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几年,由于放松了思想政治教育,技校学生的道德观念差了。因此,培养技校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已经成为职教界的当务之急。怎样培养职校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呢?笔者认为必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一、晓之以理一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认识形成的主要标志,是道德知识的掌握、道德观念的确定和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因此,要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首先必须晓之以理。可以说,提高学生道德认识的过程,也就是老师对他们晓之以理  相似文献   

2.
育人先育德,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德育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即从道德知识到道德情感,再到道德意志、道德行动。而习惯属于道德行动的范畴。如果一种教育只有认识而没有行为习惯,就是不完全的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行”。因此,教师要抓住思品课这一主阵地对学生“炼之以志,导之以行”。思品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紧扣教材“,以人为本”,融会贯通,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和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导学生用所学到的道德理论、行为规范等标准正确指导自己的言行,…  相似文献   

3.
任何一种道德品质都包含有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感和道德行动三种基本成分。道德品质的培养就是要使这几种心理成分都得到相应的发展。结合笔者班主任工作实践,谈谈学生道德认识过程中意义障碍的消除。道德认识是对于行动准则的善恶及其意义的认识。学生的道德认识是学生产生良好道德行动的内  相似文献   

4.
试谈现代教育中的品德测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品德亦称思想品德,属于人格范畴,即在人格结构中,关于信念、世界观及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部分。品德测验也是以一定的品德结构理论为指导的。 关于品德的结构理论较多。我国教育与心理学界一般认为,从心理要素来看,品德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道德意志、道德习惯等;从个体行为表现来看,品德是人的需要、动机、行为及其效果的统一。此外,从品德的总体内容来看,它又是政治品质、思想品质和道德品质的统一;还可把品德分成道德基础、人格基础和性格基础等。 品德中的操行是人们共同遵守的生活准则和行为规范。对学校教育来说,大、中、小学的“学生守则”就是学生生活准则和行为规范。所以对学生操行的评定,主要依据是学生守则及有关规定。 品德测验非常重要。它有如下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品德就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是社会的道德意识在一个人的行动、作风上所表现出来的思想、认识、品性等的本质。比如:一个学生能助人为乐、拾金不昧、关心集体,这就是说,“助人为乐”、“拾金不昧”、“关心集体”的社会道德的行动准则成了这个  相似文献   

6.
育人先育德,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德育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即从道德知识到道德情感,再到道德意志、道德行动。而习惯属于道德行动的范畴。如果一种教育只有认识而没有行为习惯,就是不完全的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行”。因此。教师要抓住思品课这一主阵地对学生“炼之以志.导之以行”。思品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紧扣教材。“以人为本”。融会贯通。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和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导学生用所学到的道德理论、行为规范等标准正确指导自己的言行。使他们从小懂得做人的道理,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7.
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是班主任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这方面的工作,许多班主任从亲身实践中创造了丰富的经验,而带有普遍意义的是四句话,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励之以志,导之以行。”这个基本经验完全符合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从心理学的观点来分析,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主要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这几种心理成份组成的。  相似文献   

8.
加强“知行转化”的思想道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的活动中 ,“知”和“行”是两个基本的环节。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 ,就是使受教育者真正做到“知行统一”。由于“认识”不等于“接受” ,“接受”不等于付诸“行动” ,因此 ,道德认识的多样性和不同道德观念的冲突就有可能使人们不能总是按照某种道德标准行事 ,这就是为“知行背离”。所谓“知行背离” ,是指行为意向与其对社会关系、道德准则、行为规范等认识相矛盾、相脱节的倾向 ,这种倾向的共同特征是个体对正确的思想道德理论、行为规范条例 ,熟记于心、常挂于口 ,但在具体的实践中却违背所“掌握”的“理论” ,做出有悖于道德、伦…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修养》是一门以道德品质教育为基本内容的课程。道德品质包括三个基本成份: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者彼此联系,互相促进。正确的道德认识是产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基础,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是受道德认识调节和支配的,又深化道德认识。如何教好《青少年修养》这门课,我有三点建议: 讲清概念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在《青少年修养》教材中,有很多道德概念,如“修养”、“道德”、“爱国主义”、“国际主义”、“集体主义”、“小团体主义”、“理想”、“幸福”、“善”、“恶”、“美”、“丑”、“诚实”、“谦虚”等等。讲清这些概念,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认识,形成良好的道德  相似文献   

10.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集思想性、知识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的综合学科,它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考虑到小学品德与社会的特殊性,如果教师一味地向学生灌输教学内容,不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忽视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道德认识,那么,品德与社会课将会失去活力,将无法达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教学效果.主要分析了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一个人的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也就是“知、情、意、行”提高和道德能力增强的过程。 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它主要包括对道德原则的掌握、道德概念与观点的形成,以及运用这些原则和观点去分析道德情境,对社会现象做出是非、善恶的道德判断。教师要运用各种手段向学生讲清应遵守的各项行为规范和社会公德,使他们在具体实践中加深对道德知识的理解。在教育中,不仅要求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深刻的认知,明确是非标准,还要有效地运用各种教育手段和方法给予学生  相似文献   

12.
匡煜华 《职业技术》2006,(22):101-101
引言:根据心理学研究证明:任何一种道德品质都包含着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几种基本心理成分。学生的道德品质,主要是在家庭、学校的道德教育和社会舆论与风尚的影响熏陶下,通过与周围的人、事、物发生交互作用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而道德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相似文献   

13.
王立媛 《中国教师》2014,(18):32-33
<正>《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学生优良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是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教师要通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等方式,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4.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就是向少年儿童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国家公民应有的道德品质及行为规范的教育,为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打下初步的思想基础。要达到这一目的,最重要的一点,是遵循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从道德认识开始,沿着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最后形成道德习惯的过程,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相似文献   

15.
邓艺海 《教育导刊》2003,(12):54-56
道德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教育,包括对学生进行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环境道德等的教育,培养他们具有正确的道德认识、高尚的道德情感、坚强的道德意志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而学校道德教育就是把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形成的调节人们社会活动的行为规范和良好风尚内化为学生的内在道德品质和外显为学生自觉的自我道德行为,即培养学生良好的德性。道德的内化是道德形成的关键,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隐性过程,因此,提高学生公民道德素质不能只是一个停留在说教和纯道德知识灌输的过程,而应是一个长期的“春…  相似文献   

16.
管理道德:民办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融入管理,不但为管理者和管理对象提供价值导向及行为规范,而且还能提高管理者的管理品质。民办教育管理道德就是使管理者具备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背景相适应的管理素质及管理品质,并以一定的价值导向和行为规范实施管理,促使民办教育健康、持续、高质量地发展。 一、道德的管理功能 将道德融入民办学校的管理,不仅培养管理者和管理对象的道德品质,而且也具有直接的管理功能,我国传统管理强调德治德化,江泽民提出“以德治国”,就是基于道德具有内在的管理功能。这种管理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维持一定的人伦是中国道德最基本的管理功能之一。人伦包括家族血缘关系和社会关系。人伦强调的“人伦本于天伦而立”、“人伦以天伦为范型”成为人际相处的基本  相似文献   

17.
李勤 《考试周刊》2010,(43):240-240
所谓“养成教育”就是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各种教育方法,对幼儿学生进行求知和做人的基本行为规范教育,是全面提高“知、情、意、行”等素质.最终养成自觉遵守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等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方式。本文针对养成教育的开展,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探析其有效路径:建设优良集体,优化养育环境;创设活动情境,训练良好行为;树立榜样示范,激励积极进取;保持家园一致,形成教育合力。  相似文献   

18.
思想品德课教学与学生道德观念内化李丽兰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过程,则包括对道德概念、道德观点的理解,对相应道德情感的体会,对行为规范的认同.以及把执行行为规范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  相似文献   

19.
技校生的道德教育是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范,又具有教育实践的要求和内涵,是教育的目的和任务的道德准则、道德心理、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也体现了道德教育的行为规范、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0.
一、研究目的人的道德品质的心理成分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道德认识是指关于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意义的认识;道德情感是有关道德的内心体验,它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发生的;道德行为是一个人的道德以识的具体表现和外部标志。道德认识、道德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