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人姓名,作为专有名词,具有特指性,但是,也有改变其结构常态和固定符号而灵活使用的。下面是王勃《滕王阁序》中的三个例子(着重号系笔者所加):(1)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2)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3)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相似文献   

2.
用典,又称“使事”,“用事”,即在诗文创作中征引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以及经史子集、民谣俗语中的语句。它是我国古代诗文创作中经常使用的艺术表现手段之一,是借古事古语说今意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有三个特点:一是用古事。如“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王勃《滕王阁序》)。上句用的是《汉书·司马相如传〈上〉》中杨得意推荐司马相如的事,下句用的是《列子·汤问》中钟子期说俞伯牙的琴声如高山流水,被俞伯牙引为知己的事。二是用古语。如“夫桃李不言而成蹊,有实存也”(《文心雕龙·情采》),就是引用《史记·李将军…  相似文献   

3.
王勃《滕王阁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的一篇重要文言文。其中“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一句,教材注释为:“没有遇到杨得意那样引荐的人,虽有文才也(只能)独自叹惋。这里是以司马相如自比,又叹息遇不到引荐的人。”  相似文献   

4.
书虫吧     
《30秒小侦探》是一套轻松阅读类的系列侦探丛书,共分6册。编者的意图在于通过读者们的阅读、思考,启迪他们的多向思维,锻炼他们观察事物,剖析事物的能力。心客编/杨意、耀忠绘/广州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5.
真正的知音     
“钟期相遇,奏流水以何惭?”对于高三的莘莘学子来说,《招生考试通讯》也许就是这样一位值得你为她奏一曲高山流水的知音。 这位知音能够给你所需,供你所求,传播高考信息,传授备考策略。“备考自修室”名师荟萃,深入浅出,指导高三复习,针对性强,授之以渔,使考生能真正地掌握规律,科学统筹,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找到在题海范围之外的捷径。其中的模拟试题更具特色,权威预测命题方向,真正做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是高三考生查漏补缺的不可或缺的制胜宝典。  相似文献   

6.
<正>2011年4月28日,在全国总工会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上,来自广东惠州的客家汉子钟期,这位普普通通的新时代劳动者的眼眶湿润了……钟期出生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的军营里。他的整个童年甚至少年时代都是在军歌和军号的激励与感染下成长的。营房里的军号声铸就了他军人的血性,他不止一次地寻问父亲:被曹禺先生称之为"山沟里的山茶花"究竟盛开在哪里?父亲抚摸着他的头,对他说:那朵山茶花开在广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文献学角度,用“内证法”证明,《楚辞》和“北方文化”具有一致性然而又迥然不同,“北方文化”深刻地影响着《楚辞》。再从考古学角度,揭示“南楚文化”是《楚辞》赖以成长的文化背景。最后,从《楚辞》与现实生活中的“楚歌楚声”关系论证,“楚歌楚声”是《楚辞》文化的根。最后得出结论:《楚辞》家者流,主要是出自民间,并受到南北文化的影响。或者说:“北方文化”影响《楚辞》,《楚辞》直接接受“南楚文化”,“楚歌楚声”是《楚辞》直接的来源。确切地说:《楚辞》是多种文化的交融。  相似文献   

8.
刘向《说苑叙录》文字理解的关键在于“说苑杂事”、“新序”、“百家”、“新苑”四点。前人有争议,但也有共同的认识。“说苑杂事”是刘向编撰《说苑》时所用的底本《说苑杂事》;“新序”是刘向的著作《新序》,“百家”是《汉志》子部小说家著录的《百家》书、“新苑”则是《说苑》的别名。  相似文献   

9.
《周易》的《彖(tuan)传》解释六十四卦图形的结构和卦辞。它和《系辞传[下]》“彖者,材也”、“知(shi,同“智”)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的“彖”、“彖辞”不同。《系辞传》说的“彖”和“彖辞”是卦辞,是《易》的经文;《彖传》是  相似文献   

10.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小说家著录作品15部,大体可以分为5类,即“说”“子”“术”“事”“言”。“说”类小说为《汉书·艺文志》著录小说之正格,其篇目数量也最多。而“子”类小说也是《汉书·艺文志》著录小说之主体,其作品数量占《汉志》著录的1/3。其中著录的《青史子》《师旷》《务成子》《宋子》《天乙》5部“子”类小说,也是研究汉代“子”类小说的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11.
《论语》中“论”的读音和意义《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本儒家经典著作。大学、中专、中学的语文教材都选编了其中的内容。如《大学语文》中的《论语十则》、中师语文中的《论语七则》、中学语文中的《论语六则》等。但是,这些教材对《论语》的“论”字都未作注音和解释。因此,一般人都把“论”读作lhn,作“论述”解释。实际上,《论语》的“论”的正确读音是inn,是编纂的意思。“论”的繁体字是“偏”,“输”的古字为“命”,会意字,从““”从“。”。‘一是古“集”字,“命”即“册”,把零散的言论汇集成册谓之“命”…  相似文献   

12.
“女史”是一种特殊的史学现象 ,是宫帷生活中的一只“理性的眼睛” ,它发源于《周礼》、《毛传》 ,潜流于《汉书》、《后汉书》 ,交汇于《宋书》、《魏书》、《北史》 ,奔腾于新旧《唐书》 ,《金史》、《明史》为其余波。“女史”是先民们“二元本体思维”的产物 ,沉淀着特异的文化内涵 ,是传统史学大厦上开启的一扇“新窗口”。  相似文献   

13.
《三国志·谯周传》记载:谯周“研精六经,尤善书札”。“书札”应是“《书》《礼》”之误,依据是:《通志》的《谯周传》“书札”作“《书》《礼》”;从谯周作品及谯周的经学承传来看,作“尤善书札”不舍理,而作“尤善《书》《礼》”则合理;《三国志》中“礼”字多讹为“札”字;“植”字很早就已写作“礼”,而“礼”字与“札”字形近,易致二者混淆。  相似文献   

14.
所谓“文心雕龙”,是指作文的用心在于精雕细刘,以企及“刻画而自然”的至境。彦和把《文心雕龙》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是文之“纲领”,包括“文之枢纽”五篇(从《原道》至《辨骚》)和“论文叙笔”二十篇;下篇是文之“毛目”,包括“剖情析采”二十四篇(从《神思》至《程器》)和“长怀《序志》”一篇。这是《文心雕龙》的原初框架。就《文心雕龙》性质而言,它是一部文章写作思想论著。  相似文献   

15.
周正逵先生主编、人教社出版的《教学指导书》把“暮”与“囚”归为一类,为会意字。笔者觉得此说值得商榷。理由如次:一、“莫”与“暮”是古今字。翻开《说文解字》段注,仅能查到“莫”字,释为“日且冥也,从日在草中”,“会意”字。而《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汉语大字典》、《辞源》、《辞海》、《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都把“莫”当作“暮”的本字。而且它们都是把“莫”与“暮”从意义上当作同一汉字来解释的。“莫”与“暮”音同义近,当属古今字,即“暮”是由古字“莫”分化出来的今字。这种  相似文献   

16.
一、《九歌》溯源《楚辞》每以《九歌》与《九辩》相提并论,而关乎夏后启,《离骚》则云:“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不顾难以图后兮,五子用失乎家巷”,《天问》则云:“启棘宾帝,《九辩》、《九歌》”。但是《九歌》并非夏后启所创,从《天问》看,是夏后启请“帝”降临作客,“帝”就把《九歌》、《九辩》交给了夏后启。而结合《离骚》,能令太康一度失国的歌舞大概不外乎一个“淫”字,则“帝”之“淫”亦可见。问题是这位传此歌舞于启的“帝”是谁,《天问》未言其详。不过联系禹肇分九州、始铸九鼎的传说,再联系卜辞祖先考妣之有“宾”祭的事实,《天  相似文献   

17.
(一) 1.“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出自_的《_》。 2.“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_代作家_心__》中的名句。 3.“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著名爱国诗人_词《_》中的名词。 4.“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是_的《》中的名句。 5.典故“世外桃源”出自_的《》。 6.成语“游刃有余”“踌躇满志”出自的‘》。 7.“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出自的著作《_》的《_,___》篇。 8.“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著名诗人_在《_》中的名句。 9.“完璧归赵”、“负荆清罪”成语出自《》中的‘_》. 10.“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  相似文献   

18.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诗经》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歌谣。“雅”又有“正”的意思,有《大雅》、《小雅》之分。“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  相似文献   

19.
“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评说《老子》的音乐美学思想不能偏离这个核心。《老子》论道,涉及音乐的话虽然只有四旬,却体现了“道”是音乐的灵魂,音乐是“道”的音、声外现的思想。“大音希声”是《老子》音乐审美的至高境界;“音声相和”是《老子》音乐审美的标准;“五音令人耳聋”是《老子》的音乐批判的准则;“乐与饵,过客止”是《老子》的音乐审美追求。这四句话共同体现了“道为乐魂”的音乐美学思想。“道为乐魂”是《老子》音乐美学思想的实质。  相似文献   

20.
《通志》二百卷,是南宋史学家郑樵编著的史学名著,习惯上人们把《通志》与《通典》、《文献通考》并举,称为“三通”。究其实,《通志》是纪传体的通史;《通典》和《文献通考》是典制体的专史。“三通”并举的原因,固然是三书书名近似,都带“通”字;但主要是《通志》一书虽然包括“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