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研究所研究员于建嵘的一条微博倡议,得到公民、政府以及社会团体的响应。一个面世仅仅一年多的网络传播技术,在2011年的新春,以空前的速度,催生了一场各界广泛参与的打击诱拐儿童犯罪的社会行动。从每一个顺手转发这条微博的网友,到于建嵘自己,大概都没有想到,他们在这一秒钟内的参与,最终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公民行动风暴。在这场至今仍未减弱的风暴中。有大学教授、娱乐明星、公安机关、企业家、社会组织、媒体记者、乃至每一个有手机能拍照会上传彩信微博的普通网友,统统主动地选择了被卷裹其中,很多人大概都是第一次意识到:原来,我真的可以做点什么。公民意识就是这样一点一点培养起来的,一个公民、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就是这样,一步一步、稳健、坚定地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2.
“微博打拐”:一个公民行动范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每一个在兴奋等待过年的时候顺手转发这条微博的网友,到于建嵘自己,大概都没有想到,他们在这一秒钟内看似无意的决定,最终掀起了一场几乎前所未有的公民行动风暴  相似文献   

3.
2011年春节期间,一起非常值得关注的公共事件,就是微博"打拐".1月25日,中国社科院学者于建嵘在新浪微博呼吁"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得到了网友热烈回应.一些被拐卖儿童已经被顺利解救. 我们首先关注一下在这起事件中起关键作用的新媒体--微博.在去年著名的浙江"钱云会案"中出现的公民观察团,以微博小试牛刀,公民观察团赴现场考察,充分发挥了公民的监督作用,是媒体促使公民参与的一个范例.而此次的"微博打拐",也是社会力量借助微博,与传统媒体一起救助乞讨儿童的公民行动.  相似文献   

4.
中国社科院学者于建嵘教授所建立的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微博搅动着网络社会,并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微博打拐行动。网友、明星、公安部门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各种社会力量结合在一起,不遗余力地  相似文献   

5.
一条微博可以产生怎么样的奇迹?一场“微博打拐”行动,见证了微博在中国的意义:有了微博,任何地方的新闻都变成全国的新闻;有了微博,中国破天荒地形成跨越地域和阶层的全国性的公共领域;有了微博,公民得以团结起来,彼此分享,共同工作。或是发起某种公共行动。  相似文献   

6.
自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机遇与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雯琪 《新闻窗》2011,(3):64-65
2011年春节期间,一场声势浩大的"微博打拐"行动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广大博友中迅速传开。事件起于中国社科院学者于建嵘教授所发的"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微博,该微博经热心网友不断转发,形成强大的舆论传播力量,并吸引了传统媒体的跟进与关注。  相似文献   

7.
精华 《新闻天地》2011,(3):46-47
寻子三年,微博帮忙终团圆 一场在微博世界里发起,并迅速蔓延到现实生活中的打击拐卖儿童和解救乞讨儿童的行动,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今年年初,一位儿子被拐的福建妈妈给中国社科院教授于建嵘寄来一封求援信,希望他通过微博帮助寻找孩子的下落。  相似文献   

8.
公民社会视角下中国微博舆情的发展与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微博在中国的发展仅仅是这两年的事,但其产生的影响却不可忽视。公民以微博为渠道参与的公共事件成为中国公民社会崛起的重要因素,促进了中国公民自身话语方式和与官方对话方式的形成,让"草根"的声音被更多人听见,也更有价值。本文从分析微博在公民社会中的角色入手,引出对微博舆论情况的讨论,并以"江西宜黄拆迁自焚事件"引发的博友的关注为例,说明微博上舆论的基本概念、特点和生成机制等。最后论述微博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和启发。  相似文献   

9.
2011年,网络社会热点有愈演愈烈之势,使其逐渐形成一场新的运动——新公民运动,在这场运动中出现了一个新的群体——新公民。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我国的新公民形态逐渐从现实走向网络,开展了一场与中国社会博弈的新公民运动。有人评价说微博将成为媒介批评的新阵地,是构建公共领域的平台,是我国新公民运动的"新战场"。微博在我国的诞生和发展,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话语权和知情权,掀起了一场新的公民运动,新公民由此诞生。本文试在微博时代背景下,探究微博在新公民运动中公民的权利特点。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公民对社会事务的参与热情不断增长,各类非政府组织纷纷出现,传统威权型社会悄然向现代公民社会转型。微博公益本身具备公民社会的主要结构要素,它提供给公民社会参与的窗口,培育公民参与、志愿、互助、协作等公民精神,微博公益传播不仅改变着社会公益模式,也唤醒了公民意识,助推中国公民社会成长。  相似文献   

11.
靖鸣  李姗姗 《青年记者》2012,(22):34-38
文微意博的微博在中国乃至整个世界都掀起了一场编织"围脖"的全民行动.依托互联网技术的微博,为公众表达民意、参与社会政治生活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舆论平台,使民意表达的渠道和空间迅速扩展和延伸,由此发展出了一种新型的网络舆论形态即微博舆论.微博舆论经过裂变式的传播之后,形成一股强劲的舆论力量,对社会中存在的不良现象和问题进行关注与监督.  相似文献   

12.
李勇  程前 《东南传播》2012,(12):48-51
微博在我国互联网上出现以后,关注公民社会的学者发现,微博为我国公民社会的构建找到了一个突破口。不可否认,微博的出现的确推动了我国社会的发展,但是在对公民社会的建设方面,微博起到的作用还是非常有限的,特别是我国的特定政治体制环境下,不管是从公民社会构建的制度环境还是从微博技术自身的发展层面来看,微博对推动公民社会的建设,促进社会民主化进程等方面都存在阻碍和现实困境。  相似文献   

13.
2011年春节前后,微博用户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打拐行动,网友通过各类手持终端拍摄流浪儿童,并将这些影像资料上传至微博,依靠用户的大量转发形成了一次依托微博平台的、社会广泛参与的行动。凭借微博巨大的影响力,许多悬而未决的案件得到了及时处理,破碎多年的家庭又找到了亲人。一时间,人们赞叹微博凝聚社会的巨大力量,甚至将微博视为解决社会问题的不二之选。  相似文献   

14.
在当下的中国互联网上,正热火朝天地进行着一场保护乞讨儿童的"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活动.2011年初,于建嵘教授在新浪微博发起该活动,而这场活动的参与者,则是上亿微博的拥趸.这其中,有一个叫邓飞的记者特别突出.  相似文献   

15.
在自媒体时代,在一个信奉人人都可以成为记者的时代,传统媒体的作为何在?简单地说,从早期的论坛,到博客,再到微博的出现,资讯在传播方式上呈现多元化,改变了过去传统媒体一统天下的格局。网络提供了公民参与社会生活的前所未有的空间,成为公民参与社会建设的一个渠道。  相似文献   

16.
在自媒体时代,在一个信奉人人都可以成为记者的时代,传统媒体的作为何在?简单地说,从早期的论坛,到博客,再到微博的出现,资讯在传播方式上呈现多元化,改变了过去传统媒体一统天下的格局.网络提供了公民参与社会生活的前所未有的空间,成为公民参与社会建设的一个渠道.  相似文献   

17.
微博写作:迈向人性与正义——对"微博打拐"的传播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春节期间,"微博打拐"成为了一起全民关注的公共事件.事件起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于建嵘教授所发的"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微博,经社会名人和热心网友不断转发,形成强大的舆论传播力量,并吸引了各方媒体的跟进与关注.不仅有大量民众参与街拍,还有多个慈善基金会参与进来,以求建立数据库和培训志愿者,各地警方也接连出警调查核实,公安部以及许多地方公安机关都明确表态支持这样的民间行动,部分全国政协委员还表示准备在今年两会上就此提案.各种社会力量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不可小视的力量,微博促成政府与民间行为的合力,共同推进"打拐"行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刘坤 《东南传播》2014,(10):103-105
新浪微博法庭自上线以来专门处理来自新浪微博的举报信息,以网民自治的方式维护新浪微博的话语空间环境,而这一方式无不彰显着公民社会的特性。微博法庭体现了用户的共同利益追求,其成员参与行为均为自愿的个人行为,且其运行过程具有较为突出的公共性、透明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微博法庭的出现无疑是对原有互联网领域松散而略显杂乱的公共话语环境进行了一次有序化操作,是互联网公民社会发展征途上的一次升级跳跃。  相似文献   

19.
《新闻天地》2011,(8):11-12
当联合国开始在新浪微博含蓄地向中国催款,当美国驻华新大使来华前先对中国的微博产生兴趣,我们有必要在2011年刚刚过半的时候,回头看看这些日子微博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好人好事微博打拐这恐怕是微博在2011年的第一声呐喊,也是迄今最有力的微博行动之一。从春节前开始.著名学者于建嵘开设了“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微博.倡议网友拍城市街头的年轻乞讨者.解救其中的被拐儿童。  相似文献   

20.
微博作为承载世界上最多网民之一的超大众媒体,其中的任何表达、展示和互动更易接近人类文明社会的一般性特质,并己呈现出某种人性景观.同时,这种基于人性原则的微博参与为多方合作的社会治理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即便微博场域仍存在不可避免的“负能量”,且政府、社会及个体这三大治理主体在微博参与中仍存在合作困境,但公众借助微博这一新媒体平台学着互动、学着建言,并守护人类最基本的善和正义,走向社会共同体仍可预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