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8 毫秒
1.
预防和蕴涵     
预设和蕴涵是指句子所表述的命题与命题之间的关系。都是从句子自身的整体意义推导出来的另外的意义或另外的一些信息,研究它们是为了研究句子外面的某些信息对句子的影响。预设可表述为:如果从命题P和命题“非P”都可以推导出Q,那么Q就是P的预设。蕴涵可表述为:在所有情况下P为真Q也为真时,那么P蕴涵Q。预设和和蕴涵都与特定的句法成分且定的对应关系:预设大多由定语、主语,状语等成分充当,蕴涵大体与谓语部分相对应,预设,蕴涵与特定的语义相对应。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新编语言学教程》一道练习题为出发点,分析了蕴涵和语义预设的联系和区别以及它们的语义机制,进而指出:1)语言学本科教材有必要对严式和宽式蕴涵做出区别;2)和预设一样,蕴涵也对语内语境有一定的敏感性;3)作为传统逻辑语义学的延伸,三值逻辑体系能更有效地解释语义关系;4)非陈述句不但有语义预设,也有语义蕴涵;5)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可以彼此独立又互为补充。  相似文献   

3.
语言交际总是在意图的表达—领会—再表达—再领会这样一个不断反复的轮回中进行的。交际的价值也正是在言者(作者)/听者(读者)角色不但更替的这一周而复始的语言交际过程中得以磋商而最终实现的。在语言交际中蕴涵和预设是话语理解的两种主要推理。作为语义关系,研究它们旨在区别二者之间的异同。作为语用现象,重在区别预设和声言(即已知信息和未知信息)之间的异同。从语言交际的行为来看,句子具有蕴涵,言者具有预设。二者都是未被言者通过话语直接表达的但又在交际过程中得以传递的已知信息。作为语义关系的蕴涵一旦进入语境或与言者相关,便会进入语用范畴,传达一定的语用意义。而作为语义关系的预设,总是把自己和句子的命题联系在一起;作为前提的语用预设总是把自己和言者联系在一起。鉴别蕴涵和预设的方法主要是否定测试法和嵌入测试法。  相似文献   

4.
本文尝试引鉴逻辑的蕴涵理论对汉语的语句语义进行探讨分析。语义蕴涵主要是解释蕴涵,解释蕴涵完全抛开表层形式,只凭对语句语义的理解而进行。运用解释蕴涵可以作语义鉴别和语义比较。语义鉴别是对单个语句的语义性质进行认定,可将语句区分为单义句、歧义句、重复句、矛盾句等;语义比较是对多个语句间的语义关系进行认定,可将语义关系区分为同义关系、矛盾关系、对立关系等。  相似文献   

5.
韦艳梅 《海外英语》2013,(2X):245-246
预设和蕴涵是语义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两者研究的是句子和句子之间的语义关系。文章主要阐述了预设和蕴涵的含义以及两者的共性和个性。预设是说话人的常时背景知识,是说话人与受话人的共同背景知识。而蕴涵则是一种特殊的语义推导,它阐释的是言语交际中基本单位语句所暗含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杜诗"高、大、深"艺术境界由语义蕴涵造成,其构建语义蕴涵方式有:利用词语多义性,形成"复义";取配对词语之一,构成相关联想;中断语流,形成语义蕴涵;锤炼语句结构,或使某些词语不定位,或使词语组合超常化;描写反常事象,透露言外之意;运用辞格,蕴涵语义。  相似文献   

7.
经典逻辑由于出现了“实质蕴涵怪论”而遭到非议,其原因无非是把经典逻辑当成了“普遍适用”的逻辑规律。本文从实质蕴涵概念入手,概述了多种蕴涵理论,从而为实质蕴涵及其“怪论”辩护。  相似文献   

8.
古希腊麦加拉学派认为完善的条件句并非开始于真且结束于假,这个被称为“实质蕴涵”的观点经过弗雷格和罗素的继承而成为经典逻辑的核心观念。但冯棉先生总结出实质蕴涵有两类共七种“怪论”。第一类为“非相干性蕴涵怪论”,第二类为“相干性蕴涵怪论”。程仲棠先生认为实质蕴涵式中的命题常项只有“真”“、假”这两个语义,逻辑永真式只提供“认识中为真的最低层次的必要条件”。张建军先生用“蕴涵/析取”的转换来证明“怪论”并不怪。我们承认全部七种都具有“怪论”的身份,并分析证明怪论公式的命题代入例在实质蕴涵的本来涵义上都不是怪论。  相似文献   

9.
预设、蕴涵与假设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预设、蕴涵与假设是逻辑学中的三个重要概念。本文讨论了这三个概念的各自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得出结论:如果命题p预设了命题q,则p必然蕴涵了q;而如果p蕴涵了q,则p却不一定预设了q。传统逻辑中的假设不是判定命题真值的标准,而是保证推理形式有效性的一个前提条件,不能简单地用蕴涵和预设理论对它加以解释或进行取代。  相似文献   

10.
预设和蕴涵的鉴别是预设的语义分析重点研究的内容.现有的研究过分强调预设的真值定义和否定测试法会导致对语义预设的片面理解.因此,有必要对语义预设的界定和已有的鉴别方法进行分析,并根据预设是语义和语用的接口的语言事实,结合语用来弥补预设语义分析的缺陷,以便更准确地鉴别语义预设.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母语非汉语少数民族大学生汉字识别字义通达类型,采用内隐记忆原理设计两个实验。结果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高频汉字识别时,语义启动范畴判断作业实验中,字形激活最早,字音和字义同时进行;语音启动范畴判断作业实验中,字义通达符合直通理论。  相似文献   

12.
主要探讨会意文字、义旁表字义、变例转注字、转注字界说和"馨"不是转语注声字等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X比Y还W"格式的语义类型及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X比Y还W"格式的语义类型可分为五种,其语义结构在前提句,"比Y"短语的省略,重音位置和W后的数量短语性质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结构特点。根据"还"在格式中的语义,可将它分化为程度副词和范围副词。  相似文献   

14.
汉语听写困难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学习障碍类型.由于汉字的主要类型是形声字,掌握形声字的形旁规则并加工整字的语义表征,会影响到字形输出成绩.实验通过语义启动范式,设计形旁透明材料和形旁不透明材料,考察听写困难儿童在两种材料中的整字语义表征水平差异.结果表明,在自然加工条件下,听写困难儿童无法快速形成整字语义表征.  相似文献   

15.
英语作格动词具有主动形式被动意义特征,是词汇语义句法范畴内讨论的热点问题。就词汇语义性质来说,作格动词属于强动作性使役动词,具有动作自发性,不需要外力作用,不允许增加被动语法标记。然而人们往往错误地将其用于被动语态,这是混淆作格动词与被动词的语义特征的表现。根据词汇语义结构理论,通过对作格动词词汇语义特征的分析,解释作格动词与被动词及其句式的异同,提出作格动词不可用于被动语态主要与其具有被动意义特征相关。  相似文献   

16.
聋童与听力正常儿童汉字形音义加工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研究对聋童和听力正常儿童在汉字加工过程的差异进行比较研究 ,结果发现 ,字音的激活是汉字加工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特征 ,既使聋童也要经历“字音”的激活过程 ,语音中介可能是理解语义必不可少的一环。字义在汉字的加工过程早期就可以出现 ,在听力正常儿童中字义与字音是相伴出现的。聋童识别汉字则可能是以字形、字义为主、字音不占优势方式进行。  相似文献   

17.
英语性别歧视语的语义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语义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以词典、文艺文学作品和大众媒体为主要语料来源,从语义成分、语义搭配、语义变化三个角度,分析了英语性别歧视语的语义特征,揭示了英语性别歧视语的语义变化规律,从中可以看出英美文化对女性的歧视和偏见。  相似文献   

18.
采用语义启动任务测查了12名自闭症儿童和控制组儿童汉语词汇语义加工和图片语义加工的状况。结果表明:(1)两组儿童在图片启动和词汇启动两种条件下都产生了语义启动效应;(2)与词汇相比,自闭症组更容易通过图片而通达语义;(3)与控制组相比,自闭症组通过图片而通达语义的优势更加明显。重点结合自闭症儿童超凡的视空能力对其图片语义加工的优势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张静 《鸡西大学学报》2013,(11):141-142,156
对古语词“厝”本义的不同见解,可将“厝”归为表“磨刀石”的形声字和表“房屋挂干腊肉”的会意字。根据李如龙提出的方言特征词理论,并结合部件分析法和福建当地人文历史,我们可以将闽方言特征词“厝”的语义从古语词义项演变归纳为两种轨迹。  相似文献   

20.
建构汉语语词意义生成理论应首先认识到以下几点:语义生成理论不等于语源学;不应以传统的现代汉语构词法理论代替对语义生成理论的探讨;要充分认识语义生成的多源性与复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