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锡伯族信仰原始的萨满教,萨满歌作为萨满教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疆伊犁锡伯族民间得到了较好的保存和流传。在锡伯族萨满歌中发现了大量的程式存在,这为我们解开锡伯族萨满如何记忆和传唱萨满歌提供了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2.
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在新疆伊犁地区居住的锡伯族中间,就广泛地流传着一封信,这封信从察布查尔的这个牛录传到那个录牛;又传到索拉敏(即霍城)、塔尔巴哈台(塔城)、巩留……到处流传吟诵。旧社会的军阀、国民党疯狂的搜查和没收,没能灭绝它,祸国殃民的“四人帮”丧心病狂的焚烧,也没能摧毁它,它就是在祖国大花园里生根开花结果,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带有奇异芬芳的奇葩——锡伯族散文《辉番卡伦来信》(下文简称《信》)。下面就谈谈它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3.
伊犁辛亥革命中的锡伯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朝政府为了巩固其腐朽的统治,实行所谓的“新政”,1907年11月,伊犁将军长庚从北洋陆军中征调一营官兵,改编为“伊犁陆军模范营”;1908年1月,又从南洋鄂军各协标营内挑选四百名官兵,并在黄陂、孝感两县招募二百名新兵,由陆军四十一标二营管带杨缵绪任统带,出防伊犁.”南北二洋军”组成了伊犁新军混成协.鄂军人新,带来了大批民主革命的仁人志士,惠远城成为当时伊犁地区的革命中心.将军署于1910年3月,在惠远城北大街,创办了汉、满、蒙、维四种文字的《伊犁白话报》.冯特民当主编.他利用《伊犁白话报》阵地,宣传革命思想,颇受新满营(均为锡伯族)、锡伯营群众的欢迎,均来函报馆表示支持《伊犁白话报》的爱国行动.《伊犁白话报》在伊犁起义的前夕,做了大量的启蒙工作,为伊犁起义做了思想上的准备工作.辛亥年11月19日晚,伊犁革命党人决定提前起义.杨缵绪为总指挥.经过一夜战斗,  相似文献   

4.
锡伯族是中国世居东北的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中国唯一至今能够使用满文的少数民族。1764年,4000多名锡伯族军民奉命西迁新疆伊犁时,将一部分满文书籍带到新疆。目前,新疆锡伯族人口4.88万人。在近250多年历史发展进程中。新疆锡伯族在借助满文传承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创建了以戍边屯垦为核心内容的充满爱国主义精神的锡伯文化.为后世留下很多文学古籍文献。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文学古籍文献大部分已经消失,目前所剩的也都处于濒危状态。新时期以来,国家开始高度关注新疆锡伯族古籍文献的搜集、整理、保护、研究工作。投入资金整理、出版锡伯族文学古籍文献。保护与传承新疆锡伯族文学古籍文献应做好以下工作:做好锡伯族文学古籍文献的普查工作;做好锡伯族文学古籍文献整理、保护和研究队伍的建设:建立锡伯族文学古籍文献保护单位;加大对锡伯族文学古籍文献的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加快推进锡伯族文学古籍文献的修复工作;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对锡伯族文学古籍文献进行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5.
锡伯族是祖国大家庭的一员;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原居东北大小兴安岭一带。明末清初,逐渐拆迁至嫩江和松花江一带。康熙初年,被编人满洲八旗,迁至辽宁境内的沈阳、金县、复县一带。操用满语满文作为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清朝统一中国后,为了西部边睡的安宁,公元1764年(清乾隆甘九年),清政府抽调了锡伯族八旗兵丁1020人,连家眷共3275人,开赴到新疆伊犁边境驻防,至此形成了锡伯族分居祖国东北和西北的局面。东北的锡伯族长期与汉族杂居,年长日久语言文字已经失传,操用汉语汉文;聚居在新疆的锡伯族,因历史和社会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 ,在新疆伊犁地区居住的锡伯族中间 ,就广泛地流传着一封信 ,这封信从察布查尔的这个牛录传到那个录牛 ;又传到索拉敏 (即霍城 )、塔尔巴哈台 (塔城 )、巩留……到处流传吟诵。旧社会的军阀、国民党疯狂的搜查和没收 ,没能灭绝它 ,祸国殃民的“四人帮”丧心病狂的焚烧 ,也没能摧毁它 ,它就是在祖国大花园里生根开花结果 ,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带有奇异芬芳的奇葩———锡伯族散文《辉番卡伦来信》(下文简称《信》)。下面就谈谈它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信》的作者文克津 ,姓何叶尔氏 ,人们叫他何叶尔·文克津 ,又尊称文…  相似文献   

7.
生活在新疆伊犁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的锡伯族,现有人口近四万人,历史上曾信奉萨满教.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演变,萨满又分化出相通、尔琪、斗琪等神职人员,他们在跳神作法的过程中主要以程式性的神歌、神舞贯穿其中.本文收集了十五首萨满、相通、尔琪、斗琪的宗教歌曲,这些歌曲在举行宗教仪式中,都有着各自固定的作用,是锡伯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对现代锡伯族的音乐、舞蹈艺术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由于受到当代经济发展的冲击和影响,这些宗教音乐面临危机.因此,收集和研究这些宗教音乐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锡伯族是源远流长的古老民族,有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锡伯族同其他兄弟民族一道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发展了祖国的经济,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为缔造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的祖国作出了贡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锡伯族与其它民族专业和业余研究人员,遵循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积极从事锡伯族历史、语言文字、文学艺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下面根据笔者手中掌握的情况和资料,将近十五年来锡伯族研究现状简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在锡伯族民间文学中,神话、民间传说颇有民族特色。锡伯族的神话主要分为自然神话和社会生活神话,相比较而言,自然神话的数量更多,内容更丰富,而且往往与民间传说交织在一起;而锡伯族的民间传说源远流长,内容丰富,主要分为人物传说、历史事件传说和地方风物传说。  相似文献   

10.
锡伯族是源远流长的古老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锡伯族同其他兄弟民族一道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发展了祖国的经济,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为缔造和发展统上的多民族的国家作出了贡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锡伯族与其它民族专业和业余研究人员,遵循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积极从事锡伯族历史、语言文字、文学艺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下面根据笔者手中掌握的资料,将近15年来锡伯族研究现状简要描述如下。 一、组织与活动 1980年以来,为开展锡…  相似文献   

11.
于一九七七年在波兰华沙大学东方研究所教授考伦茨基的主持下,原由穆伦诺夫茨基搜集整理的《伊犁锡伯族语言资料、民间文学集》一书出版发行.该书中除锡伯族语言资料外,还有近八十个锡伯族民间故事、一百多首民歌.上述语言资料、故事和民歌都用拉丁文转写为锡伯语.该书在出世前经历七十春秋的曲折、风风雨雨、战火频繁、社会制度改革、政府更迭等世道沧桑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阐述清代以后锡伯族美术的发展情况,分别从图案、刺绣、服饰、剪纸、皮影、书法、绘画等方面进行论述。这些不是很受人们关注,但确确实实是锡伯族生活中默默生息的艺术,一直以其顽强的生命力,从远古流传至今。纵观锡伯族的美术历史,无论是先人创造的石窟艺术,还是广大人民创作的民间艺术,无论是高雅的壁画、书法,还是广泛流传的民间刺绣和剪纸,既充分体现了锡伯族人的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也讴歌了现代锡伯族人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聪明智慧和勇气。  相似文献   

13.
锡伯族教育是新疆少数民族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民族工作的一个方面.锡汉双语教育是锡伯族基础教育的一个主要内容.新疆锡伯族学校实行双语教育已有较长的历史,它为提高锡伯族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本民族各级各类专业人才,全面提高民族素质以及弘扬民族文化等方面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这方面既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也有不少沉痛的教训,当前在实行过程中还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坚持实施锡汉双语教学,并以此为先导和突破口,大面积提高锡伯族基础教育、教学质量,这是新疆锡伯族教育的重点,也是难点.认真研讨锡汉双语教学这一命题,并付诸实施,确实具有多重意义.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语文原则,以党和国家民族语文方针、政策为指导,从锡伯族聚居地区和锡伯族中小学的实际出发,在认真总结解放前后百余年来锡汉双语教学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大胆借鉴,吸收国外和我国兄弟省、区、州  相似文献   

14.
刘超建 《华章》2007,(11):57
通过对锡伯族西迁的时代、客观及主观原因的分析,论述了锡伯族在清朝统治时期,被迫进行了本族历史上的第三次迁徙.勤劳、勇敢的锡伯族人民,承担起了保卫祖国西北边疆的重任,并做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同时也反映了清统治者对锡伯族的民族压迫.  相似文献   

15.
锡伯族是一个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他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伦理思想。文章分别就锡伯族的生产生活、社会公德、恋爱婚姻家庭道德、文体活动、宗教节日中的伦理思想进行了概述。这些伦理思想和道德观念既是锡伯族文化和人民精神生活中的宝贵精神财富,对该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伦理思想以至于世界民族伦理思想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新疆的锡伯族是1764年(清乾隆二十九年)西迁军民的后裔,主要分布在察布查尔、巩留、尼勒克、霍城、塔城、乌鲁木齐、伊宁等县市,总人口1982年统计为27364名。220多年来,他们为开发和建设边疆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一 1755年(乾隆二十年),清政府最后戡定准噶尔部贵族发动的分裂祖国的叛乱,相继又于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平息南疆大小和卓之乱,至此,清政府完全统一新疆天山南北。接着,清政府为确保新疆地区的行政管辖和军事防守,在新疆设立了“总统伊犁等处将军”  相似文献   

17.
锡伯族教育是新疆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锡伯族各极各类教育的迅速发展,锡伯族教育研究也取得了较大进展,主要表现在科研队伍扩大,研究机构增加,研究范围拓展,成果数量增加,对外学术交流日益广泛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近半个世纪的仕途生涯中,司甫希贤以“才具明敏,办事练达”而功勋卓著,他的功绩是多方面的,尤其在锡伯族文化教育建设方面,是首屈一指的重要人物,是锡伯族近代教育的奠基者,锡伯族教育集中进行双语教学开始于司甫希贤,发展于司甫希贤,他的善举不仅为锡伯族的发展提供了优秀人才,更为整个伊犁河谷各民族的教育培养了师资力量,同时多批外派留学生回国后成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中宝贵的人才。  相似文献   

19.
新疆锡伯族教育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锡伯族教育概述何坚韧锡伯族是一个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在18世纪中叶以前,锡伯族生活在东北地区,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清政府抽调东北的锡伯族八旗官兵1020人,连同眷属共计3275人,移驻新疆的伊犁地区。从那时候起,这部分锡伯族及其后代就...  相似文献   

20.
新疆锡伯族分布相对集中,民族特色突出,锡伯族新闻事业起步时间不长,但媒介种类齐全,发展相对较快。针对新疆锡伯族新闻事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