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以多元系统理论为指导,对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两个不同时期的译本进行对比研究,将赵元任《阿丽思漫游奇境记》译本和吴钧陶《爱丽斯奇境历险记》译本放在其各自产生的社会背景中去对比分析两译本产生的客观原因和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结论是,两译本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由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决定,儿童翻译文学在中国文化多元系统的地位影响两译本翻译策略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挪威的森林》作为村上春树的代表作,受到了中国读者的广泛欢迎,催生了多个中文译本。这些译本良莠不齐,除了林少华、赖明珠、叶蕙的译本质量较高外,别的译本不够严谨、忠实,有的还存在惊人的抄袭现象,甚至出现了所谓"续篇"的伪译本。该作品在中国译介与传播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怪象,一方面证明了它的艺术魅力及其在中国的受欢迎程度,另一方面也凸显了我国的外国文学翻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这是需要正视并认真对待的。  相似文献   

3.
<好逑传>是第一部被译成西文的中国古代长篇小说,自1761年英译本出版后,先后被转译为法语、德语、荷兰语等多种语言,形成了<好逑传>西文译本语言多样、版本丰富的特征.其中帕西译本和德庇时译本是最重要、流传最广的两种译本.帕西译本和德庇时译本在故事单元的编排整合、章回目录的释读翻译、诗词歌赋的翻译润色和文字词语的选择修饰等各个方面存在着不同;从帕西译本到德庇时译本,西人对中国古典小说的认识逐渐深入,评价日益肯定,翻译越来越忠于原著,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好逑传>英译本的历史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4.
一度被美国许多学校和图书馆列为禁书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后来对西方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中国也吸引了众多的译者、读者。面对诸多的译本,我们该如何选择?如何评价各个译本?本文基于自建的翻译语料库,具体分析了具有代表性的施咸荣和孙仲旭两译本的显化程度差异,并分别对其进行了定量和定性分析,从而对两译本进行全面而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基于昆曲《桃花扇》许渊冲、许明译本和石俊山译本,从意识形态、诗学观、赞助人三个角度分析昆曲翻译过程中操纵理论对译者的影响,探究两个译本所采用的主要翻译策略。结果表明:两个译本均受到其所处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操控;在诗学观方面,许译本结构紧凑,多短句,修辞手法丰富,更好地还原了原作魅力,石译本句式零散简洁,少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便于目的语受众快速理解曲目内容;在赞助人方面,两个译本在一定程度上都受到赞助人的影响,许译本贴近出版社要求,力图传达中国文化魅力,石译本满足昆剧院要求,意在帮助观众理解剧作含义。总体上看,基于以上三个方面的影响,许译本多用异化译法,凸显汉语特色;石译本则多用归化译法,符合目的语受众要求。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的译本多样,以杨、霍译本最为著名,从二人英译翻译策略的选择可知,策略选择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无论选择什么策略,都会受到译者的文化功底、读者的接受预想以及文化的不对等程度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最终受制于译者目的,文化走出去战略要成功,就要考虑译入语读者对文化的接受情况。根据译入语读者的汉语文化程度,译者在翻译时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就会形成不同的译本。中国文学作品走向世界,对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挪威的森林》的汉语译本中林少华的译本和1997年版的赖明珠译本引发热议,一时间褒贬参半,众说纷纭。从翻译学角度对林译本和赖译本进行案例研究,探求翻译的本来面目和可译程度,对译本进行客观考察,尝试重新审视两个译本。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通过语料库文体学的方法,对《西厢记》的许渊冲译本和West&Idema译本的译者风格进行研究。以由同时期英语原创戏曲所构成的对比语料库为参考,对所建立的两个英译本平行语料库进行数据统计,并在此基础上对译者的翻译风格进行定性分析。研究发现,West&Idema译本以散文体翻译为主,译本归化程度高,而许译本更加注重戏曲的音乐性,译本异化程度高。这个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读者更加客观和直接地了解译者风格,而且对解读该译者其他译作也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红楼梦》两个英文译本中的委婉语翻译进行对比研究,即对杨译和霍译两个译本中二人使用的翻译方法、句型结构、用词的委婉程度以及用词的达意程度进行比较研究,以得出二人在委婉语的翻译处理上各自的特点及优缺点,并对二人的翻译加以评论,总结两人各在翻译上的优异之处,以达到让西方读者能更好的理解《红楼梦》及中国古典文化和中国式的委婉语,促进文化的理解与交流。  相似文献   

10.
国外毛泽东诗词英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泽东诗词的英文译本质量影响到读者的接受、理解和欣赏程度。国外译本中不同的翻译策略、本土化的语言、详细的注解和后记等方式或技巧的运用都使西方读者从不同的侧面较好的了解到了毛泽东诗词、中国革命的历史和中国文化.其文化影响已经远远大于译本本身。  相似文献   

11.
《罗生门》作为芥川龙之介的代表作,受到中国读者的广泛欢迎,催生了20多个中文译本。这些译本良莠不齐,译作风格各不相同。该作品在中国译介与传播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现象,一方面证明了它的艺术魅力及其在中国的受欢迎程度,另一方面也凸显了我国的外国文学翻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正视并认真对待。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罗生门》有众多的译本。但国内对其译本的研究仅仅局限于单个或两种译本的比较研究,而对其进行多种译本的比较研究则相对较少。为此,本文以和原文的对照考证为主要手段,对鲁迅译本、楼适夷译本、文洁若译本、林少华译本进行比较研究,旨在总结四种译本的异同和各自特点,并试着分析译者不同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3.
伪译本现象日益受到翻译学研究的关注,是对翻译文本功能的肯定,也是作家创作和目的性的表现。对其进行研究是探悉翻译文本在目的语文化中地位和功能的捷径,是译学研究的内容之一。从区分概念出发综述了当前对伪译本所做的研究,中国在伪译本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中国的伪译本现象。并预测了伪译本的前景同时提出了对待这类文本的正确态度。  相似文献   

14.
《青梅竹马》是日本女作家樋口一叶的代表作,近年来在中国受到越来越多读者的喜爱和关注,出现了多种译本。但国内对其译本的研究凤毛麟角。萧萧译本、林文月译本和朱园园译本是各译本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从语言风格和文化内涵两个方面对这三个译本展开比较、分析,发现萧萧译本采取了归化的翻译策略,林文月译本采取了异化的翻译策略,朱园园译本则综合运用了两种策略。  相似文献   

15.
李晓  钟再强 《英语广场》2021,(11):21-23
《红楼梦》中“情小妹”尤三姐的前后形象转变比较戏剧化。在《红楼梦》的杨宪益译本和霍克斯译本中该人物形象的完整程度有所不同。本文根据原文故事情节,将尤三姐这一人物形象分为三个阶段,分别对每个阶段该人物话语的英译进行不同译本间的对比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相比于杨宪益译本,霍克斯译本更好地再现了尤三姐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6.
文章对《庄子》汪榕培译本与华兹生译本的语域特征进行多维分析(MF/MD)发现,在整体维度上,二者均与原作哲学散文的语域特征相一致,指称明晰、显性劝说、信息组织精细,但在单个维度上,汪译本信息准确、抽象程度高,华译本则交互色彩鲜明、信息具体程度高,叙述性强于汪译本,与原作语域特征更为接近。文章结合译例与副文本内容认为,译本产生的社会文化语境及译者主体性因素是二者语域特征差异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17.
西方人了解或认识中国哲学当然主要是靠翻译本。《老子》作为中国哲学的经典之一,历史上有过多种译本。本从哲学要领的术语化及风格两处方面简要地、对比性的对《老子》的三个英译本进行了评论,认为新译本有可能在吸收旧译本的基础上而优越于旧译本。  相似文献   

18.
目的论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目的论认为,译本的预期目的决定翻译的策略,评判译文的优劣不在是译文和原文的对等程度,而是译文预期功能的实现程度。本文以目的论为基础,对赵元任先生的《阿丽思漫游奇遇记》的译本进行研究。笔者认为,赵元任先生的译本能根据小说的特点,灵活变通,对译文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写,在充分考虑了译本的类型和读者的同时又成功再现原作的风格神韵,不失为翻译的佳作。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的是南非作家库切作品中译名的得失问题。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对其已有作品的中国大陆译本译名、台湾中译本译名,以及德语译本译名进行对比分析,以作品的内质为依据,以原作名和原作精神的统一性为标杆,探讨诸译名是否最大程度上维护了这种统一性。本文在批判性分析的同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陈小娜  周玉忠 《海外英语》2013,(13):166-168
翻译是跨文化交流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习俗与习语的翻译,该文对《药》的两个译本(分别为杨宪益和戴乃迭的译本和威廉·莱尔的译本)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发现两个译本在保留原文的文化意象和文化传播上都有其利弊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