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诵读教学是一种操作性很强的行为,对初中生而言,空洞的理论指导是无可裨益的,唯具体操作策略方能导入正轨。下面,笔者以《乡愁》为例,说说诗歌诵读教学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只有在读的过程中体会感受诗歌《将进酒》,才有可能深入理解和把握全诗。忽视"读",是因为师生都没有重视诗歌"读"的重要性,造成的结果就是对诗歌的理解和把握,无法做到和诗人神气相通,产生心灵感应。多多诵读,勤于思考,引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有着自己的见解和思考,才能更贴近诗人的心。  相似文献   

3.
教学《乡愁》这样的经典,我以为,重要的还是一个"读"字. "今天,我们学习余光中的代表诗作《乡愁》,相信经过一番朗读,这首诗歌会给我们带来许多美好的感受.谁先来起个头?" 一男生自告奋勇:"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然后学生点评,觉得读得太过响亮,与全诗低沉哀婉的情感不协调.于是我适时插入《乡愁》的简单背景,然后请刚才那位男生再来一遍.  相似文献   

4.
教材分析:《一株紫丁香》是一首儿童诗,讲的是小朋友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表达了小朋友赞美老师、热爱老师的一片真情。这首诗充满童真、童心、童味,想象丰富、美好,是教育学生尊师、敬师、爱师的好教材。设计理念: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对话,是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对话,是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领悟诗歌的魅力,可以通过有感情的诵读,在读中理解诗歌蕴含的情感,在读中领悟诗歌蕴含的思想,在读中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因此,本设计重视调动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和积极性,重视读的层次性和鉴赏性,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学目标:1.能正…  相似文献   

5.
贾会彬 《江西教育》2012,(Z5):74-75
河南省中学语文优质课大赛精彩纷呈,都温中老师以《乡愁》一课的教学感动了所有评委和听课教师,毫无争议地获得了初中组第一名。都老师引导学生在诵读中贴近文本,指导诵读时把感情和技巧巧妙融合,  相似文献   

6.
<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强体验和体悟。"此要求教师能真正落实到阅读教学的不多。特级教师王崧舟执教的《慈母情深》,把"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在读中进行对比感悟,以读代讲,以读代思,以读代悟,真正让学生懂得了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在读中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诗歌《春天,遂想起》教学为例,尝试通过注重诵读和情境,兼顾"大境界"和"小细节",联系生活和生命的个性化写作,以及改编和排演等手段,让中职单招男生爱上女性化的经典文学作品。这也是语文教学的普遍难题,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正>在高中阶段进行诗歌课堂教学,千万不可忽视诵读在教学中的特殊作用。以高中语文第三册为例,诗歌数量约占教材的60%,其中现代诗歌、外国诗歌的大量选入,让学生首次接触到如此多的内容且风格迥异的诗篇。为了不让这些文辞优美的经典作品流于"读读、讲讲、背背"的教学程式,在第三册《教师教学用书》中,每一课的教学指导都有"诵读提示",根据该课内容与形式的特点提示应  相似文献   

9.
诗歌最早用于歌唱抒情,是人类表达情感的载体。诗歌特有的鲜明节奏、和谐音韵,只有通过读者朗读或朗诵才能充分显现出来。诗歌教学,要书声琅琅,诵读是欣赏诗歌的基石。《全目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诗歌教学理应注重披文人情的有声朗诵。“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诗歌语言含蓄、跳跃、意象蒙眈,朗诵是最佳的理顺方法。  相似文献   

10.
正目前的诗歌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草率肤浅、华而不实的问题,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浅尝辄止,缺少应有的深度。在第二届"苏派语文教育论坛"上,叶映峰老师执教的《乡愁》一课,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现当代诗歌教学的范例。在这节课上,叶老师运用知人论世、比较意象、还原矛盾、抓住意脉等方法深入研读文本,将同样的《乡愁》,教出了别样的精彩。一、知人论世,感受诗人情感鲁迅先生曾说:"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  相似文献   

11.
洛夫的《边界望乡》是台湾"乡愁文学"中可以和余光中的《乡愁》并驾齐驱的诗歌名作。它忠实地记录了"我"在落马洲边界登高远眺故国山水时产生的情感波澜,淋漓尽致地渲染了对故国可望而不可即的哀痛,寄寓着整整一代人难以割舍的家国情怀。同时诗歌在艺术上积极探索,既有现代诗新颖奇妙的意象美,又有古典诗歌传统的意境美,堪称中国当代诗歌史上"文质兼美"的典范。  相似文献   

12.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是《语文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高中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老师上课时应该准确地把握古代诗歌鉴赏的重点和难点,要多运用新的教学方法 ,指导学生探究鉴赏古代诗歌的技巧,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领悟古诗词意象的内涵,感悟古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3.
诵读教学是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重要方法。要做到诵读而致精,在诗歌教学中,应当突出"诗眼"与"秀句",启发学生的审美关注与诵读兴趣;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从中收获语言美感;加强语感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诵读记忆质量。  相似文献   

14.
杜纪红 《考试周刊》2013,(18):24-25
<正>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我们的祖先吟出"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诗经.卫风.木瓜》)的那一刻起,诗歌就以其形式灵活、言简义丰的特点奠定了它在我国文学史上的源头地位,几千年来屹立在我国艺术审美金字塔的顶端。所以,在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中,古典诗歌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如何在课堂上发掘诗歌的艺术价值,让学生认识古典诗歌的整体美感,体味诗中真情,想象诗画美景,领悟诗言之理,感受诗语之雅,理应成为古典诗歌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语文老师,我不断探求教学诗歌的有效方法,下面结合教学  相似文献   

15.
教学目标1.学生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2.教师抓住关键词“只”、“又”、“绿”,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诗人感慨万千的思乡情感。3.拓展阅读《乡愁》,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进一步感受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怀乡思亲的情感。教学重点吟诵古诗、想象意境,体会诗人的思乡情感,感受古诗的艺术魅力。教学难点入境入情,理解诗人表达的思乡之情。教学流程一、创境,未成曲调先有情1.配乐诵读。(1)同学们,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而思乡是古诗中常见的题材,你们都读过或学过哪些思乡诗呢?(2)播放音乐,引导学生诵读思乡诗。2.引入诗题。…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中学生能"诵读古代诗歌,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总结了四个关注。一.关注语言古典诗歌语言凝练、优美、丰富,学习诗歌当先从品味诗歌的语言入手。选入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一  相似文献   

17.
<正>一、何为"诵读"及"诵读教学"实施的背景何为"诵读",《现代汉语词典》中认为是:"念(诗文)"。《辞源》解释为"念、默读"。《汉语大词典》解释为"念、熟读、背诵"。但具体到语文课堂教学,诵读应包括朗诵、吟诵、背诵等具体的方式,即运用富有感情色彩的有声语言转换作品,从而感受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意味情调的阅读方法。"诵读"是一种传统的语文学习模式,也是比较有效的语文学习方式之一。在我国千余年的语文教学实  相似文献   

18.
王英 《文教资料》2012,(16):61-62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中学语文诗歌教学往往流于读一读,背一背,对诗歌的意境及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很少涉及。对此,作者以顾盛红老师的《乡愁》为例,寻找适合初中诗歌教学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相似文献   

20.
<正>最近常有高三学生常问我,《蒹葭》中"蒹葭凄凄,白露未晞"一句中"凄凄"一词的字形写法,到底是"凄凄"还是"萋萋"。或振振有词说是这个"凄凄",或理直气壮说是这个"萋萋"。我想,区分和识记是"凄凄"还是"萋萋",并不难。一、从课用的教辅资料看记得以前在一次听课活动中,听过一节《蒹葭》。老师在引导学生诵读欣赏到"蒹葭凄凄,白露未晞"一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