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谁来安排新闻节目? 关于无线电新闻,人们经常要问:“谁来写这些新闻?”或者换个说法,播音员是不是在念他自己的稿子?”回答是:有时是,有的则不是这样。几年以前,广播电台的播音员和记者分工极为严格。写广播稿的人,是评价和写作新闻的里手。而播音员,则是把写好的稿子传达给听众的专家。  相似文献   

2.
如何把比分变为消息 在与年轻记者业务交流时,我偶尔会卖个关子:仅给你一个比分,你能写出一篇小有立体感的消息吗?乍一听,这些年轻记者觉得这简直是件不可思议的事.仅一个比分,缺那么多新闻要素,怎能写出一篇消息?  相似文献   

3.
今年第二期《中国记者》的“外国新闻佳作赏析”专栏中刊登了熊昌义同志的文章《“没有什么新闻”的好新闻——介绍美国新闻史上的一篇名作》。“赏析”也好,“介绍”也好,属于评论的范畴应该无疑。然而,先读过被评论的佳作,再来读这篇评论,却使人产生一种憋闷之感,不鸣不快。首先冲到舌尖的话是一个问句——这篇新闻名作的新闻究竟是什么?《“没有什么新闻”的好新闻》,这是一个绝好的题目,然而读到最后,欲从评论中获知“好新闻”内容的读者恐怕会大失所望:这“好新闻”无非是用了巧妙的文学笔法写出的“旧闻”,真真地“没有什么新闻”了。评者(为下面叙述方便,姑以“评者”和“记者”分别称评论的作者和原  相似文献   

4.
小吴同志:你要我谈谈新闻的“新”字,什么叫新?如何求新?如何求到新?这是个很大的题目,也是个很重要的题目。新闻,首先是个时间上的概念,就是要写最近发生的事情。当记者的,没有时间观念,一篇稿子磨半年,磨出来已是“沉舟侧畔千帆过”了,哪里还有新闻价值。当然,在这方面目前尚有许多不能尽如人意处。报纸上的旧闻甚多,“三中全会以来”、“去年以  相似文献   

5.
县级广播电视台往往因“身瘦人小”而显得“位卑力薄”,所办新闻被戏称为“党委黑板报”,记者是“新闻农民工”.长期在此环境下工作,难免滋生“平台小,难有大作为”之念,尤其是年轻记者,更觉前程渺茫.小平台究竟能否“大作为”?应当如何帮助青年记者正确看待这一平台,明确“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安心基层、苦心经营,让自己的新闻职业生涯大有作为?本文从基层台管理的角度,从新闻职业理念、新闻职业态度和新闻职业责任三方面入手,思考小平台对“大作为”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1997年8月16日的大众日报一版,以《困难多,也不能委屈老同志》为题,刊登了记者李瑞成在全省落实离休干部“两费”工作会议上采写的新闻。这原本是一条很平常的会议新闻,但经过记者的深入采访和精心写作,变成了一篇有情有景,现场感很强的新闻特写,读后给人留下清新活泼的感觉。由此,我们想到了各家新闻单位的记者编辑共同面对的一个难题,这就是会议新闻报道如何突破千篇一律、枯燥无味的模式?怎样才能让受众爱看、爱听?《困难多,也不能委屈老同志》这  相似文献   

7.
所谓短新闻,应该是浓缩新闻事实精华的新闻精品。首先它的新闻价值要高,其次它的篇幅要短。可以用“言简意深”来说明短新闻的特点。如何写好短新闻?我的体会是:写好短新闻,一是提炼主题要“精”;二是选取材料要“精”;三是文字写作要“精”。提炼主题要“精”何为主题?主题应该是一篇新闻作品提出的重要问题和体现的中心思想,是选择和组织新闻材料的依据,也是贯穿新闻写作过程的主要线索。用通俗的话说,主题是一篇作品中“画龙点睛”之笔,没有这一笔,短新闻也就失去了“灵魂”。  相似文献   

8.
这是一位记者的答记者问:问:“你写新闻有什么诀窍?”答:“用脚底板写新闻.”问:“你最初的新闻理想是什么?实现了没有?”答:“一开始想当大记者、名记者,没想到跑了11年社区,成了百姓口中的‘胡同记者’,这不但是新闻理想的实现,更是新闻理想的超越.”问:“如果有年轻人想要做记者,你会对他说什么?”  相似文献   

9.
精品,究竟如何创出?既可见仁见智,也可 百仙过海。 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武钢工人报》记者 李军的体会是“三独”.即:发现新闻要独具慧眼, 采写新闻要独出心裁,报社要多登独家新闻。 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古林口报》记者王 锐的经验是“三敏”,即:政治上敏锐,新闻上 敏感,行动上敏捷。成功在一闪念,失败在慢半 拍。精品:“三独”、“三敏”  相似文献   

10.
主持人的话:新闻“跑口”,或曰“跑线”,从国内到国际普遍存在.“口”或“线”存在的合理性不容否认,明确分工可以避免多头采访造成的资源浪费,好的“跑口(线)”记者也会成为所跑领域的内行专家.但是,现实中“跑口(线)”记者也面临着一些困惑.比如:如何与“口(线)”博弈,避免成为“口(线)”的代言人?如何监督所跑的“口(线)”?不幸被“口(线)”封杀怎么办? 请看嘉宾们如何支招.  相似文献   

11.
王远 《记者摇篮》2006,(6):16-16
很多人在给记者定义时,除了课本上的解释外,一个大家都认可的标准就是“杂家”。但是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在媒体竞争激烈的今天,我觉得“杂家”已经无法满足报纸和读者的需求。而如何成为一个“专家”,如何变成一条战线信息的权威发布者,应是记者之本。我的新闻龄只有6年,但有一半的时间却是在与教育新闻打交道,“专家”记者在这一战线的报道中尤为重要。作为行家挖出线索教育新闻的内容涉猎很广,仅仅是一个高招的政策每年都会有新的变化,这就要求记者必须了解甚至熟悉其中的变化,采写出的新闻才不会出现纰漏。我觉得要想成为战线上的…  相似文献   

12.
新闻敏感对于记者采写新闻至关重要。蓝鸿文在《新闻采访学》一书中指出:“什么叫新闻敏感?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别人不能看出它是新闻,而你却一下子能识别出它是新闻,这就是新闻敏感。简言之,新闻敏感就是记者识别新闻的敏锐能力。”笔者1985年从街头拾来的一则新闻《商丘市居民争相购买窝窝头》,在商丘报刊出后,文汇报、北京晚报等报纸相继转载。这则消息被评为河南省广播电视系统好新闻三等奖,全国地报好新闻二等奖。《全国地报好新闻》一书登载此文时,赵远化同志著文这样说:“这篇连标点在内只有415字的消息,是一篇以新取胜、因小见大的经济报道。它向人们报告一件悄悄地闯入群众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13.
视觉新闻即目击新闻、现场新闻。如何将视觉新闻写活,引人入胜?笔者认为,让“我”走进视觉新闻中去,可以增强新闻的真实性、可读性,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下面就视觉新闻中的“我”如何把握,谈谈管窥之见。 “我”走进视觉新闻,并不只是有闻必录 写好一篇视觉新闻,离不开作者深入事件或人物中去感受感知。用事实讲话是新闻的基本原则,而过浓的主观色彩难免会减弱它的可信程度。如何做到新闻既真实,使读者相信,又要表达作者倾向呢?郭玲春概括得非常精辟:“纯客观的报道是不存在的。选择哪个角度,突出什么思想,甚至摘录一段讲话都渗入了记者的见解和主张,只是为了避嫌,往往藏匿起自己,将所思所感穿插在字里行间。”  相似文献   

14.
让灾难性新闻充满人性光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如何写好灾难性新闻?努力挖掘灾难中的人性光芒,使其产生积极的效果,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灾难性新闻应富有人情味。一则报道能否打动人,关键在一个“情”字。灾难性新闻。影响面广,现场感强,感染力强,情感宣泄较为直接,往往能够给受众以强烈的震撼。这就需要记者怀着一颗仁爱之心,抓住一个“情”字,从“人性”的角度去审视灾难,关注灾难中的生命。今年3月初,  相似文献   

15.
一位科普作家说过:“没有枯燥的科学,只有枯燥的叙述”。那么,如何让医学科技新闻更“好看”一点呢? 一、学做“全科医生”,重视写作技巧 平时多积累、采访多挖掘是写好科技新闻的前提和基础。作为一名科技新闻记者,平时要注重科技知识的积累。从事医学科技报道的记者要像“全科医生”那样学习各学科医学知识,不断积累,在采访时能与专家“对话”,从而发现和获得大量的、有  相似文献   

16.
儿子要考大学,填报志愿时,我动员他考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不是要小家伙“子承父业”,或者将来分配时好“先得月”。我是觉得记者这职业,挺不错的,爱屋及乌,便推销给了儿子。 记者职业好在哪里?数年前,《中国记者》开辟一个新栏目“青年新闻圈”,约我这年已不惑的老青年打头炮。编辑说,内容不限,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我便写了一篇《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是的,大阳每天都是新的——这便是记者(编辑)这职业的最大特点。 每天上班,一到报社,脑子想的,接触到的,全起新东西。即使一篇平淡无奇的来稿,或者一篇老生常谈的言论,删删改改之余,总得给它取个新颖的标题吧。常常为一词取舍而在室内踱来踱去,不知捻断  相似文献   

17.
读者,是我写稿评仪稿件的良师益友.稿子写得怎么样?成不成功?读者最有资格,最有发言权.因此,我在写稿过程中,常常把写好的初槁念给身边知情的人听,或给他们看,聘请他们当我稿件的评议员,征求他们意见:“你觉得这篇稿子写得怎么样?”他们一听一看一惊,说“写得好”!说明我槁子写得成功,上新闻单位有希望把握.如果他们吞吞吐吐,不大满意,说明我稿子不行,还需要加工补火,并征求他们意见加进那些素材内容适合?然后再修改.实践证明,这样效果很好,发出去的稿件,大部分达到见报上台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高方 《传媒》2015,(1):8-11
为延伸和扩大“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成果,进一步助推当前全国新闻战线大力开展的“行进中国、精彩故事”大型主题报道活动,2014年12月21日-27日,由中宣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记协联合组织的全国新闻战线“好记者讲好故事”巡讲团共30人兵分3路,分赴辽宁、上海、浙江、江西、河南、广东、广西、贵州、陕西等地,为当地媒体的新闻从业人员和高校新闻院系师生做巡回演讲.本刊记者高方、李栋作为随团记者,共同见证了活动的魅力.这次巡讲的意义何在?作为媒体人,如何诠释好中国梦,讲好中国故事?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闻报刊司司长李军,请他给我们讲述好记者与好故事背后的故事.  相似文献   

19.
最近,我采写了3篇新闻,这3篇新闻在《川东南报》发表后。均被新华社采用,我从中悟出了如何采写全国性新闻的“秘诀”。一、在比较中找新闻新闻界一位老前辈说过:“新闻没有同全国比较,就不能说明问题。”作为地方报的记者,要使自己采写的新闻跳出小天地,走向大市场,就得善于  相似文献   

20.
“吃界”辩     
一位记者写了篇报道,不料竟引起另一位记者的不满,说是那个记者“吃过了界”,不该采访他分管的行业。“吃界”是新闻单位内部的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特别是省(市)以上较大的新闻单位,似乎都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不准吃界”。所以,那位记者的责怪好像也不无道理。究竟“吃界”对不对呢?长期以来,我国新闻界机构的设置,大都和党政机关对口。落实到记者就是分兵把口,“诸侯割据”。分兵把口有好的一面,新闻单位便于全面反映各条战线上的情况,不致于漏报比较重要的新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