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春秋》中记载了两次"归赗",分别是隐公元年"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赗"及文公五年"王使荣叔归含且赗"。《春秋》三传中对"赗"的解释各执一词,归结起来大致有两说法,一曰"车马",一曰"马"。对于"赗"的用途,则有三说,一曰"佐生",一曰"送死",一曰"于死生两施"。结合现今考古发掘出的车马坑及丧葬文书来看,"赗"应该是"车马",至于其作用解释为"于死生两施"更为合理,结合《左传》中两次"归赗"的上下文,将"赗"解为"助主人送葬"之车马也是恰当的。  相似文献   

2.
《方言》在说明词的地理分布或释词时,常使用“或曰(或谓之)”、“亦曰(亦谓之)”、“又曰(又谓之)”等术语,它们遵循一定的义例,“或曰(或谓之)”,“又曰(又谓之)”用于说解同义异词,包括同地异词和异地异词,“亦曰(亦谓之)”高于说解同词异义和同词异地。  相似文献   

3.
金圣叹在评点《水浒传》时写到:"吾最恨人家子弟,凡遇读书,都不理会文字,只记得若干事迹,便算读过一本书了,虽《国策》《史记》都作事迹搬过去,何况《水浒传》。"[1]如今金圣叹批评的读过书之后"只记得若干事迹"的中学生多矣!作为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化浅阅读为深阅读呢?评点是个好方法。所谓"评",就是评论,或言简意赅或洋洋洒洒;所谓"点",意即圈画标点,留下印记,突显阅读直感。  相似文献   

4.
王勇 《语文知识》2005,(2):23-24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柳毅传》中有三个字亟待补充注释。 一是"俄有武夫出于波间,再拜请曰:'贵客将自何所至也?'毅不告其实,曰:'走谒大王耳。'"一中的"走"。教材没有注释,学生在理解文句的时候就产生了困难。查《古  相似文献   

5.
赵刊 《中国教师》2010,(8):61-62
<正>一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依于仁",乃教师事业问题。遍读《论语》,"仁"字当先,抽取其中一个释义,"仁者,爱人",教师内心必须要有仁爱的准则,清清楚楚,不容置疑,定为标准。子曰:"里仁为美。"首先,"仁"需要内化于心。子曰:"仁  相似文献   

6.
《说文&;#183;牛部》:“犁,耕也。从牛黎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盖其始人耕者谓之耕,牛耕者谓之犁。”牛耕始于何时,学术界至今尚未有统一认识。程树德《说文稽古篇&;#183;牛耕之始》:“按《齐民要术》引《说文》:‘耕,种也,人耕曰耕,牛耕曰犁,字从牛会意。’元&;#183;李治《敬斋古今黈》云:‘前汉赵过,始用牛耕。’郑樵《通志》亦谓牛耕起于赵过。  相似文献   

7.
[原文]慎终如始。《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春秋]曾参[译文]结束时仍然慎重,就同开始时一样。指做事从头至尾小心谨慎。《诗经》里说过:"事情都有个开头,但很少能到终了。"[简介]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人。十六岁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  相似文献   

8.
书低     
一秀才赁僧屠读书,惟事游玩而已。忽至午归房,呼童取书来,童持《文选》,视之曰:"低。"持《汉书》,视之曰:"低。"又持《史记》,视之曰:"低。"僧大诧曰:"此三书熟其一,足称饱学,俱云低,何也?"试问之,乃取书作枕耳。  相似文献   

9.
许慎《说文解字》云:“教,上所施下所效也。”《文选》李善注引蔡邕《独断》曰:“诸侯言曰教。”《太平御览》文部九引《春秋元命苞》曰:“天垂文,象人行其事,谓之教。教,效也,言上为而下效也。”《释名·释言语》曰:“教,效也,下所法效也。”《文心雕龙·诏策篇》也说:“教者,效也。出言而民效也。契敷五教,故王侯称教。昔郑弘之守南阳,条教为后所述,乃事绪明也。孔融之守北海,文教丽而罕于理,乃治体乖也。若诸葛孔明之详约,庾稚恭之明断,并理得而辞中,教之善也。”《文选》卷三十六有三种自上对下的文体,其中“教”收录了傅亮所作的两篇,…  相似文献   

10.
"脚色"最早为个人简历之意,古典戏曲形成后,适应人物出场亮相时的自我介绍,后渐为戏曲演员的行当术语.但在这一术语走向定型的过程中,脚色仍长期保留着履历之意,到明末清初才约定俗成下来.此前,宋金杂剧院本中的"末尼"、"引戏"、"副末"、"副净"、"装孤"等演员类型,其实并非"脚色",而是"杂剧色".区别在于:"脚色"是在故事情节发展中,服务于人物形象塑造的演员;"杂剧色"则是伎艺性杂扮段子演员,并不以故事人物形象的塑造为主要目的,且杂剧色是唐代部色制度在宋代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司马迁《报任安书》(节选)中有“固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一句,对其中“戏弄”两字的解释,大都以今律古,将整句释为:“本来为皇上所戏弄,像乐师、优伶那样被豢养。”窃以为,联系上下文,此种理解颇有行文断裂之感。  相似文献   

12.
《商洛学院学报》2016,(1):44-48
押《汉纪》是我国第一部以"抄"书而成名的史书。荀悦"抄"《汉书》成《汉纪》,在删繁就简的过程中,创造性地发展了一系列文献整合与信息处理的方法,诸如"类记法""追记法""嵌入法"等,成功地将八十余万言的《汉书》"抄"成十八余万言的《汉纪》。更为重要的是荀悦不仅仅是删繁就简,而是"抄"中有"作",尤其是那些针对历史史实而发的"荀悦曰",对我国古代史论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上题中,提出在《系辞传》和《文言传》中可辑出《易传子曰》独立成篇,并多方证明篇中所有"子曰"确系一"子"所"曰",且此"子"确为颜回之师孔子。又提出可从此篇中再辑出《孔子周易通论》精萃短文。从而为孔子与《周易》的关系至要至深提供崭新的有力证据。在下题中,从《杂卦传》列出一表,表明在56讼以上的14行皆能"二二相偶,非覆即变",而在57大过之下的后2行则成无序,显系错简。于是将其更改排列成新表,即使全文完整而顺畅,末段文字也据此作了相应调整。  相似文献   

14.
一、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隐公元年传) 杜注:段出奔共,故曰共叔,犹晋侯在鄂,谓之鄂侯. 按:笔者认为"共"应为其谥号.楚子审楚共王也谥号"共".《襄公十三年传》:秋,楚共王卒.子囊谋谥,大夫曰:"君有命矣."  相似文献   

15.
乔山人善琴     
国初,有乔山人者善弹琴。精于指法,尝得异人传授。每于断林荒荆间,一再鼓之,凄禽寒鹘①,相和悲鸣。后游郢楚②,于旅中独奏洞庭之曲。邻媪③闻之,咨嗟惋叹。·既阕④,曰:"吾抱此半生,不谓遇知音于此地。"款扉⑤扣之。媪曰:"吾夫存日,以弹絮为业。今客鼓此,酷类其声耳。"·(选自清·徐珂《清稗类钞》)【注释】①鹘(gǔ):古书上说的一种鸟,短尾,青黑色。②郢楚:即楚郢,古地名,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都城。③媪(ǎo):年老的妇女。  相似文献   

16.
麦耘 《中国语文》2016,(4):498-499
1.平声的"累""累"在古代原作"纍"。《说文解字》糸部:"纍,缀得理也。一曰大索也。"对于"缀得理",段玉裁解释说:"缀者,合箸也。合箸得其理,则有条不紊,是曰纍。"《说文》叕部:"缀,合箸也。"段注:"联之以丝也。"那么"纍"就是用丝线联贯得很有条理的意思。段氏又引《礼记·乐记》:"纍纍乎端如贯珠"。陆德明《经典释文》注《乐记》云:"纍纍,本又作累,力追反。"折合  相似文献   

17.
《汉书·艺文志》道家类文献著录了《黄帝铭》6篇,但是没有注明细目,后世学者将"周庙《金人铭》"视为"黄帝《金人铭》",作为《黄帝铭》的遗篇之一,没有可靠的证据。而传世文献中经常提及的"金人铭",至少存在周庙《金人铭》、秦《金人铭》和《黄帝金人器铭》等三种,秦《金人铭》与《黄帝铭》无关,周庙《金人铭》见载于《说苑》《孔子家语》,《黄帝金人器铭》首次见载于《太平御览》所引《皇览》,主要内容为"五帝之戒",应当与周庙《金人铭》属于两种不同的文献。南宋以来所谓"黄帝《金人铭》"乃是将《黄帝金人器铭》中黄帝相关的部分与周庙《金人铭》连缀起来,将周庙《金人铭》转化成黄帝《金人铭》,或者径直视周庙《金人铭》为黄帝《金人铭》,进而归入《黄帝铭》,而这一转换、归类都缺乏可靠的文献依据。  相似文献   

18.
蔡澜 《家教世界》2014,(11):48-48
现在人们望文生义,把“倒楣”写成“倒霉”或“倒眉”。其实在我国古代,考试落第才叫“倒楣”。 先看看这个“楣”字。《说文解字》曰:“楣,屋边联也。齐谓之檐,楚谓之梠,秦谓之楣。”《礼记》也说,“主人阼阶上当楣”。“公当楣北乡皆是也”。明·袁宏道《十景园小集》:“苍藤蔽檐楣,楚楚干云势。”可见,一直到我国明代,屋边联还叫做“楣”。而“倒楣”一词正是源于明代。  相似文献   

19.
陆蠡是"散文家中的纯艺术家",其散文"独创在于断然割舍繁文杂念,而全然投入单纯的情感,务求饱满的美感。"[1]《囚绿记》是其代表作之一,自从被选入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以来,受到了广大研究者的关注与重视。笔者分析了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的近五年来研究《囚绿记》的文献后,总结出关于《囚绿记》主题思想、语言表现艺术以及教学处理三方面的研究情况,并进一步提出了个人的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20.
《左传》以"君子曰"的形式提出了"《春秋》五例",即"《春秋》笔法"的内涵,开了学者研究此理论的先河。在考察孔子"笔削"《春秋》及《左传》传《春秋》之后,便能全面地认识"《春秋》笔法"属辞比事的基本原则和价值判断系统,并能准确概括它的寓褒贬于一字之间的总体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