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生碎片     
李志远 《新读写》2011,(11):8-8
贾平凹说:“活都不怕,还怕死吗?”在这里,他强调的是活的艰辛,意思是活比死更痛苦,更可怕。至于死,人们明白,“死去元知万事空”,因此并不可怕。所谓“怕死”,只是害怕死前的痛苦而已。  相似文献   

2.
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语文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  相似文献   

3.
高春红 《班主任》2009,(3):15-17
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把那些表面死了,但是“肌体”还没有坏,只是管理有严重问题,停滞不前,处于“假死”状态的企业非常形象生动地称为“休克鱼”。他通过资产重组的手段来“激活”这些“休克鱼”。  相似文献   

4.
《有的人》     
角度之一:“活”与“死”的含义理解。诗人抓住“人生”这一重大课题,用“活”与“死”进行鲜明的对比,先摆出了对两种人生死的评价:有的人“活着”却已经“死”了:画出徒有躯壳者,只是行尸走肉的可卑、可鄙的丑行:有的人“死”了却还活着,是对虽死犹生者永远活在人民心中的热情歌颂、接着摆出了两种人对待人民截然不同的态度,这里诗人无情鞭笞了反动统治者的腐朽和骄横。正因为如此,人民对这两种人的态度也截然不同。这两种人的人生价值也大相径庭。教学方法与过程:本角度采用赏析法。教师首先引导学生破题:“有的人”指的是什么人?接着提问,这些人怎么样?指名一学生朗诵诗的第一节。然后教师再次发问:为什么诗人说“活”着的“死”了,“死”了的还“活”着?针对“死”、“活”二字。引导学生赏析。  相似文献   

5.
近来网络上有句流行语“感谢室友不杀之恩”,貌似有几分调侃,但这背后又有怎样的惊心动魄!出于职业习惯,我试着去探寻这调侃背后的心理痕迹。
  心理学研究发现,孩子很小的时候,遇到激怒他的人或物,就会说“让他死!杀了他!”家长也会配合孩子:“好,好,打死它!”再装模作样一番,孩子便会破涕为笑,就此罢休。其实,孩子内心并不是真的要对方死,他也许还不能真正理解死是什么,他只是希望对方在他的世界里消失,这叫“婴儿式的愿望”。成人如果对谁恨得咬牙切齿,就会想“我要整死他”,但一个心智健全的成人通常不会这么干,他的理智不允许,他只是在心理上过把瘾而已。  相似文献   

6.
臧克家先生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的《有的人》一诗共七节,其中第一节是这样写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人教社编著的《教师教学用书》对这一节诗提供了带有权威性的理解:“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是躯壳活着,它们徒具形骸,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诚然,《有的人》全诗是通过“反动家伙们”与“无产阶级的代表鲁迅”(臧克家语)对人民的不同态度、对功名荣誉…  相似文献   

7.
我们首先要明确:知识是什么?小学自然课改革的先驱和导师刘默耕老师曾指出:“我们要破除对‘知识’的偏见。知识并不只是那些死条条,正如科学并不只是那一套套的书一样。知识也包括孩于们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的丰富的感受。”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重要性胜过金子,如此珍贵,那为什么还要“淡化知识的传授”呢?  相似文献   

8.
第三类作品写得较为沉重,更多地表现了鲁迅的苦闷,但也有反抗和追求的闪光,仍然可以看到他的思想斗争的踪迹。 《死后》写作者梦见自己“死后”的遭遇和心情。他是“死在道路上”的,而且“只是运动神经的废灭”,“知觉”却还在的;这就使他能够清醒地感觉到周围发生的种种丑恶事情:许多“看热闹的”路人在他旁边“切切嚓嚓”议论不休,但都是不关痛痒、模棱两可的话语,终于听不到他们对自己的“死”有何“结论”;那些象征市侩小人的蚂蚁苍蝇之类也来乘  相似文献   

9.
戴望舒与顾域虽为不同时代的诗人,但对诗歌意象的选择却有很多相同之处。“灯”、“夜”、“梦”、“死”等意象在他们的诗歌中都不止一次出现。造成二人选择相同意象的外部原因有两个:一是相似的社会历史背景;一是共同的思想文化资源—中西方的个人思想,只是“老庄”思想对顾城的影响,相对来说要更深一些。  相似文献   

10.
夜色也迷人     
黑夜,是苏轼的背景。这是“乌台诗案”的不幸,谁说光明磊落的宰相肚里能撑船?这是“十年生死两茫茫”的痛楚,谁说圣洁的爱情就能天长地久?天地间并不是没有阳光,只是他被推到了阳光照不到的黑夜。  相似文献   

11.
凭借《生活大爆炸》中“谢耳朵”一角,吉姆·帕森斯获得了第68届金球奖,并蝉联第61—63届艾美奖的最佳喜剧男主角奖。其实,该剧第一季中,“谢耳朵”本来是个配角,正是吉姆·帕森斯的出色表演才让这个角色焕发光彩。然而,在这个角色之前,他只是个“死跑龙套”的。  相似文献   

12.
初中语文第三册第五课《短文两篇》的预习提示第一句话是:“《死海不死》是介绍海洋知识的说明文。”这里把死海当成海洋大家族中的一个成员是不妥当的。死海只是个天然湖。《死海不死》并没有介绍海洋知识,而是介绍了湖泊知识,介绍了一个著名的咸水湖的知识。《死海不死》一文开篇第一句话写道:“在亚洲西部,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有一个‘死海’。”为了清楚地说明它  相似文献   

13.
近代汉语中 ,“死”有一个常用义 :呈现死的状态。它包括现代医学说的假死和昏厥。元曲中“死了还不死”一句 ,第一个“死”意思是呈现死的状态 ,第二个“死”意思是死亡 ,生命终止  相似文献   

14.
“死”辨     
《殽之战》中“其为死君乎”,课本注为“难道是因为死了国君(就违背他的心愿)吗?”这个注释错解了“死君”之义。在先秦时代,对“死”的称呼是很讲究等级的,不能随便乱称呼,如天子死叫崩,诸侯死叫薨,大夫死称卒,一般平民死才称死。晋文公是诸候王,怎么能称其死为“死”呢?“死君”应解为“忘记先君”。《春秋左传旧注疏证》中  相似文献   

15.
心情     
总是很无聊,很无聊。该干些什么吧! 可是除了发呆kill time。我又能做什么呢? 封闭的家,封闭的我啊,一如清王朝。而清王朝意味着的,便是灭亡。罢了罢了,我所剩下的,只有絮絮叨叨的笔了,我的嘴,也是不肯多说一句话的。“如果我死了,你会为我哭吗?”桔子常常这么不明不白地劈头问我,很沉重的语调。“不会。”我每次都这么说。于是,她对我便是一顿“毒打”,“好啊,你这没良心的!”我不会辩解,只是笑。我说的是实话,我不会为她一句“你好好哦”而违心地装出悲痛的样子说:“当然,我会的。”人固有一死。死很神秘。  相似文献   

16.
学生A被传唤进办公室,原因是他总执迷不悟地认为“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名句中的“大约”和“的确”相互矛盾,有语病嫌疑。老师说:“我再告诉你一遍:并不矛盾。‘大约’有两个义项,一是表示估计的数目不十分精确;一是表示有很大的可能性。‘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中的‘大约’表估计,表推测,因为没有人说起过这件事,没有确凿的根据,只是估计。根据‘到现在终于没有见’这样的情况估计,孔乙己的确死了。”学生A掏出自己的作文  相似文献   

17.
王达五同志在《“死海不死”中的“死”对一个课文标题的看法》(见本刊1990年4月号)一文中认为:“死海”的“死”是“死亡”之义,“不死”的“死”是“淹死”之义,那么,“死海不死”的意思就是“死海是不会淹死人的”了,文章中还强调:“此语是一个单称否定判断,但否定的对象属性已不是死海的‘死’,而是‘淹死’的‘死’了,这叫偷换概念,有悖于逻辑中的同一律”。所以想了个“既保留住  相似文献   

18.
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孔雀东南飞》里有爱情吗?如果硬要说有,充其量也不过是感情罢了,离爱情还差得远呢!!!他们俩的死那可算不上殉情!!!其实《孔雀东南飞》中的所谓“殉情”并不是因为封建制度的压迫,那只是表面的东西,inotherwords,它只是直接原因(导火  相似文献   

19.
幽默哈哈镜     
能者多劳词不达意英军有一个团买了一头驴子作为吉祥物。不幸的是,没有几天驴子就死了。由于团长出差在外,于是副团长便打了个电报给团长:“驴子不幸逝世。再买一头,还是等你回来?”爱心“我妻子每次进动物园都会对着笼子里的动物流泪。”“她真是富有爱心。”“不。她只是不能  相似文献   

20.
目前,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多、杂、死”的现象,缺乏“少、精、活”,特别是“死”而不“活”的现象更为严重。具体说即“满堂灌”讲得死,“题海战术”练得死,死记硬背用得死。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注入式”教学法的长期影响,二是片面追求升学率所造成的恶果。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以“三个面向”为指针,变“三死”(讲得死,练得死、用得死)为“三活”(讲得活、练得活、用得活),以“三活”为中心改革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