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赛珍珠在其创作的儿童小说《于兰:中国的飞行男孩》中,塑造了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爱学习、爱劳动的中国男孩于兰的形象,和一个了解中国人、乐于帮助中国人的美国士兵吉米的形象,打破了中美两国人对于彼此的刻板印象。从跨文化交际学视角来看,该书表现了赛珍珠力图消除文化偏见、提倡文化移情、反对文化中心主义和推崇多元文化求同存异的思想,使她无愧于“文化人桥”的赞誉。  相似文献   

2.
《大地》三部曲的男主人公王龙和王源身上既有"自卑情结",又有"优越情结"。这种"卑亢意识"支配着他们的所有行为。本文从父子关系、两性关系和社会关系比较、分析王龙和王源卑亢意识的异同后,指出支配王龙行为的是"个体卑亢意识",而支配王源行为的则是"民族卑亢意识"。这一分析充分表明赛珍珠以人为本的文学创作思想。  相似文献   

3.
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女作家赛珍珠一生致力于中美友好合作与文化交流。城市作为重要的书写对象,不仅是小说事件发生的场所,也是读者在阅读故事时感知和体验文化的重要审美对象。本文结合人类学及叙事学理论,从城市书写的视角分析了赛珍珠作品《分家》中上海与纽约两个主要城市的书写方式与意象呈现。上海与纽约分别是中国与美国的港口城市,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促进了人们之间的往来与交流。赛珍珠从主人公王源的视角客观呈现出当时上海与纽约的发展状况,她对这两座城市的描述各有侧重,突出了她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4.
杜鹃 《海外英语》2012,(6):176-177
《大地》是赛珍珠的代表作,赛珍珠凭此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殊荣。赛珍珠从平等的角度向西方读者介绍了一个不一样的中国形象,介绍中国文化,为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作为深谙中国传统文化和熟悉中国妇女的赛珍珠,她笔下的女性形象如同她的名字一样灼灼生辉。阿兰是赛珍珠成名作《大地》中的重要人物,分析阿兰这一女性形象是了解封建社会下中国妇女及中国传统文化对妇女影响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美国作家赛珍珠在以中国为“镜像”的小说代表作《大地三部曲》中曾努力进行一种“他者”形象的普世化尝试,在相关人物的描写中创作出了中西融合的两种形象:一种是以阿兰为代表的以中国文化为内核而外表汲取西方文化精神的形象,但却以失败告终;另一种是以梅琳和王源为代表的在平等对待中西两种文化基础之上,汲取两种文化的优点,互为补充,而具有普世文化价值的形象。前者作为女性“她者”的代表,主要承载着对女性出路的思考,后者作为男性“他者”的代表,则主要象征着对男性以及整个男权社会出路的思考,文本以之为载体,表现了赛珍珠潜在的写作指向与文化理想。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通过概述十三世纪以来西方文学中“中国形象”变迁的背景下,基于赛珍珠双重的文化身份和在中西文明碰撞中的成长背景,解构了赛珍珠的一系列中国乡土小说中的中国形象,改变了西方人对中国形象的固有看法,促进了中西文明的共融与理解。  相似文献   

8.
赛珍珠研究还有几个有待深入的问题:1.关于赛珍珠可不可以写入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问题,可以从作家对自我身份的认定以及从作品的性质来决定。赛珍珠多次说自己“也是一个中国人”,而她的作品大部分跟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乡土文学”有着紧密的血缘关系,因此她可以写入中国文学史。2.如何评价当年的西方传教活动及赛珍珠的传教士身份,总体上说,西方的传教活动对开启民智、加速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进程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赛珍珠是一位真诚善良、热心为中国人民服务的人。3.怎样评价赛珍珠的贡献,要看到她的“人桥”作用的特点本意在中美双方的“沟通”上,但重在对双方文化的匡正和建设上。4.要加强有关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美国现代女作家赛珍珠的小说《大地》和《群芳庭》以及论文集《论男女》为研究对象,聚集三部作品的共同主题,即女性如何平衡女性自由与家庭义务这一论题,探索赛珍珠的自由女性主义思想以及中国文化对其女性思想的影响。三部作品就书写对象而言形成自我与他者的对位,在文类上形成虚实对照,共同展现了赛珍珠与中国妇女的对话、协商、认同的动态过程。她吸收中国文化的精髓,形成了有别于其她西方女性主义者的自由女性主义思想,并以此反观中国妇女,将理想的女性形象投射到作品中的中国妇女身上。本文借拉康的镜像认同理论阐释赛珍珠在跨文化书写中体现的自我他者化的认同模式。  相似文献   

10.
在赛珍珠小说《大地三部曲》的评论与研究中,很少有文章集中评析与解剖作品的系列男子形象。对其中的三个男主角进行较系统而深入的解读,可以填补赛氏研究中的一些空白。用“土”、“石”、“壤”来比喻和象征作品中的三个男主角,突出的是中国大地的那种浓郁的土气。王龙的土气自不待言。他的儿子王虎由于其性格刚硬、行踪不定,把他比作较坚硬、流动的石块较为合适。王源如爷爷一样,见到土地格外心爽,中和了社会其他阶层的特点,故而用“壤”来概括他的形象与性格特征。以王龙、王虎、王源为主人公所构成的“大地三部曲”,使人联想到人们概括过的人生的三个阶段或三个境界:骆驼、狮子和婴儿。他们的整体形象象征着人类生存与生命发展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1.
田金芬 《时代教育》2012,(9):122-123
赛珍珠和林语堂因为他们相似的文化经历和志在沟通中西文化的目标,被冠为"文化大使"。他们在中国及其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功不可没。两人均力图向西方世界推介中国文化,他们在自己的小说里构筑了一副副鲜明生动的"中国世界"的图画。但由于两人的文化身份定位的不同,所以在两人作品中的中国形象也迥然不同,本文力图剖析赛珍珠与林语堂如何在构筑中国形象时达到对自己母体文化的体认。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位女权主义运动的先行者,美国作家赛珍珠终生都在不懈地引导人们关注妇女的生存状态,聆听她们的诉求。在华生活近40年的经历更使赛珍珠对男权文化下的中国妇女命运始终保持敏感。赛珍珠笔下的妇女群像不仅折射出一位异邦客眼中的中国式母亲,也承载了丰富内涵的母性文化特征。通过塑造一系列具有典型意义的母亲形象,赛珍珠以独特的跨文化视野写实地反映出中国女性在旧制度下的生存特性,颂扬了中国普通女性身上所具有的超凡品质,客观地呈现了她们所处的历史和文化语境。这一创作宗旨也同时体现了赛珍珠超前的女性主义立场和毕生倡导的差异共存和互相尊重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3.
赛珍珠是美国著名女作家,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在中国生活长达41年,一生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和中国文化对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虽然赛珍珠长期被西方女性主义者所忽略,但她确实是支持妇女解放的先驱者之一。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赛珍珠的《大地》中女主角阿兰的形象,重新审视与阿兰相关的情节,解读阿兰这一人物所具有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4.
子路并非符合文化理想的人物,但古籍中对他的记载却颇为丰富、生动、一致。子路的形象与孔子适相对应,成为儒家文化的两个符号,蕴涵深厚的文化意义,对文学史上同类型人物的形象塑造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兼具中西方文化背景的赛珍珠,常常以双重文化视角审视笔下的女性形象,她尤其关注中西方文化交汇中的女性命运。这些女性或在两种文化交锋中遭到毁灭;或背弃传统文化,完全拜倒在西方文化的脚下;或在两种文化的对照中完成精神的涅榘和新生;或成为中西两种文化沟通的桥梁。作品对不同女性命运的展现反映了赛珍珠文化立场的嬗变。  相似文献   

16.
今天的中国,早已走过了那个因“赛珍珠”的姓名触犯了民族心理的潜层意识而使她备受揶揄的时代,大学校园里也不会有多少人将赛珍珠与赛金花搅在一起了。一个真正严肃的研究者决不会再武断地因其美国传教士身份而棒杀她的中国题材作品,更不会轻率地冠之以一顶“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急先锋”帽子了。赛珍珠研究经过建国前、建国初的种种曲折之后,在上个世纪90年代进入越来越多的学者的视野,国内出版的美国文学史中出现了赛珍珠的章节,赛作被翻译和重译,出现了近10篇以赛珍珠为题的博士和硕士学位论文,1991年、1992年、2002年、2005年召开了四次赛珍珠学术研讨会,中国学者正以开阔的胸襟与眼界调整着自己的价值坐标,对赛珍珠其人其作做出多角度的阐释,“赛珍珠现象”在当今多元文化时代显示出了越来越浓厚的文化意味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三四十年代,赛珍珠创作了若干关于中国的小说,在美国出版后比较畅销,其中一些被翻译成中文。但当时,鲁迅、巴金等对赛珍珠的作品持否定态度,并作出负面评价。茅盾则以自己小说《水藻行》中的中国人形象,反驳赛珍珠《大地》中的中国人形象,表达中国文化人的政治立场和道德追求。重新回顾赛珍珠在当时中国的接受情况有助于我们重新反思自身的文化立场和政治诉求。  相似文献   

18.
从赛珍珠的书信出发,对她小说中“中国人”这一中国元素进行了研究;运用比较文学形象学的方法研究了《大地》、《母亲》、《龙子》、《同胞》等小说中的中国形象,揭示了中国农民的淳朴、坚强和一部分中国知识分子的脱离群众;最后总结性地提出赛珍珠为向世界介绍中国和把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作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针对当代人文精神现状,探讨了大学教育中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提出了以赛珍珠强大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以其独具特色的作品滋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并进一步提出把赛珍珠写进中国现代文学史。  相似文献   

20.
基于人道主义这一共通的人类本性,赛珍珠笔下的王源与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有着相似之处,但两者又表现出同中有异的态势,这与很多因素有关。文章不仅强调人物形象的比较,更着重从作家创作的角度探析差异的成因,进而知晓中西方文明对作家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