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安<何>所……”是文言文中表疑问的固定格式。从语法角度分析,当属句子谓语部分的浓缩倒装。在句子谓语部分的主谓短语中,“所”字结构作主语,“安”作谓语。等于说,“所……者(为)安。”如下例:信义安所见乎?(《苏武》)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木兰诗》)卖炭得钱何所营?(《卖炭翁》)“安所……”格式,与“沛公安在”一类宾语前置句式不同。宾语前置是文言文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的一种语言现象,一般有三种情况:(一)否定句代词作宾语;(二)疑问句疑问代词作宾语;(三)用  相似文献   

2.
1.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同“悦”,愉快。)《论语六则》2.直:系向牛头充炭直。(同“值”,价钱。)《卖炭翁》3.还(xuan):扁鹊望桓侯而还走。(同“旋”,回转,调转。)《扁鹊见蔡桓公》4.止:止有剩骨。(同“只”,只有。)《狼》5.已:曾观弈者之不若已。(同“矣”,了。)《弈喻》6.火:出门看火伴。(同“伙”,伙伴。)《木兰诗》7.贴: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同“帖”,涂抹)《木兰诗》8.坐:满坐寂然。(同“座”,座位。)《口技》  相似文献   

3.
“得无……乎(耶)”这种句式虽说固定,但翻译时又相当灵活.(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2)日饮食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3)得无教吾猎虫所耶?(《促织》)(4)若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有些参考书将以上四句中  相似文献   

4.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六则》)“说”通“悦”,愉快。2.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3.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同上)  相似文献   

5.
在文言文里,语气词“其”的判定并不难,但要找个恰当的口语词来对译,却颇费周折。试看教材上的几个例子。用来加强反问语气的:①其何能胜?(《冯婉贞》)〖课本注释:那怎么能取胜?〗②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③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用来表示推测的:④其必曰……(《岳阳楼记》)〖课本注释:那一定要说……〗⑤其皆出于此乎?(《师说》)⑥先生其此类乎?(《中山狼传》) 以上①、④两句中的“其”,课本均译为“那”。  相似文献   

6.
一、《论语》十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述而》)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相似文献   

7.
脑筋急转弯     
(1)—Whoisclosertoyou,yourmomoryourdad?(爸爸和妈妈谁和你更近?)—Momiscloserbecausedadisfather.(2)—Whatfruitisneverfoundsingly?(什么水果永远不会是单个的?)—Apear.注:以上脑筋急转弯采用了同音词(homonyms):①“father”(父亲)与“farther”(更远)同音。②“pear”(梨)音同“pair”(一对)。(3)—WhydidlittleTomputhisbrother’sguitarintherefrig-erator?(小汤姆为什么把哥哥的吉他放在冰箱里?)—Becauseheenjoyedcoolmusic.(4)Whatstayshotevenifputitinafridge?(什么东西即使放在冰箱里也热?)—Pepper.注:以上脑筋急转弯…  相似文献   

8.
儿童论语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e)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入不知而不愠(yun),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注释:说:同"悦",愉快、高兴。愠:怨恨。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ang),思而不学则殆(dai)。"(《论语·为政》)注释:罔:迷惘,迷惑。殆:危险。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yi)。"(《论语·为政》)  相似文献   

9.
《诗经·无衣》一诗,汉魏时有两种相反的理解。根据《诗序》说:“刺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战,亟用兵,而不与民同欲焉。”郑玄的《毛诗笺》依照《诗序》再加以详细的解释。他说:“此责康公之言也。君岂尝曰:“‘女无衣,我与女共袍乎?’言不与民同欲。君不与我同欲,而于王兴师,则云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往伐之。刺其好攻战也。”  相似文献   

10.
一、学文指导1、学生边看幻灯边听配乐朗读课文录音.2、学习儿歌,这首儿歌有几句话?学习第一、二句.思考:课文中小小的船是指什么?你从哪儿看出来?(板书:弯弯的、小小的)学生回答后指导:“弯”字的笔画、笔顺及书写,比较“弯的”和“弯弯的”(放幻灯映出弯弯的月儿),让学生读读、看看、想想、说说:为什么把弯弯的月儿比作小小的船?(这是初步的语言训练,使学生在语言环境中体会打比方的句子.)学习第三句.思考:她坐在小船里看到了什么?(板书:只看见、闪闪的、蓝蓝的)学生回答后重点指导“闪”字的读音(读准翘舌音、前鼻音),启发学生分析“蓝”字的字形结构,指导书写.指导学生看幻灯,映出闪闪的星星和蓝蓝的天.使(学生理解“闪闪的”就是一闪一闪的意思;“蓝蓝的”就是很蓝的意思.)比较“看见”和“只看见”  相似文献   

11.
幽默超市     
《小读者》2003,(11)
虚字眼有一天,老师给李刚和魏利讲《论语》。当讲到“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这句话时,老师解释说:“子,孔子;曰,说;学,学习;而,虚字眼;时,时常;习,温习;之,虚字眼;说(yuè),高兴;乎,虚字眼。”讲完,老师问道:“你俩听懂了吗?”“听懂了。”李刚和魏利齐声回答。老师  相似文献   

12.
一、谈话引入 ,揭示课题1 .出示中国地图 ,让学生找到台湾并简单介绍。师 :我国的宝岛———台湾在哪里 ?(指地图 )台湾有哪些宝 ?(指名说———师小结并列题 )它有甘蔗、樟丸……还有很多珍贵的蝴蝶。 (出示课题 )2 .引出课题 ,理解“甲”。师 :“甲”在这里该怎样理解 ?(指名说 )“台湾蝴蝶甲天下”也就是。(一起说 )[以上的引入 ,是课外知识的丰富 ,爱国情感的陶冶 ,是学生学习此文积极性的调动 ,使学生准备好进入课文的状态。]二、欣赏画面 ,激发兴趣师 :你们想不想看看这天下第一的蝴蝶 ?(随着音乐让学生欣赏各种画面 ,单幅的——…  相似文献   

13.
在古代汉语中,“非”与“是”是一对反义判断词。上古汉语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是”。但是如果我们由此而无视“是”字很早就发展为判断词的事实,那就未免大错。从已经发现的古代语言材料来看,至迟在战国末期,判断句中就开始用“是”作判断词了,尽管当时书面语言中这种用法还不普遍。例如:①孰是吾君也?而可无死乎?(国语·晋语)②此是何种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③此必是豫让也。(史记·刺客列传)在这些例子中,“是”字前面不仅另有判断主语,而且“是”字可以受副词修饰,我们没  相似文献   

14.
阅读文言文,有时遇到这样的词,在语法上作单个词来用,在意义上解释的时候,往往要分析做两个词来讲。具有这样特点的词.文言语法中称之为“兼词”。中学文言课文中为数不多,常见的有以下几个。“诸”有时要分析成“之于”或“之乎”两个词来讲。如: 例(1):投诸勃海之尾,隐土之北。(《愚公移山》)——将它投到勃海的边上,隐士的北面去。例(2):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庄暴见孟子》)——  相似文献   

15.
“可以”、“足以”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两个词语,其古今含意均有不同。然不少文言注本中皆注为“可以、能够”,如: ①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高中语文第五册) ——注:“可以”,助动词,作状语。②今恩足以及  相似文献   

16.
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秦晋殽之战》) 《作品选》:“君,指晋文公。死君,指忘去晋文公。这句是说,不报答秦国资助的恩惠,而讨伐秦国的军队,那不是忘去文公吗?”释“死君”为“忘去晋文公”,是从顾炎武、王引之说。杨伯峻在《春秋左传注》中反驳说:“云死君谓忘其先君,则不知置‘为’字于何地。”这种驳辨是很有力的。但杨伯峻从俞樾说读“为”为“有”,  相似文献   

17.
一、用how提问“健康状况”。如:How is your uncle?你叔叔好I吗?二、用how“问好”。如:熟人相见,说How are you?(你好吗?)陌生人初次见面说How do you do?(你好!)  相似文献   

18.
[教例简述]教学目的:理解并掌握典型细节的写法。课型:语言能力训练课。教学设计:一、语例品析1.他当年的那股调皮劲显然还没有改。我问起枣核的用途,他一面往衣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虛地说:“等会儿就明白了。”(1)本段的中心词是?(调皮)(2)两句之间的关系怎样?(第二句以典型的细节  相似文献   

19.
《“你们想错了”》讲的是方志敏同志在同国民党军队作战中不幸被捕,被国民党士兵搜身的事.教这篇课文,可采取中间突破,变序讲读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解围入手 中间突破①揭示文题,引导学生思考回答:这课文题和我们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有引号.)课题为什么要加上引号?(因为这是引用别人说的话.)你一定想知道这是谁说的、在什么地方说的话吧?那就请打开课本,仔细阅读课文,弄清这两个问题.(让学生仔细阅课文,找出答案.)②检查提问:通过读文,你知道“你们想错了”是谁在什么时候说的话吗?(方志敏面对敌人搜身时说的.)你知道方志敏是怎样的一个人吗?(借此机会,教师简单介绍一下方志敏.)除了这句话,方志敏还说了些什么?(让学生找到方志敏的这段话,并朗读.)  相似文献   

20.
片断(一)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 做个游戏:“说倒话”。我说“老师 爱同学们”。请你们倒过来说“同 学们爱老师。” 师:数学上也有这样的游 戏,你们想不想试一试?(学生跃 跃欲试。) 生甲:3/8倒过来是8/3。(教师 相应板书3/8 8/3) 生乙:4/5倒过来是5/4。(教师 相应板书4/5 5/4) 生丙:老师,我感觉这样说 很别扭,是不是把倒过来换个 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