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耸 《新闻传播》2010,(6):117-117
会议新闻想做到“生动”、“好看”不容易。如何改进会议新闻的采编报道技巧,让受众对会议新闻不再反感,乐于接受,使会议新闻更“新”、更“鲜”、更“活”,可以说是广大新闻工作者一直在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金波 《新闻窗》2006,(4):20-21
时政新闻报道的“鲜”与“活” 写下这个题目,心里并不十分托底:无论是过去在《贵州日报》作编辑记者,还是现在在《贵州商报》担负采编业务管理工作,论时政新闻,其核心内容当然不能脱离关注本省各级党委、政府的重大政治活动,以及与其紧密关联的经济文化社会活动,而这类新闻通常有相应的规范,比较严肃、严谨。因此有人可能会问:你在这里就时政报道说“鲜”道“活”,就不担心出“格”?  相似文献   

3.
翻开报纸,收听广播,“现场新闻”日渐多起来,其报道面之广,写作形式之活,内容之丰,令人欣喜。这些被读者誉为“又鲜又活”的短新闻,再现了各行各业广大群众在四化建设伟业中的新人新事新风尚,为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新闻改革迈出了第一步。但是,正如穆青同志在第一届“现场短新闻”颁奖会上所说,这还“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而对其特点及写作之研究,  相似文献   

4.
新闻采访是新闻报道的前提,是新闻工作者为搜集新闻素材而进行的一种职业性的调查研究。不少有经验的业内人士都有‘‘新闻报道是七分采三分写”的体会,可见采访在新闻写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根据自己对新闻采访学的研究和采访实践,我认为新闻采访对记者来说,要有“耳聪、目明、口巧、脑活、腿勤”等五个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5.
从事文艺创作的人,平时十分重视生活素材的积累,生活对他们永远是丰富多采的。忘记生活,脱离生活,本领再大的作家恐怕亦难写出富有感染力、号召力、战斗力的“活’的作品来。从事新闻工作的人,要不要进行新闻素材的积累?这个问题看法就不完全一致。有的同志认为,新闻在于“新”,只要捕捉到新事物就行。殊不知,新事物是和旧事物相联系的;了解了旧事物才能发现新事物,有旧事物作衬托,新事物才更光辉照人。根据我个人10多年新闻工作的实践,搞新闻  相似文献   

6.
“鲜活”二字对新闻而言,犹如空气和水对人体那么重要。新闻一旦失去鲜活性,就吸引不了读者,就无价值可言。新闻界有句行话,叫做“跑新闻”。意思是说,新闻是跑出来的,不是关在屋里冥思苦想出来的,也不是人家送上门来的。又鲜又活的新闻更是如此。这个“跑”字用得好,很有动感,反映了记者工作的特性,更形象地把鲜活新闻的特点反映了出来。  相似文献   

7.
档案与新闻内在的联系由于工作性质的不同,新闻追求的是“新”事实;而档案追求的是“历史”事实。所以.当人们一提起新闻.大家的感觉是“活、鲜”;而说起档案,则给人的感觉是“故纸堆”。其实.档案与新闻不仅有许多内在的联系,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即使是被历史尘封了多年的档案.也能以旧翻新.成为人们今天热衷追寻的新闻。但是,当我们仔细地观察“新闻”和“档案”的构成时,可以非常清晰地发现,构成新闻和档案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条件就是事实。离开了事实既不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文山会海”、“开业剪彩”的报道,最让记者头疼、编辑为难、读者反感,如何让这类报道鲜、活、深起来,这就需要记者培养和调动特有的“新闻鼻”、“新闻眼”,带着求新若渴、烛幽探微的工作态度去选材,去觅“宝”,挖掘出独家新闻,写出重头稿件。笔者根据自己的实践,得出如下几点体会。 视会议、活动为消息的来源 美国新闻学家麦尔文·曼切尔曾指出:“消息来  相似文献   

9.
会议给记者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新闻由头,如何把会议、文件"写活"、"写鲜",传递给百姓更有价值的信息?时政报道的平衡点在什么地方?学会用足会议、文件及各种活动透露出的信息,多做"加法"、变硬为软,记者对新闻进行民生化视角处理,这是鲁中晨报时政报道的创新路径之一. 记者要学会做"夺宝奇兵",从会海里"淘"出有价值的好新闻,仔细了解会议背后深刻的背景和内涵,从会议中"读"出独到的见解或关注点.在传递会议消息时把"死"材料变成活资源,挖掘出会议背后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和发展方向,为平时积累的零散新闻素材提供增值的机会,形成新闻报道的深度效应,找出百姓所关注的独家新闻.  相似文献   

10.
湖北日报通过主题区化、模块化、可视化、点睛化呈现等方式,就“纸媒深度”新范式进行积极探索,着力在思想内涵上“做加法”、在文章篇幅上“做减法”,体现题材的重大性、内涵的深刻性、素材的详尽性、呈现的直观性、观点的思辨性,使有深度的新闻快起来、活起来、亮起来。  相似文献   

11.
一、媒体竞争催生“新闻报料人”近年来,随着媒体竞争日益激烈,一个和媒体息息相关的特殊人群——“新闻报料人”(又称“新闻线人”)活跃在中国的各个城市。新闻报料人,是指为新闻媒体提供新闻线索或素材的人,如果其所提供的线索或素材被媒体采用,即可获得一定的物质奖励。新闻  相似文献   

12.
说到怎样占有新闻素材的问题,各种新闻学教科书上无不说“靠采访”,并强调这是“记者和通讯员了解和获取新闻事实的主要手段”。这些说法的准确性不容置疑。然而,在新闻报道实践中,仅靠“面对面交谈”的采访占有的新闻素材是有限的.倒是非采访得来的新闻素材往往源源不断。尤其是基层通讯员,一般没有正规采访的机会,要占有新闻素材,应更多依仗采访之外的功夫。那么,这都是一些什么功夫呢?  相似文献   

13.
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经济领域层出不穷的经验,为经济报道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然而写好经济新闻并不是一件易事,往往会落入灌输式、套话式、终结式的俗套。如何跳出俗套,这不仅需要记者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还应赋予经济新闻以生动、鲜活的个性。才能让经济新闻“活”起来。  相似文献   

14.
积累出深度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新闻的“诗外”之功是积累。生活中一些新闻线索、素材只有在日常注重积累以后方能成为新闻。而一些突发性或经验性新闻的写作只有在充分调动和引用了所积累的新闻素材,才能写出深度和新意。如,去年我采写的《史家河矿积  相似文献   

15.
老杨 《军事记者》2009,(3):71-72
采访,顾名思义,包括“采”和“访”两大内容。所谓“采”,就是对新闻稿件所需素材的寻找和采集;所谓“访”,就是对新闻事实的主人公、见证人或知情者的调查和访问。采访是新闻采写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而在采访过程中,最关键和决定稿件成败的工作,莫过于“问”了。善于“问”,就可以获得充分而有价值的新闻素材,为新闻稿件的顺利完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当记者,都希望自己能写出好新闻,但又往往苦于好素材难得。到哪里去找呢?有人热衷于跑会议、跑政府“要”素材;有人寄希望于惊天动地的事情“等”素材;甚至有人不择手段地“造”素材;当然,还有人沉下心来在生活周边“挖”素材。  相似文献   

17.
“鲜活“二字对新闻而言,犹如空气和水对人体那么重要。新闻一旦失去鲜活性,就吸引不了读者,就无价值可言。新闻界有句行话,叫做“跑新闻“。意思是说,新闻是跑出来的,不是关在屋里冥思苦想出来的,也不是人家送上门来的。又鲜又活的新闻更是如此。这个  相似文献   

18.
新闻采写作为一种社会行为,也离不开必然与偶然的双重交织。必然性为我们提供这种社会行为的准则,而偶然性的机遇,则为我们的新闻采写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场景。于是,我们在“碰巧”中就能抓住一些好的素材,好的“点子”,甚至能“巧”出“绝活”。 一位同事在随领导下乡采访时,偶然听说当地一位土家老人用30年时间将一棵柳树育成过河桥的故事,他马上深入进行采访,写出了《土家老人三十年育成活柳桥》的新闻,在当年被评为省广播学会  相似文献   

19.
新闻采访是我们记者行当谁都熟悉、谁都离不开的话题。从新闻采访的定义来说,种类很多:如“新闻采访是记者和通讯员采集新闻素材和资料,访问新闻人物和知情人物的社会活动。”再如“新闻采访是一种独特的调查研究活动,是为了掌握新闻素材而进行的调查研究活动。”  相似文献   

20.
报纸一版头题,是要闻版乃至整个报纸的重心,也是党报思想性、指导性的集中体现。为了更好地体现指导性,在头题的选编上很容易求大、求全、求长,造成头题新闻会议报道多、经验消息多、成就报道多。而读者喜闻乐看的“鲜、活、强”新闻少。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许昌报》近年来在头题选编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