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03.4《宝玉挨打》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众人对待宝玉挨打的态度以及宝玉挨打后的心态。一、贾环处心积虑盼痛打几乎每个人都深爱着宝玉,只有贾环除外。贾环对宝玉是一个“恨”字。他乃贾政和赵姨娘所生,不仅年龄小于宝玉,还因为是庶出,地位低下而颇受冷落。为夺回自己“爷们”的地位,他处心积虑要治宝玉于死地。这次机会来了,王夫人的大丫头金钏儿投井自杀,是因宝玉而起的,他便在父亲那里诬告宝玉,说是宝玉强奸金钏儿未遂,才导致金钏儿的自杀。挑唆父亲打死至少是痛打宝玉。二、贾政恨铁不成钢狠教训贾政打宝玉表现出一个“狠”字,但骨子里却…  相似文献   

2.
“宝玉挨打”是《红楼梦》中描写重大事件最精彩的篇章之一,直接地、正面地描写了贾政与宝玉之间第一次激烈的冲突,反映了封建卫道士与封建叛逆者之间的尖锐斗争。小说通过“贾政的三次流泪”把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刻划得人木三分,很值得玩味。  相似文献   

3.
再品贾环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宝玉挨打》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十三回。其中有一个与宝玉截然不同的人。宝玉玉树临风,他贼眉鼠眼;宝玉光明磊落,他只懂飞短流长,造谣中伤;宝玉善良纯洁,他黑暗复杂。他正是宝玉的弟弟贾环。在《宝玉挨打》里,贾环的构陷之词是高潮的直接发因,是他让贾政认为宝玉是一个不屑于仕途经济的不创业、守业,甚至会败业的大逆不道之人。因此,很多人都认为贾环就是个小人。对于这个问题我有不同的看法。所谓事出有因,人心的变化绝大多数取决于周围的环境。贾环虽说是贾政的儿子,是宝玉的弟弟,但仅因为是偏房所生,他在贾家可以…  相似文献   

4.
高小玉 《学语文》2003,(5):18-18
《学语文》2003年第2期有一篇名为《宝玉为何挨打》的文章。此文作者把宝玉挨打的原因归结为贾政的“妒子情结” ,并认为这种情结的产生是贾政“长期处于弱势状态中人格扭曲的结果”。这一观点虽新颖 ,本人却不敢苟同。“宝玉挨打”是《红楼梦》最为激烈的矛盾冲突之一 ,也是贾政性格表现得较为明晰的一次。气恼、狂怒、痛心、羞愧……一系列情绪都在一刹那间得到了极度的发挥。从中 ,我们能够看出贾政虚伪、冷酷的一面 ,但这并不能说成是贾政对儿子的妒忌和仇恨使然。作为封建传统的卫道士 ,他自然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循规蹈矩、发奋读书 ,…  相似文献   

5.
《宝玉挨打》一文中的宝玉之所以差点被父亲贾政活活打死,是因为他同父异母的弟弟贾环借金钏投井的事,在贾政已经是"气得目瞪口歪"的盛怒之下,又火上浇油地告了他一恶状,说是"宝玉哥哥在太太屋里,拉着太太的丫头金钏强奸不遂,打了一顿。那金钏儿便赌气投井死了"。对此,读者无不憎恨贾环这个庶生公子包藏祸心,专在家庭内部阴谋倾轧,搬弄是非,诬害宝玉的卑鄙劣行。  相似文献   

6.
在《红楼梦》第三十三回"手足眈眈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中,贾政对宝玉大打出手。之所以如此,按照传统研究者的观点,贾政是一个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忠实维护者,宝玉则是一个封建叛逆。贾政不能容忍宝玉的离经叛道,因而欲除之而后快。但令人有些费解的是,在痛责宝玉的过程中,怒不可遏的贾政本应很解气、很痛快,可为什么却一次次流泪呢?这纵横的老泪又说明了什么呢?我们具体看一看贾政的这三次流泪。第一次流泪是在痛打宝玉之前。忠顺王府长史官的突然造访使贾政又惊又惧,贾环的借机进谗更是火上浇油,一下引爆了贾政心中的怒火。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中“宝玉挨打”一节常被人称做是“封建卫道士”贾政与“叛逆者”贾宝玉之间的矛盾冲突,或者说是封建“卫道士”贾政迫害“反封建斗士”贾宝玉。我觉得,这些说法是不太合适的。贾政为什么要打宝玉?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是宝玉怠慢了客人。第二个原因是主要原因:宝玉得罪了忠顺亲王府,给贾家惹下了麻烦。第三是贾环那一番火上浇油的话。这其中究竟有多少是“封建”与“反封建”的矛盾?贾雨村来访,要见宝玉,宝玉半天才出来,“既出来了,全无一点慷慨挥洒谈吐,仍是葳葳蕤蕤”。宝玉怠慢了客人,贾政因此心中不快,这仅仅是一般的正常的心…  相似文献   

8.
《宝玉挨打》节选白《红楼梦》第三十三回“手足耽耽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是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的一篇重要精读课文。宝玉挨打是全书的第一个高潮。儿子挨打这本来是一件极其普通的家庭事件,但作者写来却极不平常。在这一节中,他几乎让书中所有主要人物全部出场了。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不少语文老师往往只注意对宝玉、贾政、王夫人、贾母、王熙凤这些主要人物的分析,却忽略了对聋老婆子这一形象主题意义的开掘。  相似文献   

9.
读过《红楼梦》的朋友也许记得“宝玉挨打“的精彩篇章。“宝玉挨打”本是贾政和贾宝玉父子矛盾激化的结果,然而,随着贾母的介入,矛盾却转化为贾母、贾政母子之间的矛盾。事情的结局颇具讽刺意味,宝玉虽受了一点皮肉之苦,但属胜利者。  相似文献   

10.
宝玉挨打主要表现为父子矛盾。待客不周、王府要人、贾环告状,宝玉的倒霉事一件接着一件集中爆发,贾政对宝玉由“气”而“怒”而“暴怒”,最终逼出父亲对儿子的无情“笞挞”,使冲突达到了顶峰。而由宝玉挨打又自然引出王夫人与贾母的依次出面“阻打”,随之夫妻交锋,母子较量,情节再掀高潮。最后袭人、宝钗、黛玉这三位与宝玉关系最为密切的女性对宝玉的关心探望,则是余波荡漾,温馨细腻,顺理成章。  相似文献   

11.
上到《宝玉挨打》一课,心就纠结。宝玉因何挨打?心直口快的就说:书上写得明明白白,‘在外流荡优伶,表赠私物,在家荒疏学业,淫辱母婢。’前几遭教学,我一口肯定。可近这一轮,我再也不敢肯定了。没错,这点书上是写得明白,可贾政清楚吗?这二十字前写道:贾政一见,眼都红紫了,也不暇问他,之后只喝令‘堵起嘴来,着实打死!’那底细贾政清楚,早该打过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宝玉挨打》这篇文章的教学往往只注重两条:一是封建正统派贾政和叛逆者贾宝玉之间的矛盾冲突,二是袭人、宝钗、黛玉三个人前后探伤表现出完全不同的身份、地位、思想、性格、道德、修养、以及与伤者的不同关系。而忽略了对贾母与贾政这段精彩对话的赏析。  相似文献   

13.
《宝玉挨打》是《红楼梦》一大高潮。突出表现了贾政与贾宝玉父子两代的思想冲突,明确展示了贾宝玉的叛逆性格。“金钏自杀”等偶然事件激化了父子之间的矛盾冲突,宝玉挨打就成为必然了。贾宝玉是荣国府的核心人物,他遭鞭笞自然牵动了全家上下的心。王夫人、贾母等人闻讯先后赶  相似文献   

14.
贾政历来被认为是一个可恶可厌甚至可恨的封建卫道士,尤其是在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选的《宝玉挨打》中,他竟忍心把亲生儿子往死里打,简直毫无人性。考察贾政一贯的思想倾向和言行,这样的定性不无道理。然而笔者却要在此替政老鸣几声不平。  相似文献   

15.
贾政历来被认为是一个可恶可厌甚至可恨的封建卫道士,尤其是在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选的《宝玉挨打》中,他竞忍心把亲生儿子往死里打,简直毫无人性。考察贾政一贯的思想倾向和言行,这样的定性不无道理。然而笔者却要在此替政老鸣几声不平。  相似文献   

16.
《宝玉挨打》是《红楼梦》中的第一个高潮。贾政这一顿噼噼啪啪的板子打下去,不仅打得宝玉皮肉受苦,动弹不得,也打得整个贾府上下眼泪纷飞。而众人纷飞的眼泪,就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不同人物的复杂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7.
贾政是《红楼梦》中一个正派的封建知识分子,他深受儒家影响,信奉“修齐治平”。作者多侧面地揭示了这一形象的悲剧性。本文试图在对贾政形象的悲剧性略作揭示的基础上,探讨他与宝玉形象的参照关系,挖掘这一形象所蕴含的男性世界的悲剧。一、贾政形象的定位 作者把贾政形象定位为三点:个人身份是正派的读书人,家族角色是文字辈的继承人,社会角色是无所作为的臣子。由此,作者揭示了贾政的尴尬处境和悲剧性人生。就个人身份而言,贾政是文字辈中唯一的读书人。他“自幼酷爱读书”(第2回)。作者评道:“这贾政最喜读书人,礼贤下士,济弱扶危,大有…  相似文献   

18.
明清时期的家庭教育里,父权的地位不容忽视,其强硬的威慑力影响着整个家庭决策和子女性格的养成。《红楼梦》中贾政大刑杖责宝玉,是传统家庭中父权和礼教权威的体现,在明清现实社会可以找到礼法依据和实质依据。宝玉挨打,隐藏着父子"簒弑"的冲突,也打开了中国传统教育生态的窗口。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第三十三回"宝玉挨打"是贾政与贾宝玉之间第一次激烈的冲突。是封建卫道者(也是正统)对封建叛道者(也是非正统)的一次暴力镇压,是小说的一大高潮。在"不肖种大承笞挞"中,到处充满紧张、血腥和  相似文献   

20.
花母的镜子     
话说当日,宝玉中举后,人却不见踪影。数天之后,贾政在船上偶遇三人。这三人乃一僧一道和宝玉,贾政惊喜万分,忙问宝玉,可他没有回答。一道说:"俗缘已毕,还不快走!"说罢二人登岸飘然而去,不见踪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