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回答志怪小说"为何关注鬼"、"如何体现鬼"及"描写鬼的意义"三个问题,阐释传统志怪小说所描画之"鬼"其实只是思想观念上的一种寄托,其最高级和最终极的文学意义在于观照社会人生.  相似文献   

2.
通过回答志怪小说"为何关注鬼"、"如何体现鬼"及"描写鬼的意义"三个问题,阐释传统志怪小说所描画之"鬼"其实只是思想观念上的一种寄托,其最高级和最终极的文学意义在于观照社会人生。  相似文献   

3.
我国写鬼的小说,远在六朝时已兴盛,但其写作目的,主要在于证明鬼为实有,方法上也偏重于实录。而到了唐代整个小说创作为之一变,小说家们有意识地运用小说来表现自己的理想情操。写鬼小说也是有意识地写作的作品,虽然不如六朝兴盛,但仍是相当一部分作家所重视的题材,无论内容上的广度和深度,还是艺术上的成就也都远远超过了六朝的写鬼小说,并充分表现出唐人写唐这样一个特点。文章就唐代写鬼小说对六朝写鬼小说的继承发展及新的特色进行简略的论述。  相似文献   

4.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9月推出的《袁枚全集》,收集了清代文坛巨子袁枚一生的著述,是袁枚所有著述的首次结集出版。袁枚的著作丰博精深,文、论、史、小说、艺术、饮食文化等都有涉及,尤其是其诗作和诗论的成就,不仅使他取得了总领  相似文献   

5.
《斩鬼传》是《儒林外史》之前的一部特色鲜明的寓意类讽刺小说。作者运用了多种讽刺手法,将讽刺的锋芒直指人类的道德缺陷和丑恶癖性,使众多"人鬼"穷形尽相。小说善于运用对比、衬托的讽刺手法,在衬比之中彰显讽刺对象;作者秉持冷静的态度,不加半点评述,让人物尽情地表演,在冷静客观中呈现人物的言行、刻画讽刺对象。此外,小说还使用了主观直斥和合理夸张等讽刺手法,讥刺了人类诸多弱性。《斩鬼传》的讽刺艺术和风格,对后世讽刺性小说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文化视角解读王尔德的短篇小说《坎特维尔城堡的鬼》。与18世纪英国哥特小说的特点不同,虽然此小说也是一个有关鬼的故事,但由于故事发生在欧洲和美国文化冲突和融合的新时代背景下,小说中鬼魂出没的场面却不再具有恐怖的效果,变得滑稽可笑但又蕴含深意。文章从3个方面解读这篇小说:首先从文化角度评述小说中"新"、"旧"两个世界的冲突和调和;接着分析达成二者调和的小女孩弗吉尼亚在小说中的作用;然后论证主人公西蒙爵士的鬼魂是堂吉诃德式的形象,而《堂吉诃德》是这篇小说的潜文本;最后,以《坎特维尔城堡的鬼》的双声性作结,揭示出这部短篇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魏晋六朝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形成的标志。此时的志怪小说,写仙写鬼者,数量尤多。本文通过比较研究魏晋六朝小说中的人神恋、人鬼恋的悲剧模式,探讨其悲剧的共同意蕴。  相似文献   

8.
莫言在他的小说世界里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人”“鬼”共生的画面,他对“鬼”的描写也较为客观和全面,既能站在民间普通百姓的立场上阐述“鬼”存在的合理性,又能站在知识分子的立场上通过“鬼”的视角来鞭挞国民弱点。文章通过莫言写“鬼”的原因,他笔下不同类型的“鬼”和写“鬼”的不同立场来阐述莫言小说中的“人”“鬼”纠葛。  相似文献   

9.
人鬼婚恋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盛行不衰的母题.每个时代,人鬼婚恋都有其时代特色.相对于以前,明末清初话本小说中的人鬼婚恋另有一番新气象:讲真情、真爱,重伦理,复活与生殖意识淡化.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小说浩如烟海,其中涉及冥婚的小说亦为数不少。古代冥婚小说主要可分成两大类:“鬼婚型”,即鬼与鬼或鬼与人结婚,以及它的延伸形式“复活型”,即与复活再生的死人结婚。本文将谈谈冥婚小说中的复活母题。从六朝志怪开始,在中国古代小说史的长河中复活故事层出不穷,其中有一批是冥婚中的“复活型”小说,即死人复活行为直接与婚姻恋爱有关的小说,现就对这类小说作一分析。一、自身复活这在古代冥婚类小说中有两种  相似文献   

11.
唐前志怪小说中有一类以亭为题材的故事,它包含亭、人、鬼三个构成要素,主要以亭为叙事背景,通过人、鬼的特定行为体现互助或对立的人鬼关系。亭题材小说是唐前时期特殊的社会产物,蕴藏着丰富的社会文化信息,亭元素也因此具有独特的美学特征。亭题材小说不仅是唐前志怪小说中的瑰宝,也影响了后世亭题材小说的创作。  相似文献   

12.
《小说选刊》(2001年第6期)在选载中篇小说《玉米》时,作者毕飞宇曾附了一段声明,题为《我们身上的鬼》。在这个声明中,毕飞宇说:"在我们的身上一直有一个鬼,这个鬼就叫'人在人上'。……人不可以在人上,人亦不可以在人下--人理当在人中,……对我们来说。不把'人在人上'这个鬼打死,一切都是轮回,一切都是命运"。作者所谓的"人在人上",其实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文化传统出发,分析中国鬼狐文化发展演变的历史,论述蒲松林鬼狐小说的特征及《聊斋志异》在写鬼、狐上所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小说可称为"纸上恐怖电影",有着苍凉惊悚的悲剧主题、恐惧诡异的人物形象、危险开放的故事情节、阴森恐怖的叙事场景等诸多经典恐怖电影的标志性元素.她以人拟鬼,讲述着被异化的"人鬼"的凄凉故事,精心炮制了一系列"现代鬼话",召唤出一个颓废荒凉的恐怖世界,在恐怖氛围的包裹下挖掘人性,将苍凉的生命悲剧意识寄寓其中.  相似文献   

15.
施蛰存的《魔道》和徐訏的《鬼恋》在题材和构思上将传统中国神鬼故事进一步延伸和综合,营造出神秘的情境氛围,延续了志怪小说以"艳遇"为核心的传统情节模式,但又有不同。《魔道》在同类题材的作品中,突破了传统情节模式,丰富了幻奇小说,成熟了幻奇理论;而《鬼恋》在人物关系的处理上,对传统原型模式进行了新的诠释,颠覆了传统的伦理关系束缚下的爱情观。  相似文献   

16.
鲁迅的小说有许多可探讨的角度,本文研究的角度是其小说的"民间书写"特质。鲁迅小说会贯穿大量民间文化的书写,源于其童年切实的民间经验和成年后对民间文化的关注;而这种"民间书写"会成为鲁迅小说的"特质"又与其后来的漂泊经历、作为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身份有关。本文分别从其小说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知识分子陌生化的叙述视角、对民间文化中鬼文化的突出以及对民间文化的双重态度四个维度,去剖析鲁迅小说中对于底层人物精神与物质世界的描写及鲁迅对民间文化的态度,从而发现其与众不同的"民间书写"特质。  相似文献   

17.
《聊斋志异》描绘了一个个花妖狐魅、人鬼神魔之间的故事,塑造出大量的鬼狐形象,创造出新奇、灵异的仙怪世界,是古典灵异小说的典型,也是现代灵异小说的优秀范本.从作者蒲松龄笔下,我们认识到其在鬼狐世界中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极为丰富,折射出很多现实中的善美与丑陋,并给予人很多的反思.本文主要是通过从不同的方面对鬼的形象进行剖析,进而来揭示人性.  相似文献   

18.
一般认为"性灵"是《随园诗话》选诗论诗的标准,也是袁枚美学思想的核心。实际上一部《随园诗话》还有一个"清"字被袁枚屡屡提及,见诸《随园诗话》及其《补遗》始终,并可细分为清妙、清绝、清老等21类,其使用频率、界定之细是高于"性灵"的,这表明"清"既是《随园诗话》选诗论诗的又一个标准,又是袁枚诗歌美学思想一个核心点。"清"是把握和理解《随园诗话》意旨、袁枚诗歌美学思想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9.
魏晋南北朝时期动荡的社会现实使得生命意识的高扬成为了这一时期的主要命题。以魏晋南北朝人鬼婚恋小说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复生情节、生子情节及爱情永恒的讨论,探讨生命意识在魏晋南北朝人鬼婚恋小说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关于鬼魂形象古而有之,但人鬼间的婚恋故事直至魏晋南北朝才真正开始出现。在众多的人鬼婚恋小说中男女主人公大都要冲破层层阻碍、跨越生死,在礼与情的权衡中,或是结成姻缘修成正果,或是阴阳永隔遗憾而终。按男女主人公相遇方式的不同,把这一时期的人鬼婚恋小说可以简单地归人以下四种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