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记者生涯中,有一件事在我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10年前的夏天,我采写了关于一位村支书的报道,讲的是他竞职上任后带领群众致富的事迹。为了了解更多的情况,我在村里住了一夜,与几位村干部聊天。我以为这就够“深入”了。报道见报几天后,有位当地的知情人给我打了一个电话,电话中说:“你写的报道内容没什么出入,可这只是他这个人的一个层面,也就是好的一面。你知不知道,这位村支书前不久为家里人的事与人打架,差一点就‘进去’了?”我说:“真的不知道,这个典型是乡领导推荐的,村里的干部介绍的都是正面的素材。”这位知…  相似文献   

2.
一位朋友谈到:“有偿新闻”臭了,“有偿不闻”还香着呢!何谓“有偿不闻”?朋友见我一脸疑惑,便讲出一大串事例: 电台一位记者,采录了一组用户反映产品质量低劣的报道。台长审听时发现,生产劣质产品的厂家,正是电台广告大户,便以“正面宣传为主”为由,将这组报道打入冷宫。 报社一位记者,写了一篇甲乙二厂关于经济纠纷的调查。值班副总编看后,感到调查中的问题较为普遍,针对性强,便配发了短评。突然,甲厂厂长一个电话找到社长兼总编,要求“笔下留人”。因为他核对事实时,看到事实虽然准确,但毕竟自己理亏,见报后会影响本厂形象。  相似文献   

3.
笔者有位好友近日游南方开发区月余,回家后不知何故连人影儿都不见。一晃又过去了半个月,才接到他的电话,说是“在为赞助他南游的某企业集团公司撰写一部10万字的纪实报告文学”。我一听楞了半天,不对  相似文献   

4.
亚运会前,老朋友夏尔马到北京来了。半夜我快下小夜班,电话里传来他那我已感陌生的嗓音时,真是令我惊喜万分。这位不结盟国家新闻交换网记者是受亚运会组委会之邀,到北京采访亚运会准备情况的。几天来早出晚归,参观采访,“剩下最后一天用于领略伟大中国首都的特色和拜会老朋友”。我们约好次日见面地点便顺致晚安。次日晨一阵电话铃声将我吵醒。电话里夏尔马所住旅馆的服务员给我读了他写的条子:“宣,恰巧碰到一位热心的姑娘愿作导游,为了多看一些地方,我决定随她去了。晚些时候再见。夏尔马。”听罢我对这不顾友情的“好色之徒”除了气愤之外别无它法。第2天直到晚班快下班时,电话中才又传来他的  相似文献   

5.
总结经验不断提高俗话说:“久病成医。”说的是经常生病吃药多了,积累了经验自己也会看病了。写稿投稿也是这样。两位通讯员同时起步,有一个很快成熟起来,稿件经常见报,成了优秀通讯员;有一个则一个劲地写,始终没有见报,探其“奥秘”在于:在一次成功或失败面前善不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在这方面,我有切身体会。刚搞报道时,我劲头特别大,白天采访,晚上写稿,一连写了80多篇还没见报,我也不气馁,希望自己的毅力和恒心能感动“上帝”。我的宣传科长是一位“老新闻”,有一天,他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搞报道单有热情还不够,还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如果自已的稿子见报了,你想一想,编辑为什么百里挑一  相似文献   

6.
夏虹 《新闻界》2004,(1):26-26
2004年1月初的一天,天气出奇的冷。编辑部将本刊《事件·背景》版块中“记者行动”这一栏目的选题定了下来:采访2003年11·3大火中因采访受重伤的衡阳日报摄影记者杨帅,其目的在于捕捉这一事件中闪光的瞬间及事件后面鲜为人知的背景……当天,我作为该栏目的编辑,用一种惯常的约稿方式拨通了衡阳日报社总编室的电话。总编室的同志热情地将熟悉杨帅情况的一位记者的联系方式告诉了我。于是,我获得了杨帅的手机号码。“喂,你是杨帅吗?”“对,我是,请问你是哪一位?”手机很快拨通,电话那边传来杨帅微弱的声音。我告诉了他我的身份和意图:请他为…  相似文献   

7.
“丁零零……” 10月31日,星期一。上班后我刚在桌边坐下来,办公室的电话就响起来。我的心咯噔一下悬到了半空,犹豫着慢慢拿起话筒。 “你们怎么搞的?昨天的一版标题有两个错字,太不负责了!” “请您读读文章。这是我们的一次尝试。您贵姓?” “我是兵团机关的,姓刘。文章我一定读,看你们能‘尝试’出啥名堂。哼!” 我坐下来,长出了一口气。电话又响了,是一位姓丁的读者从工厂打来的,嗓门挺大,几乎是“破口大骂”了。他也是看到报纸就来气,文章没有读。我耐心地请他读了文章再打电话来。电话再响,我没有接,悄悄溜了出来。 中午进门,几位同事兴高采烈地告诉我,有16个电话为星期日的头条叫好,其中刘、丁两位先生点名“要见见你”。  相似文献   

8.
谈“○”     
“○”,作为一个单独的数,是无意义的,但它有时却又是一个有确定意义的数字。它和其它的数字一起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在人们的工作、生活中发挥作用。然而,生活中仍不乏马虎对待“○”的事情。前年五月,由于遗漏一个“○”,致使一位养鸡专业户五百多只小鸡死亡,实在令人触目惊心。前年五月,我采访本县寺巷乡养鸡专业户韩良贵,想报道他饲养家禽脱贫致富的情况。采访中当谈到他怎么样科学养鸡  相似文献   

9.
拙作《不能搞“有偿新闻”》在今年8月号《新闻战线》上发表之后,很快就接到一位同行老友的电话,肯定了这篇文章。他说:“这样的文章早就该写了。问题重要,不谈不得了!”又说:“这篇文章倘能早点写,早点发更好。你说出了不少老新闻工作者想说的话。”听了这番“赞词”,我忙说:“过奖了!不敢当!”想到这些早巳退役的战友,尽管已“归田”多年,但他们心系党的新闻事业的初衷未改,始终关切着事业的发展前途,不能不令人感动。在电话中,他说了不少夸奖的话,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意见,有的意见还是相当尖锐的。他直率地问我:“什么‘有偿新闻’?事实上是记者在出卖新闻。能这么干吗?”有必要顺便交代一下,我的这位老友,是解放前在白区的进步报纸当过记者的,参加  相似文献   

10.
23年前,9月的一天,我正在长辛店机车车辆工厂搞调查,晚上突然接到电话,要我赶回北京日报参加第二届全国运动会报道组。听到这个消息,心里有些紧张。怕的是自己刚参加新闻工作,第一次进行时间性很强的现场采访,稍不留神,比赛情景就放过去了;自己是理论副刊编辑,平日也不是体育迷,对体育规则很生疏,而全运会开幕的时间又在眼前,担心完不成任务。可是任务必须接,打退堂鼓是不行了。怎么办?这时我听说有位搞财贸报道的记者曾很好地完成了体育报道,就访问了他。听了他的介绍,我想,这位记者原来对体育也不熟悉,但他报道任务  相似文献   

11.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听到一些好的新闻线索。为了不让这些线索被埋没,我就专门订了一册“报道线索登记本”,走到哪带到哪,把听到、看到的好线索及时收集登记下来,从中选择发现有典型意义的报道线索,再进行详细采访。去年底,我同新兵连一位干部聊天,他说:“一排三班长于维征‘退礼’一事在新战士中反映很好。”我记了下来,然后进行了详细采访,写了  相似文献   

12.
在新闻报道中,常常出现这种情形:某个先进单位或个人,在一段热热闹闹的连续报道后,不久便垮了下去。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它往往与报道的一哄而起有关,这就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如何正确处理典型报道中“热”与“冷”的问题。刘明金,是湖北省特等农业劳动模范,闻名全省的养猪专业户。可是,他近几年在生产上经历了一场大起大落,由“万元户”变成“负债户”。去年4月,老刘在接受采访时对我说:“当专业户,搞商品生产,不能头脑发热图虚名。说句心里话,当初接二连三的报道,也是促使我头脑发热的一个因素。”听了老刘这番  相似文献   

13.
我看到一篇报道,说美国有个叫约翰的人,左手和右手做事时常发生矛盾。左手拿东西,右手就阻止不让拿,左手要脱衣服,右手却非要穿。有一次,约翰生气,左手握拳要打他的妻子,可右手却去救他的妻子,不让左手去打。看到这里,我心中顿时产生“?”:此人为何如此自相矛盾?我接着往下看,原来,约翰是一名老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头部受伤,得了癫痫病,而且越来越严重,医生为他做了脑科手术,由于手术的失败,致使约翰左右手自相矛盾。这篇报道是一篇成功的报道,它先在你心中画一个“?”,然后再把这个“?”拉直,满足了读者的阅读需要。然而,我平日读报纸,心中常常出现众多的“?”。这些“?”,有的至今也没办法把它拉  相似文献   

14.
近日,与一位大学新闻系的教师交谈,他有一个看法对我启发很大。他认为目前我们对新闻批评重视不够,常常是等到好新闻评出后,才对获奖作品评述一番,或者是出现了争议,大家才对某篇报道给予注意。这方面新闻界不如文艺界,文艺批评的经常化使人们把批评视为一种正常的现象。  相似文献   

15.
“老公”这种动物是会在家里的电话响起时大叫:“电话!”却从来不会亲自拿起电话筒的。有一个老公从客厅跑到浴室告诉老婆说:“电话!”他老婆问:“是谁打来的?”那位老公懒洋洋地说:“我怎么知道.我还没拿起电话筒呢.”  相似文献   

16.
常常有这样的情况,一位人物就是一座新闻“富矿”。泰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信访局局长张云泉,其事迹经过中央媒体今年来的大量报道,如今他已成为一位全国知名的典型人物。我感到自豪的是,近几年,我作为新华日报常驻泰州的一名特派记者,一直注意对他的追踪采访,有意识地开掘这座新闻“富矿”,写了不少关于张云泉的较有影响的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17.
大凡从事业余报道的通讯员,都为业余的“零尾”时间少而懊恼。一次,陪同一位朋友去银行办事,但见他拿出5元钱准备储蓄,我便笑他太吝啬,不料他却认真地说:“这叫‘零存整取’。如此坚持下去,几年后就可积零为整,成为一笔可观的数目了。”细细品味其言,使我茅塞顿开:这种“零存整取”的储蓄方式,不是同样可以用在业余报道上吗?基层工作的确很忙,但只要把业余的零星时间合理安排,充分利用,并坚持下去,想必也是能够积零成整,大有收益的。比如,可以采取如下“零存”办法。一是象  相似文献   

18.
大约两年前的一个早晨,突然接到同事来电,说有位"显峰冷言"的读者找我。我照着同事留下的号码拨过去,接电话的是位声音苍老的先生。他问:"我看了五年‘显峰冷言’,不知你有没有出集子,想买一本。"五年?我挂了电话,才回过神:  相似文献   

19.
我1978年进县广播站当编辑,一位好友开导说:“那是个‘出生入死’的地方,不可呆长。”我听了有点摸不着头脑:“啥叫‘出生入死’?”他说:“广播这一行待遇差,‘进步’慢,入了行就甭想有什么发达,只能当一辈子末流编辑”。我就此请教一位老编辑,他反问我:“你爱不爱广播这一行?”我说:“爱呀,不爱咋进  相似文献   

20.
正多年前,在家里接到一个长途电话,打来电话的那位没寒暄几句,就问我是否看过《夹边沟记事》这本书。我说还没有。他告诉我,这本书很值得读;接着说起书里一个"上海女人"远赴夹边沟寻找饿死的丈夫的故事,我听得出他讲这故事时有点动情。最后他问我,要不要帮你搞一本书来,我说,不用,我会有办法的。打电话来的人名叫解思忠,时任"国有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是国家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