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声音的传播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正在振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 光的传播 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我们用光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与方向,实际上光线只是一个假想的模型,并不存在.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黑色区域即影子. 光从一种均匀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上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了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相似文献   

2.
色光的比较     
各种光在真空中有相同的传播速度c= 3.0×108m/s,但颜色不同的光频率不同(光的颜色取决于频率,同一种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频率不变),所以它们在同一介质中的折射率n、波速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精确控制光脉冲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完全可行的.利用电磁场与介质相互作用形成的电磁诱导透明,人们已在不同介质中实现了“超快”光和“慢”光效应的实验观测.其中,能使光脉冲的传播速度减慢甚至停滞的“慢”光效应,由于其在光信息存贮和光计算等领域的巨大潜在应用价值而引起了更多的关注,成为量子光学和非线性光学领域的研究热点.这里详细论述“慢”光形成的物理机制,并对相关理论及其实验研究过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判断机械横波的传播方向或质点的振动方向,方法多种多样,诸如“爬坡法”、“平移法”、“头头(尾尾)相对法”等。这些方法各有千秋,但都有“死记硬背”之嫌。只有深刻理解波的产生原理,才能正确判断波的传播方向及质点的振动方向。 关于波的产生原理,高中《物理》(必修本)第一册第139页至第140页有这样一段文字:“为什么介质中某一点发生的振动能向各个方向传播?这是由介质本身的性质决定的。我们可以把介质看成是由大量质点构成的物质,相邻的质点间都有相互作用力。当介质中的某一质点发生振动时,就会带动它周围的质点振动起来,这些质点的振动又会带动各自周围的质点发生振动,这样,振动就在介质内传播开来。机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过程,叫做机械波。”对于这段阐述波的产生  相似文献   

5.
非线性光纤中光孤子的形成与传输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质中光的色散会导致光的形状发生坍塌,而介质的非线性在反常色散区会导致光波形状的聚集,二者的平衡在一定条件下能形成光孤子。根据色散与非线性的物理理沦,可以得到描述光孤子的数学方程——NLSE。  相似文献   

6.
光的波粒二象性常见十个"行为"规律如下:1.光的频率γ光的频率决定了光的颜色,不同的单色光其频率不相同.任意一单色光在真空中的频率和其在任何介质中传播的频率是相同的.红外线、红、橙、黄、绿、蓝、靛、紫、紫外线等各种光的频率γ排序是:低→高.  相似文献   

7.
<正>光的折射属于一种非常重要的光学现象,也是我们学习光的色散,以及透镜对光线作用等相关知识的重要基础。我们必须要充分掌握光的折射现象及其特点,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光的折射现象。一、光的折射现象与折射定律在光的传播过程中遇到两种物质交界面后会有部分光投射到第二种介质,我们称之为光的折射现象。这一现象是因为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而产生的。任何介质相对真空的折射率称为其绝对  相似文献   

8.
本文提出光在介质中传播时所产生的模式耦合的根本原因在于光作用于介质从而使介质的介电常数发生变化即介质的折射率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9.
陈胜钰 《闽江学院学报》2002,23(2):53-54,58
本文提出光在介质中传播时所产生的模式耦合的根本原因在于光作用于介质从而使介质的介电常数发生变化即介质的折射率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0.
一、机械波的本质"机械波是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过程",这是我们对机械波最基本的描述,但机械振动为什么会在介质中被传播呢?传播时有何特点和规律,这是学生们经常会产生的疑问,要理解这些问题要抓住三点:  相似文献   

11.
光的直线传播是几何光学的基本定律之一。通过学习 ,学生应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并能用来解释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现象 ;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知道光在其它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比真空中速度小。为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光的直线传播 ,教学中应特别注意以下三点 :1 .光的直线传播是有条件的。在同一种均匀的透明介质中 ,光在两点之间是沿着连接两点的直线传播的。光直线传播的条件是 :同一介质、均匀介质和透明介质。假如不满足以上三个条件中的任何一个条件 ,则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如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可…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数值地求解含高阶非线性、四阶色散的变系数非线性薛定谔方程,讨论在具有高阶非线性的高色散光学介质中的光孤子控制。结果表明,在一定的孤子控制系统中,存在具有周期性特征的光孤子,而且,当初始脉冲有频率漂移时,这样的具有周期性特征的光孤子也仍然存在。最后,讨论光孤子的稳定性。结果表明,虽然在白噪声扰动下,周期性特征已不明显,但光孤子脉冲的传输是稳定的。  相似文献   

13.
文章首先通过数值地求解非均匀非线性下的(1+1+1)维非线性薛定谔方程,讨论在一定的非均匀非线性光学介质中传输的时空光孤子.结果表明:在一定的非均匀非线性系统中,存在着随传输距离变化的规则的时空光孤子分裂过程.然后讨论了时空光孤子分裂过程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在白噪声扰动下,规则的时空光孤子分裂过程是稳定的.  相似文献   

14.
施斌 《初中生必读》2008,(Z1):71-72
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下面三种现象都与此有关.1、影子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后面光不能到达的区域便产生影子.手影戏就是很好的例证.  相似文献   

15.
提出了非线性液晶光信号放大器的原理、结构和系统,理论分析了光信号放大器的实验结果。研究表明,这种光信号放大器,由液晶光敏介质组成,这种光敏介质,能够接收已调制的信号光波和泵波,并能用于光传输系统。  相似文献   

16.
光的传播规律主要有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光的反射定律和光的折射定律.其实质就是最小光程原理,即光在介质中传播时,即使发生折射和反射,其所走的光程一定最短.基于此原理,我们可以用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来解决运动问题中的最短路程、最少时间问题.  相似文献   

17.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演示光沿直线传播的实验,只有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传播的实验.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该演示实验效果不太明显,有时为了增强演示实验效果还要在水中添加牛奶之类的物质.在讲这节课时,经常有学生问:"光在不均匀介质中又会怎样传播呢?"为了增强学生对光沿直线传播的感性认识,笔者设计制作了演示教具"光沿直线传播演示仪"并用于教学,它可以综合演示光在同一均匀介质和同一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解决了教材中只能演示光在同一均匀介质(水)中传播的难题,且可通过视觉和听觉来判断光是否沿直线传播,增加了实验的趣味性,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效果.  相似文献   

18.
波的干涉现象对于初学者是较难理解的,主要原因是由单个质点的振动,扩展到连续介质或场的变化这一飞跃造成的。 1、波的波长,频率和波速 波长是两个相邻的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两点间的距离。两点的运动状态完全相同也称为两点同位相或两点的位相差为2π的整数倍。周期是波动传播一个波长所需时间,其倒数叫波的频率。当波源相对于介质静止时,波的周期和频率与波源的周期和频率相同,是固定不变的。波速是指某一振动状态在单位时间内所传播的距离,取决于介质的性质。对于机械波,波速取决介质的惯性(密度)及介质由于形变而产生的应变等因素,对于电磁波则取决于介质的介电常数和磁导率。 对于简谐波的几个基本物理量波长入、周期T、频率γ、波速V之间有以下关系: V=λ/T=λγ 这个关系式在波动问题中占有重要位置,在均匀的各向同性介质中V是常量。若介质不均匀或各向异性,则在各不同位置波速会出现差异。又决定于γ和V,同一列波穿过几种不同的均匀介质时,γ将随介质不同而改变。 2、波动过程中介质质点的运动分析 波动的过程实际上是介质内部各质点的相互作用而引起的集体运动,而对于波所传播到的空间中某一质点而言,它的运动则是在自己的  相似文献   

19.
结合表面等离子(SP)的特性,研制了砷化镓材料沉积金膜以及Ga N发光层模型,通过金膜-介质间产生的SP增强作用来显著提高LED的出光效率。理论上采用SP的周期光栅传播与耦合强度模型,分析得出SP对发光效率放大倍数都能满足耦合辐射与发射源自身辐射效率的比。发光实验结果得出:通过金属膜结构的沉积实现了反射率显著下降,结果能够将一部分损耗能量变化为光发射,改进模型能够显著提高发光效率。参数分析得出:模型设计为占空比0.81左右光栅周期能够实现吸收率最大,此时能够较好地实现SP增强LED出光效果;SP的增强作用实现了用于显著改善弱光致发光的发光效率和非线性过程,且非线性过程能够用来检测不同衬底介质少量辐射。  相似文献   

20.
我们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当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时,一部分光被不透明物体挡住,在该物体的后面或屏上就会出现与物体轮廓相似的黑暗区域,我们就把这个黑暗区域称为该不透明物体的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