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对程金城教授《中国20世纪文学价值论》的独特价值和学术贡献做了系统的分析和评论。具体分析了该书的学术史意义,对文学价值论的突破性研究,对20世纪文学史的“重写”和对21世纪文学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研究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经济史学科发展,应客观评价罗章龙的经济史学思想及其学术贡献。《中国国民经济史》是学术界第一部以“国民经济史”命名的通史性的经济史学著作,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经济史学科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经济史学原论》是第一部概论性的经济史学论著,它的出现,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经济史学科体系。《原论》提出的“史型论”,是经济史学界较早反对“欧洲中心主义”的重要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3.
当代学术史研究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正在引起学术界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关注。余三定教授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关注并积极开展当代学术史的研究,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他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教育报》《北京大学学报》《复旦学报》《中山大学学报》等报刊发表了近百篇有关当代学术史研究的论文,先后出版了《学术的自觉与学者的自立:当代学者研究》《新时期学术发展的回瞻》《当代学术史研究》(主编)《当代学术史研究八年论坛》(主编)等多部著作,《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刊物多次全文转载他的研究成果,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反响。2012年8月,北京大学出版社又出版了他在该社出版的第三部著作《中国新时期学术热点研究》,这部专著的面世,标志着余三定的当代学术史研究渐人佳境,并开始超越自己,向着新的高度迈进。  相似文献   

4.
吴汉全主编的5卷本《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史》以学科建设立论,将建设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史学科作为基本任务,梳理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历史进程,提出了进一步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史研究的努力方向。5卷本《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史》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启示:一是多学科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二是"立足中国"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三是高度重视并发掘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学术基础;四是注重史料的积累及整理。  相似文献   

5.
笔者在《新时期学术发展的回瞻与展望》(载《光明日报》2004年2月24日)中写道:“对学术和学者自身进行研究,即展开关于学术研究的‘学术研究’,也是这一时期学术发展和繁荣的表现。”新时期“在对学术自身进行基础性、学理性研究的同时,还展开了实证性的研究。对于学术自身的实证性研究,主要包括关于当代著名学者的个案研究和学术史的研究。”“学术史方面的著述,除了历代的学术史、当代各学科的发展史外,还出版了不少的‘红学’、‘鲁迅学’的等特殊学科的学术史。”上引这一段话是对当代学术史研究与著述情况的一个简要概述。《当代中国学术思想史》(李明山、左玉河主编,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计465千字,以下简称李著)是较早出版的对中国当代学术史进行综合、整体、宏观研究的代表性著作。  相似文献   

6.
论梁启超晚年清代学术史研究之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启超晚年所著《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是他研究清代学术思想史的代表作。二书相较 ,前者篇幅较少 ,言简意赅 ,是清代学术的鸟瞰图 ,侧重于“论”;后者篇幅较多 ,内容充实 ,是清代学术思想的展览馆 ,侧重于“史”。这两部书堪称是藏山传世的学术经典 ,至今仍有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7.
2000年12月4日至6日,《史学理论研究》副主编蒋大椿、《近代史研究》主编曾业英、《世界历史》副主编沈永兴、《中国史研究》主编辛德勇、《求是学刊》副主编徐松巍等五位学者,应我校社会学院邀请,前来讲学。他们分别就“20世纪中国史学的若干问题”、“新时期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几点思考”、“世界现代史研究中的若干热点问题”、“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和“史学研究中的创新问题”等五个问题为社会学师生作了精彩的讲演,并与社会学院教师和研究人员进行了座谈,使社会学院广大师生开阔了视野,了解到史学研究的最新动向。几位专家的学术报告受到社会学院师生的一致好评。                         (项青松)  相似文献   

8.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学术文化由复苏而踏上繁荣.在史学界里,史学史的研究,成绩十分显著.不但有了专门刊物《史学史研究》,而且出了一批史学史的专著和类书.目前,史学史的研究,我国实居世界领先地位.今趁拙作《中国古代史学史略》即将问世之际,就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几个问题,一抒管见,敬请史学界同志教正. (一) 什么是中国史学史?它的任务是什么?它应当包含哪些基本内容? 一些学者,尤其是解放前的学者,把史部目录学或者历史文献学当成中国史学史,以致在他们的著作中,中国史学史就成了中国古代史籍介绍,现在坊间可以购到的台湾学者李宗侗《中国史学史》就是如此.即使学识渊博、造诣很深的史学前辈金毓黻先生所撰《中国史学史》,也不免如此,充其量只是中国古代史学编撰史.  相似文献   

9.
唐宋时期是《史记》发扬光大的时代,俞樟华的《唐宋史记接受史》充分揭示了史记对唐宋史学和文学的影响。该论著将《史记》的接受史与学术史结合起来研究,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唐宋人接受《史记》的重心所在,唐人侧重《史记》的作文之法、文字考证、注音释义、奉为史书之首等,宋人关注《史记》编纂体例、班马异同、史记选本、人物品评等方面。《史记》不仅影响了唐宋文学作品的本身,而且还影响了唐宋文人的文学观念等,唐宋史学和文学的繁荣与《史记》的影响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0.
陈平原先生是我国当今最耀眼的著名学者,他知识渊博,思想深刻,其研究领域包括了20世纪中国文学、中国散文史、中国小说史、现代中国学术史、文学史/教育史/学术史、图像研究、都市研究等。他独辟蹊径,勇于探索,在他研究的每一个领域都有开创性的贡献,被誉为“开风气的人”。2006年2月6日下午,笔者就陈平原先生的研究思路、目前正在研究和近几年要研究的情况进行了采访,并邀请郑欣欣等四位教授、博士从专精学术、人间情怀、课堂讲授和从师印象四个不同角度撰写了研究论文,一同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一部涵盖很广的作品,尤其是《史传》部分,不失为优秀的历史理论性文章.通过深入分析,可以见出《文心雕龙·史传》在中国史学中的作用和地位:首先,“文学”非“史学”,“史学”即“文学”;其次,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理论发展到了新阶段,这与《史传》的影响是分不开的;最后,《史传》还影响了刘知几,孕育了“史家三长”思想的雏形.  相似文献   

12.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时代所需要的历史叙述与文学观念,成为学术的基本权力,20世纪中国文学已经走完了它的全程,并完整地展现在我们的记忆和案头。纵览20世纪中国社会思潮的史学进程:从“人文主义精神”到“社会主义思潮”,再向世界末“现代主义理论”的嬗变演进,决定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的整体走向,传统的“现,当代文学史”的分期理论与编史叙述的本质缺陷,清晰地暴露出来,从而有力地支撑着“20世纪中国文学”编史叙述的基本构想。  相似文献   

13.
《现代中国的“魏晋风度”与“六朝散”》选自陈平原《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一一以章太炎、胡适之为中心》(1998),该书导言部分指出:“晚清那代学人,之所以热衷于梳理学术史,从开天辟地一直说到眼皮底下,大概是意识到学术嬗变的契机,希望借‘辩章学术,考镜源流’来获得方向感。同样道理,20世纪末的中国学界,重提‘学术史研究’,很大程度也是为了解决自身的困惑”。  相似文献   

14.
张光宇 《天中学刊》2013,28(1):115-119
乔治忠《中国史学史》是其数十年学术成就的一次总结,既有对中国史学史研究中一些谬误、讹传的纠正,也有对中国史学史传统问题的新认识、新观点,更有对史学史著述学术研究前瞻性的体现.我们应注重史学史学科的建设,早日建立史学评论、史学批评的体系来净化学风,并不断扩展中国史学史的研究领域和创新教材体裁.  相似文献   

15.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学术文化由复甦而踏上繁荣。在史学界里,史学史的研究,成绩十分显著。不但有了专门刊物《史学史研究》,而且出了一批史学史的专著和类书。目前,史学史的研究,我国实居世界领先地位。今趁拙作《中国古代史学史略》即将问世之际,就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几个问题,一抒管见,敬请史学界同志教正。(一)什么是中国史学史?它的任务是什么?它应当包含哪些基本内容?一些学者,尤其是解放前的学者,把史部目录学或者历史文献学当成中国史学史,  相似文献   

16.
《当代学术史研究》是近几年来《云梦学刊》“当代学术史研究”栏目论文选集,也是该刊特色栏目建设成果的一次汇集。文集对当代学术史与当代学术批评、“当代学术史”的学科建设以及当代“学术史的周边”问题等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入探讨。尽管有些并不详尽,但终究不失为当代知识界的真实心声。回顾当代学术发展的历史,对于清理当前的学术生态,找回学术和学者本有的尊严,推进当代学术史研究的深入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冯敏著的《唐代学者的地理分布》一书作为"宁夏师范学院学人文库"系列的一种,于2013年9月由黄河出版集团阳光出版社正式出版。数年来,冯敏女士一直致力于唐代学术史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唐代学者的地理分布》就是多年来其学术成果的一次总结。《唐代学者的地理分布》共计18万字,除了绪论外,一共分为六章。绪论部分首先对唐代的文化机构和学科门类进行了介绍,接着对唐代的文学、史学和艺术如绘画、书法进行了概述;第一章  相似文献   

18.
《尚书》是上世帝王的遗书,《尚书》开始用散体形式述史,是中国第一部散体史,首先发端的史学思想是“治国论”,贯穿全书主线的是理政,治国安邦问题。这与西方最早散体史有很大的不同。就史学思想而言,表现史学思想的早熟性,《尚书》以“治国论”开中国史学之端绪,这也是中国史学源流的特色,总览全书,《尚书》总倾向是强调袭旧,不同开来,要人们效尤尧舜禹与汤王,周王,周武王,没有开拓未来的新思维,显现保守性色彩。  相似文献   

19.
陈文忠教授的《文学美学与接受史研究》,被列为安徽师范大学学术文库第二辑,新近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354千字。陈先生长期执教本校,在文艺学、美学、诗学,特别是文学接受史等领域辛勤笔耕,多有建树,20多年来,在《文学评论》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有《中国诗歌接受史研究》、《美学领域中  相似文献   

20.
跨越风云剧变的20世纪,当代学人纷纷开始回首百年历史中学术之生发演变,总结经验教训,思索过去,启迪未来。齐裕、王子宽二位先生撰写的《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以下简称《研究》)作为傅璇琮先生主编之《二十世纪中国人文学科学术研究史丛书·文学专辑》之一,于2005年6月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该书以翔实的材料,周正公允的评价及独特的编撰体例与阐述方式,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学术风格,引领我们在对百年古代小说研究历程巡礼之后,总结历史,展望未来。一,新颖别致的编撰体例编撰一部学术史著作,首先面临的就是编撰体例的问题。以往的小说史、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