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被贬到忠州作刺史时,由于心情郁闷,经常借酒浇愁。一天,他微服游到城南杏花村,远远望见几间屋子,屋前高挑酒幌(huǎnɡ)。这时他又饥又渴,三步并作两步急忙向酒馆走去,只闻一股酒香沁人心脾。白居易进入酒馆,发现这家店生意十分兴隆,好不容易才找到个座位坐下,便说:"请打半斤好酒来!"店掌柜说:"客官不知这酒厉害,只一两便醉倒人。所以小店卖酒从来只卖一两,多了不卖。"  相似文献   

2.
李清照作为两宋之交著名的女词人,在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其词作中多处提及"酒"这一物象。但面对同样的"酒",词人却写下了表现不同情怀的词作,这跟词人自身的人生经历是有着密切关系的。通过从诗酒文化中"人"的境界,来阐释李清照词中"酒"意象的含义及其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晓荷 《素质教育博览》2010,(10):49-49,41
在甲骨文中,"酉"表示装酒的坛子。人们为了让每个看到这个汉字的人都能够明白"酉"表示"酒"的意思,就加上了三点水,表示酋里面装的是一种液体,也就是"酒"。从此,"酉"和"酒"就分家了。在创造汉字的过程中,人们经常用"酉"作为偏旁来构成汉字,而用"酉"作为偏旁构成的汉字,一般都与酒有关,比如醉、酱、酌、酗等等。下面我们重点说说这个"醋"字。  相似文献   

4.
自古以来"酒"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文人墨客钟情吟咏的意象。"酒"给文人带来了创作灵感,也成了文人之间交流感情的桥梁。在词的兴盛上,酒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作为"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巾帼不让须眉,对酒的喜爱之情丝毫不逊色于男子,她的词常常以"酒"意象来抒情遣怀。李清照词中曾多处写到饮酒,有的淡饮,有的浓醉,有的乘兴而为,有的含恨而作。在她的词作中,真挚的感情和完美的形式水乳交融,浑然一体。李清照词中所表达的愁情意绪都离不开"酒"这个意象。酒赋予李清照无限的创作灵感,而词则为李清照的饮酒增添了高雅的情趣。  相似文献   

5.
陶慧 《文教资料》2012,(32):41-45
酒意象在黄庭坚词中十分常见,且在其后期词作中尤为明显。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从寥落与感慨之"悲"和达观与沉郁之"旷"两个不同的角度,分析山谷后期词酒意象中的情感涵蕴。  相似文献   

6.
宋代李清照的《漱玉词》四九首,其中提到"酒"的有二十一首;《李清照全集(》王步高、刘林辑汇评)收集六十五首词,其中写到"词"的作品有二十八首。作为一代女性词人,李清照不仅具有宋代文人士大夫"诗酒趁年华"的雅趣,而且其爱酒之深在女子中罕见。李清照的酒词,随着她人生经历的跌宕起伏而变化,显得多姿多彩。本文试结合李清照的生平、作品,谈谈对其酒词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汉代酒杂识     
中国本土确有野生葡萄,但在葡萄酒传入之前未有以野生葡萄酿酒事,汉代内地葡萄酒有两个来源,从西域长途贩运或是来自中原经商的西域人在内地酿制。马酒是一种基本局限在宫廷中的奢侈食品;"苦酒"并非劣质酒;"旨酒"是对美酒的通称,而非专指某种酒;"恬酒"与"醴"是一种酒,酒味甜,酒有米滓,与今天的醪糟相类;"桂浆"就是桂酒,"椒酒"则是当时常见的酒类,都非普通饮料;"酴"酒之得名大约也与以小麦为酒母有关。  相似文献   

8.
王羲之是我国晋代著名的书法家。他当太守时,有个年轻人来告状。此人说他父亲死时,乡绅给了一块荒地安葬,并且只要一壶酒的谢礼。可事过之后,那乡绅竟然把"一壶酒"说成是"一湖酒",而他根本还不起。  相似文献   

9.
唐宋时戎州"重碧酒"、"荔枝绿"、"绿荔枝"都是经过多重酿造的发酵黄酒,而不是用荔枝酿成的果酒。清代的叙州府公馆坝既产优质曲酒,又是"绿荔枝"酒典故的产生地。处于水陆交通重要节点上的清代公馆坝糟坊头酿酒作坊用明代古窖,使用独特酿造工艺酿制的杂粮酒享誉岷江、长江沿线,而这种杂粮酒就是康熙时受到江宁织造曹寅高度赞誉的皇家贡酒"荔枝酒"。这个结论不仅可以从文献中得到证明,而且还得到考古和现代微生物技术的证实。  相似文献   

10.
英汉对酒的起源传说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和理解,在汉文化中,国人主张"人造酒说",西方则普遍认为"酒神造酒"。人造与神造两种不同的起源说造就了不同的饮酒方式,形成不同的酒文化风格,中国人把酒当作工具,意不在酒;西方人把酒看作艺术品,意就在酒,因此汉式的微醺与英式的狂醉应运而生。酒文化既然不同,英汉酒文化的相关词语表现形态自然有所不同,体现了各自的文化特色和民族特性。  相似文献   

11.
英汉对酒的起源传说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和理解,在汉文化中,国人主张"人造酒说",西方则普遍认为"酒神造酒"。人造与神造两种不同的起源说造就了不同的饮酒方式,形成不同的酒文化风格,中国人把酒当作工具,意不在酒;西方人把酒看作艺术品,意就在酒,因此汉式的微醺与英式的狂醉应运而生。酒文化既然不同,英汉酒文化的相关词语表现形态自然有所不同,体现了各自的文化特色和民族特性。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素有"诗酒风流"传统,古典诗词中多"酒"意象。酒有清、浊之分,"清酒"与"浊酒"意象所含意蕴有别。"浊酒"意象多意味着深厚、凝重之忧愁,亦有朴实、亲切之旨。  相似文献   

13.
"酒"(wine)的确切翻译不能单纯地从字面意义入手,必须综合考虑中西文化差异。了解中西"酒"(wine)的文化起源、词语构成,对于把握"酒"(wine)的词汇含义及其翻译特点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汤加兰 《考试周刊》2012,(16):19-19
文人好酒,纵横千年。从汉末孔融、曹植,到晋初"竹林七贤"的"酣饮成欢",东晋陶渊明的"济世之饮",再到唐代李白的"斗酒狂饮",宋代柳永的"浅斟低酌",可以说,历代文坛诗人都颇好饮酒赋诗,而在诗中又或多或少地斟下了自我的苦闷和酣畅,溢出了社会的灾难或繁华。李清照作为两宋之交的一位特殊的女词人,也斗酒浑诗,"直欲压倒须眉",让我们看来颇有怅然之感。  相似文献   

15.
古代酒器、兵器、农具、家具注商五则周照明一。"斗后酒"的"斗后"应如何理解?高二册《鸿门宴):"奉尾酒为寿"。课本注"尾酒"为"一杯酒"。《教参》的译文是"一大杯酒"。"则与斗后酒"。课本注:";!-,大的酒器。"《教参)仍译为"一大拓调"。而对樊啥...  相似文献   

16.
南星 《教学随笔》2014,(11):44-45
一层秋雨一层凉,秋,就这样悄然而来。"万美之中秋为最。"我们不需要登香山而览红叶,不需要临湘江而观秋水,单是从诗人摹秋的众多诗词中就可以窥豹一斑。范仲淹把秋天写得极为精致,细腻的语言情韵中散发出悠然超脱的心灵意象:"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羌管悠悠霜满地。"在范翁的诗情中出现秋色连波、斜阳接水。他在芳草无情、酒入愁肠的相思泪中。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与李白,分别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几位诗人之一,他们之间有着许多不同之处,却都嗜酒,且诗酒不分。酒在其诗歌创作中是一种重要的情感介质,而其诗歌中渗透的"酒味"也折射出两位诗人精神内涵之异同。  相似文献   

18.
父亲和酒     
父亲有高血压,理应滴酒不沾,但他爱喝酒。也不是什么好酒让他着迷,他也不懂什么酒好,只是样样都喝,从不讲究。父亲酒量不大,容易喝醉,他喝醉的样子在我印象中一直不好,所以我不喜欢父亲喝酒。  相似文献   

19.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酒文化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一支。我国历来也有"无酒不成宴"的说法,酒文化在社会上的产生的影响可见一斑。酒文化是指酒在生产、销售、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总称。酒文化包括酒的制法、品法、作用、历史等酒文化现象。既有酒自身的物质特征,也有品酒所形成的精神内涵,是制酒饮酒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特定文化形态。酒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不少文人学士写下了品评鉴赏美酒佳酿的著述,留下了斗酒、写诗、作画、养生、宴会、饯行等酒神佳话。酒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在人类交往中占有独特的地位。酒文化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对文学艺术、医疗卫生、工农业生产、政治经济各方面都有着巨大影响和作用。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以与酒有关的诗词为切入点,深入研究酒诗中的酒文化。研究表明中国酒文化不仅源远流长,而且渗透到了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相似文献   

20.
唐燕华 《现代语文》2010,(6):149-150
从"生活——诗(词)人——诗(词)风"三方面对《登高》《声声慢》中"浊酒""淡酒"的意蕴进行解读,并对高中语文教材中古典诗词里的"酒"意象作适当小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