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发生光的反射时,若光逆着原来反射光线的方向照射到反射面上,则反射光线逆着原来的入射光线照射出去.发生光的折射时,若光逆着原来折射光线的方向照射到两物质交界面上,则折射光线逆着原来的入射  相似文献   

2.
分析全国各地历年中考物理试题,本章考点有二个.考点一:光的折射规律例1光在玻璃与空气的界面上发生反射和折射,光路如图1(a)所示,光线OC方向已知.(1)在图中标明玻璃与空气的界面MN;(2)标明另两条光线的方向;(3)标出界面两侧的介质名称.(92年,甘肃省)分析与解本题主要考查同学们对光的反射和折射的综合应用.如果确定了AO或BO中哪一条是入射光线,就可画出法线位置,作法线的垂线,就是界面,再利用玻璃中光线的折射角(或入射角)小于空气中光线的入射角(或折射角)的关系,就可判断出界面哪侧为玻璃,哪侧为空气…  相似文献   

3.
在光的反射或折射现象中,当光的传播方向反转时,它的传播路径不变,即光路是可逆的.利用光路的可逆性可解决一些光学问题.  相似文献   

4.
初中物理教材介绍的透镜分为凸透镜和凹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具体作图时应抓住三条特殊光线.(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或其反向延长线通过焦点.如图1所示.(2)通过光心的光线经透镜后传播方向不发生改变.如图2所示.(3)通过透镜焦点(或延长线通过焦点)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如图3所不.有关透镜的作图有如下两种情形:一、已知透镜类型,作出人射光线或折gtk线.二、已知人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判断透镜的类型.根据透镜对光线的作用.a.过人射光线的延长线上…  相似文献   

5.
我们知道光线从真空斜射入某种透明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原理,当光线从某种透明介质斜射入真空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我们据此并结合光的折射定律可以画出折射光线的大致位置,那么如何简便地画出折射光线的准确位置呢?本文就介绍用单位圆作图法,确定折射光线的位置。  相似文献   

6.
1.利用光的折射规律判断光路光的折射规律是: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界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相似文献   

7.
初中物理第二册P257有用平面镜补助法测定凸透镜焦距的实验,根据光路可逆性原理,三角形小孔射出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成象于平面镜上,则平面镜反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成象于原物上(即三角形小孔上)。实验步骤于下: 1、如课本P257图8-36装置,要求光源箱和平面镜之间的距离大于估计或粗测焦距的四倍。 2、保持光源箱和平面镜之间的距离不变,使凸透镜从靠近光源箱的位置开始逐渐向平面镜方向移动,直到平面镜反射成象正好跟原来的三角形小孔相重合为止。记下凸透镜的位置。 3、继续将凸透镜向平面镜方向移动,当在光源箱开孔壁上形成的象第二次正好跟三角形孔相重合时,停止移动  相似文献   

8.
仔细阅读初二物理课本P65的文字和插图后我们可以发现,透镜的折射有三条特殊光线:①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P65第一行);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经透镜后的折射光线(或其反向延长线)过焦点(图6-10、6-12);③从焦点发出(或原射向焦点)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图6-11,如图1).有了这三条光线中的任意两条,无论物体放在距透镜什么距离的地方,都可利用作图的方法找出其像的位置,并确定像的倒正、虚实情况.请看图2-4。1.凸透镜成像的三个范围如图2-4图中F、P分别表示焦点和二倍焦距处,…  相似文献   

9.
会聚与发散     
初中物理课本指出,凸透镜又叫会聚透镜,凹透镜又叫发散透镜.至于光线怎样传播属于会聚,怎样折射属于发散,课本里没有具体论述.因此,往往使人对此问题感到抽象、模糊,甚至误解.有不少人简单地认为,凡是光线相交干一点属于会聚,光线不相交于一点都属于发散.其实,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也是错误的.光线通过透镜时,一般都发生两次折射(过光心除外),首先是从空气射入玻璃;形成第一次折射,然后从玻璃进入空气,形成第二次折射.这样就两次改变了传播方向,使光线会聚或发散.而折射时遵循什么规律,这得从光线通过三棱镜的折射…  相似文献   

10.
初中阶段遇到的画光路问题的解题依据主要是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规律.因此要正确画出光路图,必须懂得分析光线传播的情况,并正确理解有关的概念.如入射角、反射角、折射角、像点的概念、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规律等.下面我们分别以例题进行具体说明,怎样才能应用有关知识巧画光路.一、巧用“反射规律”画光路例1请作出图(1)中的反射光线.常现解法在图(1)中先过人射点作垂直于镜面的法线,再作反射用等于入射用的光线.巧解由反射规律“反射角等于人射角”,可以导出“反射光线眼镜面的夹角等于入射光线跟镜面的夹角.”并以此为…  相似文献   

11.
有些同学认为,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即折射光线一定要相交.这是错误的!实际上,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是指折射光线跟原来的入射光线的正向延长线相比较,相互靠拢了一些.例如,在图1中,我们用“【”表示凸透镜,发光点S放在凸透镜左侧的焦点F上.图中画出了从S发出的两条射向凸透镜的光线SA。SB,其对应的折射光线为AC\BD(AC、BD都与主先轴平行).由图可见,虽然AC与BD互相平行(不能相交于点),但是与别、用的正向延长线AA’、BB’相比较,靠拢了一些,这表示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还有些同学认为,凹透镜对…  相似文献   

12.
在光学作图中,一些同学对“根据入射光线(或折射光线)方向完成光路”和“根据入射光线与折射光线方向在弯折处填上适当的透镜”一些题,作图不正确,主要原因是由于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不理解,从而造成判断错误.下面就“会聚”和“发散”浅谈其意义. 一怎样判断“会聚”和“发散”一些学生把两条光线“相交”理解为“会聚”,把  相似文献   

13.
(甲:凸透镜乙:凹透镜)甲:瞧我──光洁透明,多么漂亮!乙:哟,神气什么.我不也光洁透明吗?甲:我不仅漂亮,而且颇有“大将”风度,瞧我这“将军肚”:乙:哎,看你那臃肿的样儿,哪有我这“杨柳细腰”动人呢?甲:我能对光线起会聚作用,所以我还有个名字叫“会聚透镜”。乙:我能对光线起发散作用,所以我也还有一个名字叫“发散透镜”甲:我的光路有可逆性,我能让一些发散光线变成平行光.乙:我的光路也有可逆性,我能让一些会聚光线变成平行光.甲:我有两个焦点,乙:我也有两个焦点,不过──嘻,我这是虚焦点.甲:算作诚…  相似文献   

14.
设计制作了“光折射”现象的演示装置.通过制作简易天空、水井、蛙眼模型,重现青蛙视野在“枯井”和“满水井”中的变化,展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两个折射特征,使抽象的叙述性强的折射现象实例更加直观,有助于学生有效建立折射概念,加深对折射特征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例1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如图1-1所示.已知入射角为30°,折射角与入射角相差15°,请画出它的折射光线,并标出折射角度数.错解如图1-2所示,折射光线为OB,折射角为15°.错解原因不能正确理解光的折射规律,不懂得光由透明物质玻璃射向空气时,折射角应该大于入射角.正确解答如图1-3所示,折射角为45°.例2在图2-1中画出缺少的入射光线或折射光线.错解如图2-2所示.错解愿因(1)不理解凸透镜使光线会聚,凹透镜使光线发散.(2)不懂得平行于主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通过另一侧焦点,而经凹透镜折射后,反向延长线过同侧焦…  相似文献   

16.
利用光栅方程对光栅衍射光进行了光线追迹。分别研究了单色光照射光栅和复色光照射光栅的衍射光路,得到光栅衍射光路具有部分可逆性。并根据衍射光路具有部分可逆性这一特性实现了图像传递和图像处理。  相似文献   

17.
光从一种介质射人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通常会发生改变.与光的反射一样,折射光线的方向也是唯一的.在初中阶段,利用光的折射规律作图,不能准确地作出折射光线的方向,因此,在有关光的折射的作图问题中,一般只要求作出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但问题往往有例外,当光线沿着特殊的方向入射或者通过特殊形状的玻璃砖时,  相似文献   

18.
运用光路可逆法巧解几何光学题张掖市四中马少红在几何光学中,所有光路都是可逆的。利用光路可逆原理进行有关的作图和计算,往往会带来方便。例1.(兰州市1994年高考模拟试卷(二)第23题)一束会聚光线以MN为中心会聚于A点,A点与MN上一定点O相距12厘...  相似文献   

19.
《中学理科》2008,(4):5-8
【中考热点与要求】 本课时应掌握下面两点. 1.在凸透镜成像作图中,经常要用到以下三条特殊光线: (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通过焦点; (2)通过焦点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主光轴射出;  相似文献   

20.
正确进行光路分析并完成光路图,是顺利解决几何光学问题的关键.在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中,光路分析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如下:1)明确光源;2)根据光的直线传播条件、反射定律、折射定律、全反射条件或透镜成像规律,弄清光程并给予图示;3)根据光路可逆原理,逆推光路.在解题时要注意运用几何知识解决光的反射和折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