论。在目前还没有比这更科学的学术表述方式的情况下,“磁州窑系”仍不失为宋元北方民窑最为适用的概念。以下介绍“磁州窑系”其他重要窑场的概况。  相似文献   

8.
赵学锋 《收藏》2011,(6):65-68
磁州窑从北宋开始,由白瓷向彩装饰过渡,逐步形成了白地黑花的装饰风格,并成为当时中国北方最大的窑场。其影响远播大江南北,在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地形成了一个以磁州窑装饰风格为主要特点的庞大的陶瓷生产体系。  相似文献   

9.
庞洪奇 《收藏》2012,(2):36-37
河北磁州窑素以豪放洒脱的白地黑绘、精美流畅的黑剔花及浓艳热烈的金代红绿彩著称。从磁州窑考古发掘及笔者收藏研究的实际情况看,元末磁州窑主要窑场之一的观台窑已经停烧,而滏阳河流域的磁州窑烧造中心彭城窑经宋、元、明、清一直延烧至今。  相似文献   

10.
庞洪奇 《收藏》2012,(3):36-43
河北磁州窑素以豪放洒脱的白地黑绘、精美流畅的黑剔花及浓艳热烈的金代红绿彩著称。从磁州窑考古发掘及笔者收藏研究的实际情况看,元末磁州窑主要窑场之一的观台窑已经停烧,而滏阳河流域的磁州窑烧造中心彭城窑经宋、元、明、清一直延烧至今。然而,其瓷器烧造不仅品种减少、装饰技法单调,而  相似文献   

11.
史怡 《收藏》2018,(12):10-23
晋《庄子注》记载(明曹昭《新增格古要论》):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之矣;子固非鱼也,予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之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相似文献   

12.
太极拳论中的《十三势行功心解》(简称《心解》)与武禹襄的《打手要言》(简称《要言》)有异有同,人们的说法也各异,着实让太极拳圈中的人迷惑。为廓清疑惑,特作解析,与同好共研。笔者受朋友之托,在对姚馥春、姜容樵(以下简称姚姜)合著的《太极拳讲义》中王宗岳古拳谱释义进行白话校注时,古拳谱引起了笔者的兴趣,特别是《心解》与《要言》之异同,引起了很多思索。因孙禄堂先生与姚姜二先  相似文献   

13.
正杨永德先生伉俪给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捐赠品中有一件南宋吉州窑绿釉八角形枕(图1),沈面划三处蕉叶纹,侧壁印牡丹纹,转角处饰竹节形柱。该枕的珍贵之处,在于钤有"严家记"印,明代《格古要论》记载:"吉州窑……宋时有五窑",这件瓷枕上的"严家记"戳印,印证了这一记载。多年来文物考古工作者对永和镇窑址进行调查发掘,先后发现有舒、陈、谢、郭四姓窑户的铭记,独缺严家。另一件南宋吉州窑白地褐彩花卉诗文束腰枕(图2),黄白色胎,枕的六面绘有纹饰,两端  相似文献   

14.
刘涛 《收藏》2015,(7):54-65
拙著《宋辽金纪年瓷器》(文物出版社,2004年)出版已逾10载。其间新的研究资料和成果不断问世,而拙著自身存在的问题也日见显现。故此,拾遗补阙,纠谬摘误,于人于己或都有所助益。现就拙著《磁州窑类型瓷器》一章做一补正。极盛期的珍珠地划花过去,珍珠地划花品种纪年资料十分少见,拙著中仅收录3件纪年器(北宋1件,金代2件)。而近10年来,这一品种的纪年资料则增加  相似文献   

15.
陈禾塬 《武当》2006,(1):57-57
十堰市武当养生研究会刚刚成立便在武当山下喜获武林至宝——《练手余功》、《采气图》、《五行延寿桩》、《八十一难经》等一批珍贵资料。与此同时,发现的还有一些“武当道医药书”、“古乐谱”、《均州志》、《左传》、《西厢记》、《旧唐书》,等等。  相似文献   

16.
从历史文化视角,运用文献资料、访谈、比较分析等方法,深入解读陈长兴《太极拳十大要论》,及其与经典拳论《九要论》的渊源关系,指出陈长兴《太极拳十大要论》为民国时期的作品,是太极版的《九要论》。  相似文献   

17.
梁浩 《武当》2010,(12):48-48
天竺国按摩法,系古印度的一种养生自我按摩法。这种按摩法早在唐代已传人中国,收载在医家孙思邈所著之《千金要方》中,本法即据《千金要方》原文,结合实践经验,释译而成。练此法可使“百病除,行及奔马,补益延年,能食,眼明轻健,不复疲乏”。凡年老体弱者,可选一式或数式,以后渐次增加。年轻体壮者可练全法。  相似文献   

18.
正齐白石作画不仅笔墨高超、痛快淋漓,构图能力也是一流的,具有鲜明的"齐家样",令人过目难忘。齐白石画作构图,有时极简,画面空空荡荡,但是画外有音;有时则极繁,密不透风,但繁而不乱。他不同时期偏爱的构图不一样。此外,画作的形制不同、题材不同,构图也不一样。研究齐白石画作的构图,可以帮助我们鉴别作品的创作时期。时而简,时而繁关于构图在绘画中的作用,南齐谢赫《古画品录》"六法"中提到"五为经营位置"。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也说:"至于经营位置,则画之总要。"明代李日华《明襰论画》中  相似文献   

19.
我国丰富多彩的鱼文化,还反映在和鱼有关的谜语、隐语、行语等方面。例如,明代冯梦龙《黄山谜》:"打一动物行也是行,立也是行,坐也是行,卧也是行。"谜底即鱼。谜面使用鱼字的则有,清代俞樾《新编灯谜大观》:"打《诗经》一句鱼米。"此谜属于会意格分扣法的谜语,谜底为《诗经·小雅·苕之华》:"鲜可以饱"。它的谜底、谜面相互扣合,"鲜"字指鱼鲜,扣谜面之"鱼";"可以饱"意思是可以吃饱的食物,扣谜面之"米"。此外,民国初年谜家徐枕亚作有打一鱼名的灯谜:"君臣相得古来稀。"这个谜语属于会意格和拆字格的合扣法,前边四个字"君臣…  相似文献   

20.
杜文 《收藏》2014,(21):52-61
磁州窑是中国古代北方重要的民窑体系,除了以往的磁州窑系概念外,学界也使用“磁州窑类型”这一称呼,统称具有磁州窑产品特征的其他窑场。在陕西的馆藏文物和出土文物中,有不少带有磁州窑风格的产品,这些产品的时代从宋至明清。在金元明时期,除了异省输入以外,也有本地烧制的产品,主要包括白地黑花瓷器、单色釉剔刻瓷器、低温三彩等。本文主要对陕西考古出土及馆藏的磁州窑系瓷器进行分类整理,并对部分磁州窑系陶瓷藏品源自山西窑口的推论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