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圆周率这部分内容,学生不易理解。课堂上,教师拿出一个较大的圆盘,请二位同学用米尺量出这圆盘的周长和直径,再算出周长是直径的多少倍。然后,再请二位同学拿一个圆板在直尺上滚动一周,算出它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最后,再请二位同学拿伍分钱硬币在直尺上滚动一周,再算出它的周长是直径的几倍。通过计算学生们惊讶地发现:这三个圆的周长都是直径的三倍多一  相似文献   

2.
杨晓荣  吴希 《辽宁教育》2008,(12):57-59
教学案例(学生用“化曲为直”的方法测量出圆形物品的周长,量出直径,计算出比值。)师:观察表中的实验结果,同学们有什么发现?生:我发现这些圆的大小不一样。但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都是三点多。师:不错,圆不论它的大小。它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都是三点多.  相似文献   

3.
[背景]在《圆的周长》教材编写中,现行教材都增加了让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一般情况下,教师总是先介绍运用“绕”和“滚”直接量圆形周长的方法,再遵照教材编排,出示下面的表格,让学生按表格要求自己测量圆形物体的周长和直径,计算出它们的比值。学生在实验中,对需要测量什么、计算什么非常明确,很容易发现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种教学的优势非常突出,但其缺陷也很显见。学生对研究周长计算公式的必要性缺乏感受;对研究周长为什么要量直径没有思考;对周长与直径或半径的关系缺乏深入的理解。这种“按图索骥”式的操作不能充分挖掘知…  相似文献   

4.
一位教师教学圆的周长时,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组织学生进行操作活动,分别测量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再计算出它们的比值.当一个学生汇报到圆的周长、直径与比值分别是160、60和2.67时,教师马上将这组数据从黑板上擦掉,并且说:"这组数据肯定是有误差的,我们就不研究了."这个孩子灰溜溜地坐下了.然后老师引导学生在教师所认可的数据中观察并得出有关圆周率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一位教师教学圆的周长时,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组织学生进行操作活动,分别测量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再计算出它们的比值。当一个学生汇报到圆的周长、直径与比值分别是160、60和2.67时,教师马上将这组数据从黑板上擦掉,  相似文献   

6.
教学圆周率这个概念,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实际操作法”,就是让学生各自动手,用细线在硬纸板剪成的圆板的周围绕一圈,把线拉直量出周长,又量出圆的直径,再算出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另一种方法是“实验演示法”,通过教师用大小不同的几个圆在米尺上滚动,找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倍比关系。前一种方法误差大,后一种方法由于学生看不清楚而印象不深刻。本人探讨用幻灯实物投影法教学圆周率收到较好效果。现提供教师们参考。教具:①用12.6cm,15.7cm,18.8cm的细铜丝各一段,焊接成直径分别是4cm,5cm,6cm的圆。②有机玻璃刻度尺一根,剪刀一把。③幻灯机一部。教学要点: 1.拿出直径为4cm的铜丝圆圈,通过幻灯放大,用有机玻璃刻度尺量出直径,然后把有机玻璃尺放在幻灯机的载物玻璃片上,把圆圈剪开拉直放在刻度尺上,银幕上显示出圆的周长。  相似文献   

7.
韩绍荣 《成才之路》2009,(11):59-60
一、多媒体演示,激发兴趣 如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一个圆在直尺上滚动,自己动手操作测出结果,将每一次演练操作所获得的数据填入有关“实验数据表”内,让直径不同的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集中表示出来。经过观察讨论、计算分析。许多学生都发现:圆的直径增大(或缩小),圆的周长也随着增大(或缩小),圆的周长随着直径的变化而变化,且这一变化有一定规律,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当教师引出圆周率概念后,学生对圆的直径、圆周率及周长的内在联系一目了然,通过比较后很容易掌握。  相似文献   

8.
一、教学目标:通过动手操作,测量圆的周长和直径,计算出周长与直径的比值,理解圆的周长的意义;会运用圆周长的计算公式正确解决有关圆周长的实际问题;通过学习圆周率的有关资料,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二、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总结出圆周长计算公式;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圆周率的意义。三、教学准备:圆规、表格、课件。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  相似文献   

9.
在贵刊2008年第9期,我看到特级教师王永撰写的<解读"圆的周长">一文,颇有感触.由于实验客观存在误差,圆的周长和直径的结果都是近似值.因此,很难通过不同圆的各种对应数据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来感悟圆周率是一个常数.而教师简单直白的告知并不能促进学生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陆丽萍 《云南教育》2005,(25):16-17
[案例一]: 一位教师教学“圆的周长”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些,组织学生进行操作活动,分别测量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再计算出它们的比值。学生汇报如下表:  相似文献   

11.
[案例1] 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圆以后,进一步研究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关系,教师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去探索和发现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教师要求学生分小组用直径分别是1、2、3、4厘米的圆进行或滚动或缠绕等各样的实验。  相似文献   

12.
怎样才能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是当前数学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曾对“圆的周长”进行对比教学研究 ,深切地体会到 :只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学实践一1.揭题 :认识圆的周长。2.测量圆的周长。通常有两种方法 :滚动法和绳测法。3.探究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观察3个大小不同的圆 ,思考圆的周长可能和什么有关 ?(直径、半径 )猜一猜圆的周长和直径有什么样的关系 ?(通过猜测 ,掌握学生对于圆周率的了解情况 ,进行…  相似文献   

13.
在高小算术课本第四册《求积》一章中,《圆的周长和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和体积》、《圆锥的体积》三节是教学的重点。圆、圆柱、圆锥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常遇到的形体,教学这部分教材,使学生掌握关于圆、圆柱、圆锥的一些基本知识和计算技能,发展空间观念,对他们毕业后参加生产劳动和进一步学习都十分必要。现在把我的教学打算写出来,和大家研究。一、圆的周长和面积:这一节教材引进了有关圆的一些概念,讲述了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学要求主要是:1.使学生认识圆,知道什么是圆心、圆周、半径、直径,会用工具画圆;2.使学生形成圆周率的概念,掌握它的近似值,知道求圆的周长的公式,能运用公式,根据已知的直径或半径求出圆的周长,根据圆的周长求出圆的直径或半径;3.使学生知  相似文献   

14.
在贵刊2008年第9期,我看到特级教师王永撰写的《解读“圆的周长”》一文,颇有感触。由于实验客观存在误差,圆的周长和直径的结果都是近似值。因此,很难通过不同圆的各种对应数据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来感悟圆周率是一个常数。而教师简单直白的告知并不能促进学生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在贵刊2008年第9期.我看到特级教师王永撰写的《解读“圆的周长”》一文,颇有感触。由于实验客观存在误差,圆的周长和直径的结果都是近似值。因此,很难通过不同圆的各种对应数据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来感悟圆周率是一个常数。而教师简单直白的告知并不能促进学生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一、圆的周长和面积甲、教学重点:求圆的周长和面积。乙、教学难点:圆面积、扇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丙、基础知识教学要求: 1.认识圆,掌握圆的各部分名称和特征,理解圆是轴对称图形。 2.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理解和掌握求圆的周长的公式。 3.懂得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面积  相似文献   

17.
六年级学习"圆的周长"时,不少学生已经知道圆周率并会计算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可是怎样想到"周长与直径有关"?为什么"两者之间是除法关系"?以下教学将解决这两个前置性问题。一、整体感受,形象感知课件呈现两个大小不同的圆。请学生判断,哪个圆的周长较长、哪个较短?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相似文献   

18.
"圆的周长"是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下册的一个教学内容。教材是让学生在合作和交流中通过测量和计算推想出圆周长大约是圆直径的3倍多一些即圆周率,进而推导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例5的教学我是这样预设的:  相似文献   

19.
在“圆的周长和面积”、“圆柱和圆锥”的教学中,圆周率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推导圆的周长、面积和圆柱、圆锥体积公式的关键。而对圆周率的理解和应用,历来又是教学中的难点。因此,本文就圆周率的教学提出几点建议。一种奇妙的关系圆周率(π)表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是一个常数,又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  相似文献   

20.
圆的周长     
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含义。2.使学生体验圆周率的形成过程,探索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3.使学生认识到运用圆的周长的知识可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体验数学的价值。4.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二、教学重难点掌握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