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预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获得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传统的预习方式使学生处于被动预习的尴尬局面,低效甚至无效。要让学生的预习落到实处,行之有效的方法有: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调动学生预习的内需;指导预习方法,提高预习的效率;丰富预习内容,督促检查预习的落实情况,优化预习效果。  相似文献   

2.
<正>不少学生认为,预习重结论轻过程,不利于自己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预习使学生对所学习内容失去新鲜感和好奇心,不利于课堂学习中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调动;预习使学生过早地接触认知过程和结果,易使学生受到既有思路的束缚,不利于探究学习的开展。因此有人认为数学学习可以淡化预习,甚至认为不宜预习或取消预习。笔者认为,预习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一环,在数学学习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只要讲究预习的方法和策略,就一定能扬长避短,从而使数学学  相似文献   

3.
《考试周刊》2020,(80):103-104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重视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预习能够使学生初步了解到自己所要学习的新知识点,也能够回顾之前学习的旧知识,切实做到温故而知新。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应当巧妙结合信息技术进行教育引导,鼓励学生借助微课视频以及各类方法进行自主预习,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并且使学生更好地应用课后时间进行知识探索。文章探究基于互联网教育视角下如何开展小学高年级英语预习,并提出具体的英语预习教学指导方法。  相似文献   

4.
预习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要教给学生预习方法;要坚持不懈进行引导;要创新课堂模式,把预习习惯培养基于课堂、用于课堂。  相似文献   

5.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应从课前预习的自主性做起。指导学生预习方法,明确预习要求;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预习效果;引导学生在预习中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做到严格检查,让预习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在学生自主预习的基础上设计有针对性的课,可以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和谐高效。  相似文献   

6.
1预习的必要性 新课程目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很多,预习是其中十分重要的方法。预习是课前自学,实质就是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课前先对所学内容进行独立思考与学习钻研,形成对所学内容的初步了解和基本感知,以便在课堂教学中更加明确学习目标、学习任务,从而有准备、有思路地参与学习活动,使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开展得生动活泼、默契有序。在预习过程中学生不但感知学习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培养学习品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挖掘预习的功能,使之成为学生有效学习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7.
预习是提高小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有效方式。教师要不断强化学生的预习意识,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预习方法,建立科学的预习评价体系,全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相似文献   

8.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预习既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加强对学生预习过程的指导,使预习设计人文化,预习指导过程化,预习反馈书面化,进而为学生的深度阅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预习是学习的开始,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第一环节,但在教学中往往又会由于多方面原因,使其成为了最薄弱的环节.预习既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同时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是学习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在不断提高师生对预习重要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应当要求学生预习,指导学生预习,重要章节课初给学生时间补充预习,并常态化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通过难控的课前预习与易控的课初预习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进行预习环节有效落实.  相似文献   

10.
宫淑芹 《现代语文》2009,(11):61-62
如果说整个学习进程是一首完整乐章的话,那么预习可以说就是乐章的前奏。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预习在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预习可以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可以使学生主动地听课,提高听课水平。预习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在已获得知识能力的基础上,在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指导下,  相似文献   

11.
教师就要有意识地教给预习的方法。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明确的预习任务和预期目标,使学生做到有的放矢。预习的目的并非把所有问题都交给学生来处理,而是应该做到学生自主预习与课堂学习任务的分工,二者侧重不同互为补充。课前的自主预习就是比较好的自主学习方式。预习也可以说是整个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王芳 《孩子天地》2017,(6):194-195
有效的预习对于提高课堂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重要作用。不同的学生因为接受力和理解力不同有所差异,教师在教学中要认真研究,探索适合学生的预习策略,使学生掌握有效的预习方法,提高预习能力。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预习在教学中得到有效应用,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3.
一套完整的学习方法包括课前预习、课中学习和课后复习,作为学习中的首要环节,通过预习使学生掌握了学习中的主动权,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本文就小学数学预习的重要性进行分析,以不断完善预习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14.
柯晓伟 《考试周刊》2014,(82):76-77
教师在教学新的教学内容前,学生按照教师要求自觉主动地对新的内容进行查阅资料、浏览、了解,这样的自主学习过程被称为预习。教师指导学生预习的方法如布置简单有趣、循序渐进的作业,可以机动掌握时间和各类方法,增强检查效果,使学生达到预习的目的,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更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5.
有效设计预习作业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前奏和铺垫。作者结合教学实践,主要介绍了英语预习作业设计时应遵循的原则、不同课型的具体做法,以及学生要学习的预习方法等。只有有效地设计预习作业,才能使预习作业真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提高学习效率,为高效课堂奠基。  相似文献   

16.
《宁夏教育》2007,(11):80-80
教师将学习指导渗透于学生制订计划之中,可以使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学习;教师将学习指导渗透于课前预习之中,可以使学生掌握预习方法.养成预习习惯;渗透在课堂学习之中,可以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听课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课前预习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因此对于留守学生的学习情况来说,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很有必要,要让留守学生了解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合理计划预习,树立预习目标,使预习方式多元化。  相似文献   

18.
为了帮助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摆脱无效的消遣式预习,本文重点介绍不同学程的预习要求和方法,并且尝试让学生能够验证预习的有效性,使学生体会到课前预习是一种自主感知的学习过程,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19.
李红艳 《考试周刊》2012,(43):44-44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学生学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而要培养这个能力,作者认为应从预习环节入手,通过实践,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本文着重阐述了指导学生预习的方法,意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相似文献   

20.
预习课文已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的重视。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都--求学生进行预习,今后更应注重对学生的预习习惯的培养,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跟踪研究,建立个人档案,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反思性学习。教师一定要教给学生预习各种体裁课文的方法,让学生在预习中培养自学能力,使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让我们的每一位学生,通过预习都能好好的掌握知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