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凡读过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的人对鲁迅先生描写的那段有关读书的文字并不陌生: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单调枯燥,教学内容陈腐,艰涩难懂,教学方式则是死记硬背,学生根本不感兴趣。学生对文章好坏的判断标准是看先生读书  相似文献   

2.
"推敲"的典故大家耳熟能详。贾岛写诗要推敲,我们读文是否也该推敲一番呢?名家的作品总能让人揣摩玩味。今天讲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文章里有些很生动的词句值得好好体味。可是毕竟文章所描写的时代离学生的生活太远,这给他们的理解造成了一定困难。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的《故乡》一文,给人的一种总的感觉是"悲凉"——天气寒凉、民生凋敝、故乡"隔膜"、希望渺茫,"悲凉"是全文的基本格调。抓住"悲凉"二字就是抓住了文章的"文眼"。以此为切入点弄清楚全文是如何围绕这两个字进行布局谋篇的,我们就能析出文章震撼人心的"理",让学生感受文章的精巧构思。  相似文献   

4.
王权 《现代语文》2009,(9):99-100
纵观研究鲁迅的文章和著作可谓蔚为大观,洋洋洒洒,然而在这个学术大厦中,我们却发现鲁迅先生正离我们越来越远。对于中学教材鲁迅作品选文也存在众多争议,现在的趋势是鲁迅选文在减少,学生甚至有一种怕鲁迅文章的现象,这就说明了研究鲁迅的文章虽多,但成效不佳。笔者从事语文教学多年,也教过鲁迅文章多篇,因此就后现代语境下鲁迅现象谈一点体会。  相似文献   

5.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呢?  一、要着重抓住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训练  第一,要抓住课文的关键性矛盾启发学生思考。“思源于疑”,教师要善于“激疑”,而激疑要激在点子上,激在要害处。学生只有抓住文章的关键性矛盾,才会思路开阔,触类旁通,把握文章的精髓。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我”回忆了有关鲁迅的四件事。第二件事谈“碰壁”中讲到的“四周围黑洞洞的”这句话最难理解。首先,我引导学生将鲁迅先生前后说的话联系起来思考:①“四周黑洞洞的”指的是什么?“碰壁”又指的是什么?②鲁迅当时所处的时代是…  相似文献   

6.
<正>统编小语教材六上第八单元围绕"民族魂——鲁迅"的主题,编排了《少年闰土》《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以及《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四篇课文。前两篇是精读文,后两篇是自读文。本单元是教材中以认识人物为主题的教学单元,选编的课文既有鲁迅本人的文章,也有他人缅怀鲁迅先生的文章。集中学习这些作品,读者能更清晰、全面地了解鲁迅。这是以人物为主题编排单元的优势所在。现在的学生对鲁迅生活的时代十分陌生,因而许多作品都需要借助资料来理解它。  相似文献   

7.
鲁迅的寂寞与彷徨,是他在成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之前,一面战斗,一面探索中产生的失望、苦闷和孤独及怀疑的心境,是愤世嫉俗、忧国忧民的思想深沉而又曲折的反映。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认识鲁迅的寂寞与彷徨呢?在语文教学中,笔者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了解鲁迅思想发展过程的。 首先,鲁迅的寂寞与彷徨和他的生活经历有关。 通过学习《<呐喊>自序》一文,学生可以了解到鲁迅早期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变化。在东京筹办《新生》的流产,使鲁迅感到“未尝经验的无聊”和悲哀、寂寞。辛亥革命的爆发,唤醒了鲁迅,他以极大的热  相似文献   

8.
回忆鲁迅先生在写《文艺与革命》等两篇杂文的时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三闲集》中的《文艺与革命》一文,是一九二八年四月四日鲁迅写给冬芬的一封复信。“冬芬”,即董秋芳,浙江省绍兴县人,是鲁迅当年在北京大学任教时的学生,解放后曾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一九七二年因年  相似文献   

9.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通过几件事赞颂了鲁迅先生的崇高品质,重点回答了第一段中提出的:“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这一问题。乍一看,其它各段还可以,只是第三段“谈碰壁”似与这问题无关。可是在进一步钻研教材的过程中,我觉得恰恰相反,这一段正是回答第一段问题,突出文章中心的好材料。为什么呢?首先就本段与第一段关系讲,鲁迅先生一生中最突出的特点之一便是具有不屈不挠的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而第三段正集中表现了这一点,这也正是鲁迅先生赢得很多人尊重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不正好从一个  相似文献   

10.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小学治文讲读课中篇幅较长、内容较深的一篇课文.怎样把它教得深入浅出,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呢?我采用了以下做法:一、抓住难点,紧扣中心,长文短教课文中的每一件具体的事例,都表现了鲁迅先生丰富的感情和深刻的思想,指导学生通过对重点词语和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是教学本课的难点.比如教学第三段时,可让学生自己找重点词句,采用光议后说的办法理解“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等句子的意思,再引导学生了解鲁迅为什么“碰壁”,使学生们理解鲁迅为国、为民而不  相似文献   

11.
梁君 《广东教育》2011,(7):112-112
我在讲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向学生介绍鲁迅,展示了中年鲁迅的相片,让学生就先生的照片来猜一猜先生的为人。学生一看照片,马上就不假思索地回答:“先生是一个严肃认真、不苟言笑的人。”我立即肯定了学生的说法,但同时又指出:  相似文献   

12.
民族的良知     
马祥 《语文知识》2004,(1):25-26
1926年3月18日,由于段祺瑞执政府悍然开枪射杀和平请愿的学生与民众四十七人,并造成二百多人受伤,而被鲁迅称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当时的国人对这一惨案有什么看法呢?现在笔者收集有关资料,对当时知名人士对这一惨案的反映作一简单介绍,笔者以为,其意义恐怕并不仅仅是加深对《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议论文结尾怎么写?不少学生感到棘手.我曾以《从鲁迅弃医从文所想起的》为题,让学生作文,结果怎样呢?从一个班来看。四十五个学生就鲁迅弃医从文这一事实提炼出来的论点是不错的,主要有三个,一是个人的理想应服从祖国的需要,二是个人命运要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三是要成才,就要确立远大志向;多数学生的论证  相似文献   

14.
鲁迅先生的文章写得好,同学们都知道,但有没有发现,鲁迅先生的文题也非常好,光读鲁迅先生的文题简直就是一种享受: ●《阿Q正传》《拿来主义》《药》《祝福》《寻开心》《人生识字糊涂始》《文学与出汗》《论“他妈的”》……●《而已集》——1927年鲁迅说:“这些年我看到了很多血,然而我有什么办法呢?我只有杂感而已。”  相似文献   

15.
所谓观察,就是用眼睛去看。要远“观”、近“察”,事事留心,时时注意,并养成一种习惯。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这是鲁迅先生长期创作的经验总结。由此可见,要想写好文章必须重视观察事物,提高观察能力。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呢?一、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心理学家认为,没有动机任何学习都不能发生,动机是学习的先决条件。对于作文教学,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新时期的初中生具备了较强的是非分辨能力,他们往往有一种强烈的表现欲望。教师要紧紧抓住这种…  相似文献   

16.
吴元栋 《学习之友》2008,(10):61-62
读中华读书报上《真假照片背后的故事》一文,深感世事往往与老实人开玩笑。文章的作者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资深编辑,他对有关“商务印书馆百年历史”的一幅照片作了澄清性的说明。这是一幅题为《周建人与其兄嫂鲁迅许广平及作家孙伏园在一起》的照片,前排三人,从右到左依次为鲁迅、许广平、周建人;后排孤零零一人,为孙伏园,  相似文献   

17.
【设计理念】现在的学生一提到鲁迅的小说,都很头痛,这是因为现在中学生生活的时代距离鲁迅先生生活的时代已经比较久远了,鲁迅文章中的语句、感情,学生接受起来有些困难。但是鲁迅先生的文章是其所在时代的一面旗帜。优秀的文章传承的是一种精神、一种责任、一种警示、一种反思。我们不能因为鲁迅的文章艰深就不让学生去读,应该想办法,让学生读懂鲁迅的文章,进而理解鲁迅的文章,  相似文献   

18.
现在的学生怕鲁迅,一般很少人碰及鲁迅作品,我们不禁要反思,现在的学生为什么不喜欢品读鲁迅的文章,联想到社会上几乎是隔一阵就爆发一次的“去鲁迅化”癔症,不禁有感而发. 一、“去鲁迅化”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笔者个人认为,社会对鲁迅文章的过分关注,原因有如下:  相似文献   

19.
在讲鲁迅的《拿来主义》一文时,有学生下课追到办公室问我:老师,为什么有人说邵洵美不是个坏人,还做了许多好事呢?看到学生满脸真诚中透着疑惑,我心中一怔,反问道:谁说邵洵美是个坏人?学生昂起头说:鲁迅说的。说完,先指着课本中“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一行。又指着课文下边“这里是讽刺做了富家翁的女婿而炫耀于人的邵洵美之流”的注...  相似文献   

20.
《庄子》清廉思想提醒人们应从执着于“是非”转换为超越是非,由执着于“是非”的俗世人转换为超越是非的体道者。克服“是非”对纯朴自然本性之障迷,从而回返自然本性,顺任自然。这样人与自然就无物我扞格,而有和谐圆融之场境,这也是《庄子》哲学的终极思考。人的清廉离不开超越是非,离开了超越是非,清廉就易受心知俗见的干扰;单纯强调清廉,而忽视超越是非的作用,清廉也不为清廉。《庄子》清廉思想,对于人们坚守自然本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