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不仅在中国史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中国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自司马迁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记载司马相如的史事以来,历代诗人在阅读《史记》后感慨赋诗,咏史事以抒己情,产生了大量的描写司马相如的专题性咏史诗,其中清代诗人咏司马相如的咏史诗数量繁盛,吟咏角度多样化,可谓是蔚为大观,而这些咏史诗为我们了解清人对司马相如的认识、评价以及对《史记》的接受情况,提供了大量资料。  相似文献   

2.
司马迁《史记》的《越王勾践世家》和《货殖列传》在《国语·越语》的基础上对范蠡有了更全面的记载,塑造了栩栩如生的范蠡形象,成为历代文人了解范蠡其人其事的重要途径。诗人们也纷纷有感而发,创作了许多以范蠡为创作主体的咏史诗。以唐宋两代诗人歌颂范蠡的咏史诗为切入点,通过分析这些诗歌对范蠡建立功业的称赞,对其功成身退的向往等,探讨唐宋诗人对范蠡形象的接受情况。  相似文献   

3.
《史记·货殖列传》的体例问题是一个老而未决的问题,自明代至今,它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对其谈说、研究的言论、论文不断,但大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其实对《史记·货殖列传》体例的分析判断,应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看作者司马迁自己怎么说的,二是看本传具体写了什么和怎么写的,三是看《货殖列传》与《史记》中其他人物传记写法是否类似.从这三个方面对《史记·货殖列传》考察、分析、判断,《史记·货殖列传》的体例应属人物列传.  相似文献   

4.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是司马迁笔下一篇较为特殊的文章。作者的叙事较少,而传主的文赋却选录极多。前人认为这是由于子长极为喜爱相如文赋所致,但从全篇的行文结构、作者对司马相如的评价及该文与《屈原贾谊列传》比较阅读而言,实非如此。司马迁选录相如的文赋,并非是欣赏其中雍容华丽的辞章的表层形式,而是结构全文的需要,也是借他人之文抒发自己的政治主张;对于司马相如本人,司马迁在字里行间透露了中肯但并不褒扬的客观态度,并不是"心折长卿之至"一语所能道尽。  相似文献   

5.
据《史记·屈原列传》,知《怀沙》为诗人的绝笔(“怀沙”不必解释为“怀石”,而《惜往日》显系伪作)。《怀沙》  相似文献   

6.
海门实验初中凌云文学社创建于2009年。“凌云”语出《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说,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意。”文学社以此为名,意在激励社员们追求相如之文气。意气风发.  相似文献   

7.
司马迁的最基本的文学观一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思想;一是“发愤著书”说。他持“讽谏的辞赋观”,对辞赋的讽谏作用极为推崇。他写作《史记》的基本原则是他的“考信”和“实录”精神,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批判现实的文学精神。他的这些文学见解和主张主要见于《报任安书》、《史记》中的《屈原贾生列传》、《司马相如列传》、《太史公自序》,以及散见于《史记》其他篇章的章节和片断如《伯夷列传》第一的序论部分、《儒林列传》第六十一的序论部分等。  相似文献   

8.
不同的读者对同一文本有不同的理解与接受。宋代文人对司马迁《史记&;#183;管晏列传》中的管仲,虽接受他勇于独创新见,但观点大多与作者初衷相悖,从接受理论来看,“误解“是有一定道理的。我们应给予容纳。  相似文献   

9.
<正>《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是唐代词人韦庄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小令词,人民教育出版社将其收入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材对词中"垆边人似月"的"垆边"释义如下:指酒家。垆,旧时酒店用土砌成酒瓮卖酒的地方。《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司马相如妻卓文君长得很美,曾当垆卖酒:"买一酒舍沽酒,而令文君当垆。"这个解释有两处错误需要指出。  相似文献   

10.
一、《史记·货殖列传》的内容与史学价值在《史记》诸多篇章中,《货殖列传》以其独特的叙述方式、广阔的视野受到历代学者的重视。据统计,自元代  相似文献   

11.
司马迁可视为汉代首位赋论家,其赋论散见于《史记·太史公自序》《屈原贾生列传》《司马相如列传》之中。司马迁赋论可归纳为三个方面:其一,以“辞”泛指楚辞,以“辞赋”泛指汉初赋作,以“赋”特指楚辞或汉赋之单篇作品,体现了乱中寓整的辞赋观;其二,受“《诗》之风谏”的影响,提出了赋以讽谏的赋用论;其三,兼顾赋之思想性、艺术性,倡导文质并重的赋艺论。  相似文献   

12.
《李将军列传》是司马迁《史记》中最具文学色彩、对后代文人影响最大的篇目之一。在唐人的诗歌中 ,出现了不少与李广有关的诗句。唐人所接受的李广形象 ,或是能骑善射的飞将军 ,或为仁爱士卒的好上将 ,或是一个命运多舛的失意者 ;而在李广与卫青、霍去病的并列接受中 ,又出现了某些矛盾。产生这些接受现象的原因 ,既来自于文本本身的内容 ,也同当时的政治背景、社会氛围及诗人本身的遭遇和情感有关。从分析中我们可以对唐代历史作一个侧面的观照 ,也能够从中解读出中国古代文学接受的某些特殊之处。  相似文献   

13.
名虽“列传”,实乃杂文──读《史记·伯夷列传》刘洪仁《史记·伯夷列传》是一篇比较特殊的文章。它位居七十列传之首,可它实在没有起到“带头”与示范的作用,而是明显与后面的大多数列传不同:“列传”作为一种人物传记,本应以叙述传主的生平事迹为主,可这篇伶记却...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论语》为基本文献,适当参考《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史记·儒林列传》等相关文献资料,研究孔门弟子与孔子思想的传承。目的是通过对孔子弟子所学所长的论述及师生间的关系探究,为各行各业的师生关系、师承礼仪提供一定的参考,从而让孔子儒家文化的教化作用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  相似文献   

15.
《李将军列传》是司马迁《史记》中最具文学色彩、对后代文人影响最大的篇目之一。在唐人的诗歌中,出现了不少与李广有关的诗句。唐人所接受的李广形象,或是能骑善射的飞将军,或为仁爱士卒的好上将,或是一个命运多舛的失意者;而在李广与卫青、霍去病的并列接受中,又出现了某些矛盾。产生这些接受现象的原因,既来自于文本本身的内容,也同当时的政治背景、社会氛围及诗人本身的遭遇和情感有关。从分析中我们可以对唐代历史作一个侧面的观照,也能够从中解读出中国古代文学接受的某些特殊之处。  相似文献   

16.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有《怀沙》全文,后世学者也多以此为依据,认为《怀沙》实为屈原的绝命辞,由此提高了《怀沙》在《九章》中的地位。汉代快速转变的大一统政治结构同以司马迁为代表的汉代文人尚未调整过来的心态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冲突,在此背景下,《怀沙》所表现出来的"仗节死义"便成为汉代文人在面对"屈原困境"时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孙利政 《文教资料》2013,(29):25-26
《史记》和《汉书》是我国古代史书的两部典范之作,《汉书》100篇中有55篇与《史记》内容重叠,可以相互参校。本文以《史记·淮阴侯列传》为主,通过与《汉书·韩信传》相关部分的比勘,对其中的一些异同试作分析,刺取六则,求正与方家。  相似文献   

18.
中国之侠的产生和发展,在中国早期社会有它的必然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底层社会的劳动人民需要那些伸张正义,扶危济国的侠客保障自己的生活,上层社会的权贵与士大夫为满足自身名利与地位的需要而大兴养士之风。于是,文人写武侠的文学性作品便出现。从司马迁的《史记·游侠列传》到《史记·刺客列传》对于侠的性格特征的文学性描述,到唐诗《侠客行》和唐传奇《虬髯客传》,《红线传》,《聂隐娘传》等进一步对武侠文学基本模式和故事情节的丰富,即标志了中国武侠文学进入成熟阶段。  相似文献   

19.
潘昊昕 《考试周刊》2011,(47):37-38
本文对《史记·佞幸列传》与《汉书·佞幸传》进行对比研读,从中发现司马迁与班固在对待佞幸这个社会特殊群体评价上的不同之处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20.
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屈原列传》节录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它是现有关于屈原的最早的比较完整的资料。修订后的《大纲》恢复了这一传统名篇,是恰当的,这对于中学生认识屈原和司马迁都有帮助。 中学语文课本节录自《史记》的材料共有四篇:《陈涉世家》、《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节选自《项羽本纪》)和《屈原列传》。司马迁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