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材第55页、第84页、第98页和第121页在描述氢气、单质碳、一氧化碳这三种物质与氧化铜反应和单质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现象时分别是这样说的:“黑色的氧化铜逐渐变为光亮的红色的铜”,“从倒在纸上的粉末里还可以看到有红色的铜生成”,“从实验看到黑色的氧化铜变成了红色的铜”,“我们可以看到,浸在硫酸铜溶液中的铁丝表面上覆盖了一层红色的铜”。而同样在此教材的第2页、第7页对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和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等实验现象的描述时是这样说的:“加热后绿色粉末变成黑色”,“通过实验,我们可以看到红磷燃…  相似文献   

2.
1.依据物质的特殊性质(颜色、状态、气味和溶解性等)为突破口进行推理.初中常见特殊颜色的物质有:①红色:红磷、铜、氧化汞;②红褐色:氧化铁、氢氧化铁;③黄色:硫磺、铁盐溶液;④绿色:碱式碳酸铜;⑤浅绿色:亚铁盐溶液;⑥蓝色:氢氧化铜、胆矾、铜盐溶液;⑦淡蓝色:液氧(固态氧);⑧黑色:木炭、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⑨紫色:高锰酸钾溶液;⑩紫黑色:高锰酸钾.2.依据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产生的特殊反应现象为突破口进行推理.[例1]A、B、C、D分别是盐酸、碳酸钠、氯化钙、硝酸银四种溶液中的一种.将它们两两混合后,观察到的现象如右表所…  相似文献   

3.
观察能力,是人们有效地探索世界,认识事物的一种极为重要的素质。 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实验教学的目的要求,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进行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特别重要,我们通常采用下列方法。1 全面观察法 进行全面观察就是要对观察对象变化过程中所发生的现象系统地、精确地观察。比如氢气还原氧化铜的演示实验,其实验目的是使学生对氢气的还原性和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进行充分地感性认识。为达到这些目的,就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全面观察:(1)在干燥的硬质试管底部铺一层黑色的氧化铜粉末,管口微微向下倾斜——引导学生观察仪器的装置情况;(2)通入氢气后,加热氧化铜——引导学生观察操作顺序,观察试管底部有何变化,管口有什么现象发生;(3)反应完成,停止加热,继续通入氢气,直至试管冷却——让学生观察到反应结束时的操作顺序。  相似文献   

4.
哪个方案好     
用实验证明一包黑色粉末是由铜和炭粉混合而成的,甲乙两位同学设愉计的实验方案如下:甲:黑色粉末足量盐酸充分振荡’观察现象镇蔚壤芦影::协 认为 雨)(哪个方案好》答案 甲观察到的现象是溶液变蓝绿色,试管中仍有黑色不溶物.到的现象是试管中出现红色固体,石灰水变浑浊甲方案更好.操作简便,不需要加热.乙观察甲方案哪个方案好@夏雨  相似文献   

5.
1 加热碱式碳酸铜通过在教学实践中反复摸索 ,本人对此演示实验做了一些改进。改进后的实验不仅所需仪器少 ,耗药少 ,时间短 ,操作简单 ,且实验现象明显、集中 ,教师也可以拿着三叉管走到学生面前 ,让学生近距离观察实验现象 ,获得对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感性认识 ,其效果较为明显、直观。1 1 取一支洁净干燥的三叉管 ,用钥匙取少许绿色碱式碳酸铜粉末平铺于三叉管底部。1 2 用胶头滴管吸取少许澄清的石灰水滴在其中一支管的内壁 ,转动此支管 ,使澄清的石灰水均匀附在支管内壁。1 3 用试管夹夹持另一支管 ,并保持此支管在上 ,内附石灰…  相似文献   

6.
实验推理题是常考题型,命题时通常以一系列的实验现象,推理某混合物的成分或据各类物质间的相互转化关系,推断物质的种类、名称等。这类题目往往综合了各类物质的相互关系,典型物质的性质、反应规律、离子共存等有关知识。解此类题的关键是:抓住物质的特征反应、特殊现象,先确定最容易确定的物质,并以此为突破口,运用逻辑推理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例1甲、乙、丙三位同学在一起对碱式碳酸铜[Cu2(OH)2CO3、相对分子质量为222]受热完全分解后黑色固体产物的成分进行探究。他们称取5.0g碱式碳酸铜在试管中加热至完全分解,冷却至室温,称量黑色固…  相似文献   

7.
铜和浓硫酸反应的实验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铜与浓硫酸的反应,若按教材(人教版必修本)中的装置和操作难以取得理想的实验效果.为了使这一实验现象十分明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我设计了如下实验.一.实验装置二.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1.按图示连接好装置,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2.在试管和烧杯中加入相应药品,连接好装置,使止水夹处于开启状态3.用酒精灯加热试管I3分钟左右后停止加热,待伸进烧杯的导管中溶液要回流时关上止水夹a和b.实验现象:加热片刻后钢片表面逐渐变黑,同时有气泡产生;继续加热,反应变剧烈,黑色固体基本消失,溶液逐渐变混浊;品红…  相似文献   

8.
初中化学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 ,按教材要求实验完毕后 ,在试管壁上总附有一层被还原出来的光亮的红色铜 ,不管用酸碱及洗涤剂怎样处理 ,仍难洗净 ,这是使用粉末CuO来做这一实验带来的不快。如果在做实验时 ,不使用粉末CuO ,而是作如下改进 ,则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方法一 :实验步骤 :1、用砂纸将细铜细擦亮并绕成螺旋状 ,用镊子夹住铜丝在酒精灯上加热至表面变为黑色为止。 2、将其放入干燥的试管底部 ,按教科书上的实验要求进行实验 ,我们便可看到明显的实验现象 :黑色的CuO逐渐变成具有金属光泽的紫红色铜 ,同时试管口有水珠出现。方…  相似文献   

9.
一、要明原理摇知现象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证明氢气具有还原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CuO劬H2O+Cu.实验现象:①黑色粉末逐渐变为光亮的红色;②试管口有水滴生成郾二、要懂操作摇知后果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操作步骤可概括为:先通氢,后点灯;撤了灯,继通氢郾也可形象地记忆为:氢气“早出晚归”,酒精灯“迟到早退”郾若氢气未经验纯,加热时可能导致氢气发生装置的爆炸或盛有氧化铜的试管炸裂郾若先加热后通入氢气,试管内原有的空气与氢气混合受热,可能会发生爆炸郾若先停止通入氢气后撤去酒精灯,则会使生成的铜在热的条件下又被进入试管内…  相似文献   

10.
高一化学硫与铁的反应实验中 ,课本上的方法不仅麻烦 ,而且容易使试管炸裂 ,实验现象不很明显 ,实验后试管不易清洗 ,为此笔者经过反复试验 ,将其改进如下。取一条长 15cm左右、宽 4cm左右的铁片用砂纸将其打磨干净 ,水平固定在铁架台上 ,然后将研细的约5g硫粉和约 5g铁粉混合均匀后 ,在铁片上铺成一个细条状 ,然后用酒精灯在铁片的一端加热 ,待部分药品红热后停止加热。我们观察到反应并未停止 ,反应混合物变成红热状态 ,而且反应由铁片的一端向另一端传递 ,在此过程中 ,我们还能闻到一种刺激性的气味。反应完毕后 ,我们可以直接用镊…  相似文献   

11.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科书第56页关于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3-8]的现象描述是:“黑色氧化铜逐渐变为光亮的红色的铜,同时管口有水滴生成.”后一种现象很容易观察到,但前者却不易做到.实验室里通常是用稀硫酸与锌粒在启普发生器里反应来制取氢气,并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但实验结果往往是黑色粉末(CuO)逐渐变成红色的疏松的块状物后,任你用酒精灯怎么加热也不能变成亮红色,这对于课堂演示实验而言就意味着“失败”(与课本所述不符).由于课堂演示实验受时间所限,不可能多次重复进行.怎样才能百分之百地达到课本所述的实验效…  相似文献   

12.
一、取一支试管,加入少许“谦让”的水溶液,用胶头滴管吸取少量的“霸道”溶液,用酒精灯加热片刻。观察到的现象:试管内溶液逐渐变黑,放出一种刺鼻的气味。(实验报告)■实验目的:研究“谦让”和“争取”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实验内容:配制生活“溶液”。■实验用品:试管若干、酒精灯、药勺、镊子、“生活”药品。少年读者12二、取一支试管用镊子夹取一块“宽容”放入加有少许“谦让”的水溶液,观察到的反应:试管内有气泡生成,液体逐渐变成粉红色,并有芳香的气体放出。三、再另取一支试管,用药勺加入少许的“爱”、加少量“谦让”的水溶液,试…  相似文献   

13.
把"木炭与氧化铜反应"作为一个研究性实验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效果理想. 1 问题的提出 学生按照改进方法如①把木炭改为活性炭;②活性炭与氧化铜配比:活性炭与氧化铜的质量比在1:(7~13)的范围内;③把研细混匀的活性炭和氧化铜平铺在试管底部,加热实验,现象不明显.一次无意中用乙醇把混合物调成糊状后加热,1min出现现象,继续加热至2min,试管内壁出现铜镜,试管内黑色混合物变为红色.  相似文献   

14.
一、解题思路用推理的思想方法解题,就是从题目中给定的条件出发,正确运用已学过的化学概念、原理、性质以及其他有关知识,通过逻辑推理、分析比较、推理论证,从而得出正确答案。二、解题技巧1.依据物质的特殊性质(颜色、状态、气味和溶解性等)为突破口进行推理。初中常见特殊颜色的物质有:①红色:红磷、铜、氧化汞;②红褐色:氧化铁、氢氧化铁;③黄色:硫磺、铁盐溶液;④绿色:碱式碳酸铜;⑤浅绿色:亚铁盐溶液;⑥蓝色:氢氧化铜、胆矾、铜盐溶液;⑦淡蓝色:液氧(固态氧);⑧黑色:木炭、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⑨紫色:高锰酸钾溶液;⑩紫黑…  相似文献   

15.
初中化学“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若按课本或教参所述的方法操作,很难从黑色混和物中辨认出被还原出的红色的铜,现象很不明显。为了提高实验效果,我经过几年的探索、改进,终于找到一个实验现象较为明显的办法,下面就介绍改进实验的具体操作和装置。取一束红色的细铜丝,放在酒精灯焰中加热至全部变成黑色(用以代替黑色的氧化铜粉末),然后埋入研细的木炭粉中,置于试管底部,让部分覆有黑色氧化铜的铜丝露出炭粉,再用酒精喷灯加热,如下图:  相似文献   

16.
在铜与浓硫酸反应实验中,试管内的液体加热后变黑色,产生这种现象是否与反应物的量及操作方法有关?在实验中,尽管进行了尾气吸收,但还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逸出,如何有效地防止SO_2污染空气?本文从反应物的量及其操作方面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7.
黎斌 《化学教学》2001,(5):34-35
天津、江西 2 0 0 0年高考化学卷第 2 3题为 :某学生课外活动小组利用下图所示装置分别做如下实验 :(1)在试管中注入某红色溶液 ,加热试管 ,溶液颜色逐渐变浅 ,冷却后恢复红色 ,则原溶液可能是    溶液 ;加热时溶液由红色逐渐变浅的原因是    。(2 )在试管中注入某无色  相似文献   

18.
“点燃”是引起反应发生的一种条件,其反应现象一定是燃烧。“加热”是指将反应物置于酒精灯的外焰(400℃-800℃)受热而发生反应的条件,但反应出现的现象不一定是燃烧。例如:硫与铜丝反应时将装有硫粉的试管用酒精灯加热,使硫呈蒸气状,再把铜丝插入盛有硫的试管中,观察到铜丝在硫蒸气中燃烧;做H2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首先用H2将试管中的氧气排净,再加热氧化铜,只能观察到试管中的黑色物质变红,而看不到燃烧的现象。[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铜与浓、稀硝酸反应的实验,是中学化学教材中两个非常重要的演示实验,由于硝酸的浓度不同,反应现象不同,硝酸的还原产物也不相同.(1)铜与浓硝酸反应.取一支试管,加入一小块铜片,滴入浓硝酸后,立即有气泡产生,反应剧烈,放出红棕色气体,溶液很快变成绿色.(2)铜与稀硝酸反应.取一支试管,加入一小块铜片,滴入稀硝酸后,也有气泡产生,反应缓慢,反应开始阶段,试管内气体呈红棕色,随着反应的进行,试管内气体逐渐变浅,最终呈无色,溶液变成蓝色.  相似文献   

20.
取一具支试管、底部放NH_4HCO_3粉末,中间放无水CuSO_4粉末,支管口朝上,放湿润酚酞试纸、试管口用带塞玻管和澄清石灰水连接。 组装后,加热一段时间,可观察到酚酞纸变红,白色CuSO_4粉末变蓝,澄清石灰水浑浊。从而证明NH_4HCO_3受热后分解成三种产物。实验直观,学生印象深刻。 说明点:1.具支试管略向下倾斜(以15~25°为宜)。2.试管要干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