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和责任,向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但可以更好地促进高中的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而且有利于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古典诗文的教学以及古典名著的阅读,选择多种教学手段和方式,利用我国的传统节日开展相关的课外活动来让学生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担负起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从而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2.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动下,学校顺应时代的发展,不仅要做好各学科基础教学,还应关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语文作为高中的重要科目,可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培养学生的文化内涵。基于此,本文将分析高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作用,以此为基础探究传统文化的传承措施,旨在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民族音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朵绚丽的奇葩,绽放着璀璨的光芒。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弘扬和传承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全面了解民族音乐的兴趣,使学生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增强其民族自尊心,提升其民族自豪感。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切实重视与加强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民族音乐的重要意义,从而使学生更积极地学习民族音乐,自觉地提高自身的民族音乐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口益凸 显,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博大精深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 者,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重要作用。那么,如何通过古 诗文教学传承传统文化,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丰厚学生的文 化积淀呢?  相似文献   

5.
<正>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融入学科教学,能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丰厚文化底蕴,提高其数学课堂学习的成果。鉴于此,在整个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期间,既要求教师变革学科教学的思路,将学生传承文化的意识的培养和启迪作为整个教学的关键,又要深度钻研教材,切实把握小学数学教材中所蕴涵的传统文化内容,通过深度研究传统文化中的文化特性,进而开发和研究更多传统文化内容。由于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不足,  相似文献   

6.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创造的集体记忆与精神寄托,是一个民族的根,想要了解古代文化、传承传统文化,高中的文言文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文言文教学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尝试从四个方面加以渗透。一、强化文言文诵读文言文传承着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精华。通过诵读文言文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文字的音韵之美,还能促使学生"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文言文多是思想内容纯正的作  相似文献   

7.
语文一直以来都是高中阶段非常重要的学科之一。语文与文化之间具有密切联系,很多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逐渐与语文教学内容进行结合,这样不仅有利于让学生们通过语文学习对传统文化有正确的认识,而且还能够对传统文化起到良好的传承作用。因此,本文针对高中语文学习中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进行分析,为高中生的语文学习水平提升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8.
王蓓 《文学教育(上)》2009,(21):134-135
语文是我们的母语,母语继承传统文化是它的天职。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语文学科理所当然地应当肩负起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我们语文教师要研究如何让学生爱上传统文化,努力让学生沉浸进去。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着在培养学生语文读写能力时渗透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9.
在"核心素养"这一大视野下,语文教学需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从而增加学生关于传统文化知识的积淀,提升学生的文化涵养。为促进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更好地提高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培育质量,本文从在高中作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应用出发,阐释了高中作文教学继承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分析了高中作文中的传统文化继承现状,建构出高中作文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策略。为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解决学生问题能力的提升以及文化底蕴的培养提供了新的参照。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新课程改革,语文核心素养近些年受到了广泛关注,而基于文化传承与理解视角下的古诗词教学,是提高高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思维发展、立德树人以及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将传统文化融入古诗词教学中,需要使得学生接受传统文化,并对传统文化产生较为浓厚的兴趣,进而自觉传承传统文化,提高对古诗词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因此,高中教师应当结合部编版教材的实际内容,对教材内的古诗词进行综合考量,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滋养以及熏陶,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提升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1.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时代的发展中,优秀传统文化蜕变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基础和力量之源,对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当前的文化环境中,教师应通过思想政治课堂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华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感以及家国情怀.将传统文化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相结合,对于培养学生的...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学体制也随之不断发展更新,新课标要求高中的语文教学要使学生的基本素养得到全面的提高。高中的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写作技巧,更多的是通过语文教学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传承传统文化,使学生们的文化底蕴得到真正的渗透和提高。全新教育体制改革下的高中语文教学重在透过渗透传统文化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以及优秀的文化品格。本文主要阐述了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现状、将传统文化渗透于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积极意义以及如何有效的将传统文化渗透于高中的语文教学中。  相似文献   

13.
在高中阶段,高中生的心智已经趋于成熟,也很适合接受高质量的文化熏陶。在高中语文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为了增强学生的传统文化内涵,教师也应该着重加强对学生传统文化的培养。本文通过对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的现状以及其存在的重要性,提出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4.
蚕桑是一项在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农业特色产业,是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江苏部分地区曾大兴种桑养蚕,如今,虽然随着乡镇工业的发达,这种传统的农业支柱产业已逐渐被现代化工业替代,但作为一种记载着我们辉煌历史的民族文化,我们还是有必要让学生了解与传承的。此外,我们认为在了解、掌握这种古老的农技与工艺过程中,蕴藏着大量的教育资源。通过校本课程的实施,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更能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而且大量的调查、访问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种桑、养蚕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这其间能使学生的团队精神、探究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因此,弘扬传统的蚕桑文化,以此作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是一种非常有益的探究和尝试。  相似文献   

15.
在英语研究性学习中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蕴 《教育探索》2007,(4):40-41
在英语研究性学习中应增加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培养学生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能力.为此,应采取以下途径与方法:转变教育观念,加强传统文化输入;提高学生兴趣,激发内在学习动机;调整学习方式,创造文化输出机会;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传统文化学习;提高教师素质,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6.
部编版语文教材中含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因素,如汉字、文学及哲学等。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做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榜样,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等手段,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拓展初中生的视野,培养初中生的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自信,为初中生热爱、保护与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的重要关注点。文章论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中产生的影响。通过对当前教育背景和文化发展需求的分析,进一步解析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作为培养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将传统美学思想的精髓植入现代大环境中,如何鼓励学生合理运用传统文化对艺术设计进行诠释和有效重构,如何有目的有步骤地发掘和研究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传统人文精神,创造出既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又具有国际性的设计作品,是艺术设计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9.
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关键时期.而传统文化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中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传统文化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现状.阐述了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学的意义.指出了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策略.指出了加强学习和应用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郑艳  邓茜文 《学语文》2023,(1):32-34
文言文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更是中华文化得以延续发扬的根系。基于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以调查发现的现存问题为导向,从文化理解、文化参与、文化自信三个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始终立足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基点,试图为高中文言文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