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图1所示,凸透镜L成实象时,如果紧贴透镜处有一半被黑纸遮住,仍能形成物体完整的象。因为物体AB上各点发出的光线均有一半进入凸透镜,只是成象的亮度变暗些。但如图2所示,在凸透镜前相距为d的地方,用黑纸遮住透镜的一部份,从图2不难看出,物体上A点发出的光,完全不能进入透镜,无法成象。而物体上A_1点发出的成象光束中,有一部份仍能进入透镜,成实象点A_1,故成象范围仅为A_1B_1,越靠近  相似文献   

2.
在几何光学中,用透镜对垂直于光轴的平面物体成象时,如果限定为理想成象的条件,成象位置可用高斯成象公式1/f=1/u 1/v进行准确地计算,其中f为透镜焦距,u和v分别表示物距和象距。并且象和物的形状几何相似而不失真,象的大小用垂轴(横向)放大率m=v/u确定。但如计及实际物体的纵向(沿光轴方向)长度,象是否仍向与物几何一致呢?或当物体以某一速率沿光轴移动时,象又应如何移动?象的移动速率和物的移动速率有何关系?本文将给予简要的说明。  相似文献   

3.
平面镜的成像特点是:物体在平面镜里成虚象,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它们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应用这些特点解答有关平面镜的成象问题,既方便,又准确。特别是当遇到入射点不易确定的成像问题时,由于不能直接应用光的反射定律解答,若应用平面镜的成像特点解答,显得灵活、快捷。  相似文献   

4.
本文讨论一个与观察者处于不同媒质中的物体所成的虚象问题。在处理这一问题时,我们用透镜来代替折射平面或球面。采用这种方法,我们可以首先研究透镜成象,然后研究通过分界面成象。这与大多数教科书的做法相反,但这种分析简单,更适合于学习初级物理的学生。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信息光学中关于薄透镜成象的两种理论——阿贝成象成象原理和光学传递函数成象理论进行具体分析讨论,指出这两种理论在讨论透镜成象时是等价的,但各有优点。  相似文献   

6.
垂直于光轴的物经透镜成象的问题,无论是单透镜还是双透镜或者透镜与反射镜组合,中学生都比较熟悉,但对倾斜物的成象则很少见,在今年我省物理竞赛中选了这样的题目,对于扩大学生眼界是有  相似文献   

7.
1.物距变化过过程中凸透镜成象的综合图如图1所示,PQ是凸透镜,O是透镜的光心,MN是透镜的主轴,F_1、F_2是透镜的两个焦点,焦距为f 图1(本文其它图中各字母的意义也是如此).物体AB保持与主轴垂直且B点不离开主轴而由远处移近透镜,虚线AA_0是物体的上端点A的径迹,A_0.是AA_0.与透镜的交点.由三条特殊光线作图可求得物体AB移到A_2B_2(B_20=f)之前,A点的实象自F_2起沿射线F_2A″移到无限远处;物体AB自A_2B_2处移向透镜附近的过  相似文献   

8.
在透镜成象问题中,由于透镜的凸凹、成象的虚实、共轭成象等造成双解问题,致使学生不能全面分析问题从而上当、漏解。下面就透镜成象的一些双解问题举例并简析:  相似文献   

9.
一、实验要求通过实验,使学生学会测定凸透镜焦距的方法;使他们对于凸透镜和有关的光学知识,理解更为深刻,并且掌握一般光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技巧。跟这个实验有关的光学知识主要是透镜成象的原理。当物距大于凸透镜的焦距,物体上某一点发出的反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各光线成为会聚光束,并会聚在一点。这一点就是物体上某一点的实象。若物距小于凸透镜的焦距,物体上某一点发出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各光线成为发散光束。所有发散光束反方向的延长线仍会聚在一点。这一点是物体上某一点的虚象。当学生懂得了这些道理之后,他们就能理解:作图成象时只要应用三条特殊光线中的任意两条,在各种光学仪器上,若透镜的焦距一定,则透镜的直径愈  相似文献   

10.
阿贝二次成象理论指出,在相干光照明情况下物体的成象分两步完成。首先是照明光经物面形成夫琅和费衍射,在透镜的后焦面——即频谱面上形成一衍射花样,然后以其为中间象出射的次波在象面处相干迭加形成物的象。与几何光学成象的讨论相比较,二次衍射成象理论给处理光学成象问题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想方法,而且更为深刻地揭示了物面与象面信息分布的内在联系。由于物总可等效地看成众多光栅迭加构成,因此这里以一个黑白光栅为物.对其衍射成象过程做详细的分析,着重阐述频谱面上物信息分布的一般规律。设物是一个光栅常数为d,缝宽为d/…  相似文献   

11.
1993年高考物理试题27题是一道透过凸透镜观看方格的问题,原题如下: 某人透过焦距为10厘米、直径为4.0厘米的薄凸透镜观看方格纸,每个方格的边长均为0.30厘米。他使透镜的主轴与方格纸垂直,透镜与纸面相距10厘米,眼睛位于透镜主轴上离透镜5.0厘米处,向他至多能看到同行上几个完整的方格? 不少考生对此题束手无策,甚至认为问题是无解的,因为放在焦点处的物体并不能通过凸透镜成象,物体发出的光通过透镜折射后是平行光,也有的中学教师对此提出质疑,认为透过凸透镜观看焦点处物体的象的问题已超出了中学物理范围,该题是超纲的。那么,究竟能否观看到方格?问题是否超纲?该题  相似文献   

12.
从物象之间的距离随物距的变化进一步认识薄透镜成象的规律性,给出了L-S曲线和对应的成象规律表。  相似文献   

13.
学生在解透镜成象问题时,对公式前的符号往往易于混淆.能否规定一套易懂好记的符号法则,把透镜公式的几种不同形式统一起来呢?本文拟就此作一探讨.一、一个透镜成象时透镜公式的符号法则.  相似文献   

14.
对于透镜成象问题,或者用公式解,或者用作图解. 关于透镜公式:1/u+1/v=1/f 其中一切有关的名词——光心、焦点、焦距、物距、象距,无一不是以透镜的主轴为“依托”. 关于透镜成象作图,人们总是选择三条特殊光线中的任意二条来完成.三条特殊光线是:①跟主轴平行的光线,折射后通过焦点;②通过焦点的光线;折射后跟主轴平行;③通过光心的光线经过透镜后方向不变.这三条特殊光线所依附的“根”,也是透镜的主轴. 我们所说的透镜成象,其限定条件是近轴光线.“近轴”就是以透镜的主轴为标准参考线.因此,透镜的主轴是透镜成象公式解和作图解的根本所在.忽视了透镜的主轴,有些问题将无法求解;而抓住了透镜的主轴,有些似乎无法求解的问题将能得到巧解. 例1.设法求出在凸透镜光轴上焦距以外的A点  相似文献   

15.
从物象之间的距离随物距的变化进一步认识薄透镜成象的规律性 ,给出了L—S曲线和对应的成象规律表  相似文献   

16.
平面镜对光线有反射作用,成像的特点是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当物体在镜前运动时,无论何时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也就是像的大小不变。而且始终满足两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因此,物体移动时,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必然发生移动。其规律如何呢?下面分类讨论。  相似文献   

17.
提到透镜,同学们一定会想到用玻璃制成的透镜。其实,生活中有许多物体,尽管它们的材料是各不相同的,但它们实质上却都是透镜。  相似文献   

18.
镜像概念在空芯变压器电路分析中的运用庞善飞平面镜成像的基本原理是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只要求出物体上的每一点对于镜面的对称点,就可以得到物体的像。它具有以下三点对应规律:1.物体在平面镜里的像是正立的虚像。2.像和物大小相等。3.像和物相对镜面是互相对称...  相似文献   

19.
张世伦 《物理教师》2000,21(8):32-33
某教学参考书中有这样一道关于透镜物像“变动”的问题: 当物体从远处移近凸透镜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当透镜成放大实像时,像移动的速度才大于物体移动的速度. B.只有当凸透镜成的是实像时,像移动的速度才大于物体移动的速度. C.只要透镜成像,像移动的速度就大于物体移动的速度. D.只要透镜成放大的像,像移动的速度就一定大于物体移动的速度. 该书附解析过程如下: 由 得 只要m>l(正立的放大虚像与倒立的放大实像),v(像)一定大于v(物).所以该题答案为D. 笔者认为上面的分析过程是错误的.因为,…  相似文献   

20.
关于透镜成象的规律,课本在“光的反射和折射”这一章中通过实验作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和总结。但是,在实验中所成实象的位置及象的放大率的变化情况可以借助光屏来观察得出,而所成虚象的范围及象的放大率的变化情况却不能用眼睛直接观察得出。因此,课本所总结得出的透镜成象规律中,对透镜所成虚象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