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孟子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从时代特征出发,为孔子思想作出新的诠释,在基本遵循孔子论述的前提下,努力提升儒家学说的精神品格,从而发展孔子所创立的学说。在孔子解诗实际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了“以意逆志”的理论,对孔子以“仁义”为标准的人格美和人格美的形成,都作出了合理的解释,从而发展并完善了孔子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2.
张载是北宋“尊孟派”的领军人物,是孟子升格运动的功臣。作为理学奠基人,张载大力表彰孟子其人其书及其学,认为孟子是孔子之后独承先圣道统的正宗嫡传,《孟子》其书深得儒家真传,将《孟子》之书提升至经的地位。借助对《孟子》的注解,张载对孟子的道统观、心性论、治道论等思想进行了阐发,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一系列重要的理学范畴、命题和理论,促进了儒家思想理论体系和经典形式的重建。《孟子》学是张载思想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荀子是我国先秦时期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是继儒家创始人孔子、孟子之后的又一位大懦。他和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的两个最主要的代表,对孔子的思想都作了重大的发展。孟子基本沿袭了孔子的思想体系,被视为孔子的继承者,因而中国古代素有“孔孟之道”的称谓。苟子的学说则是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兼取先秦诸子尤其是道家、法家之精华,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和充实,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论体系。因此他虽属儒家,但“儒而不纯”,是一个集百家之大成者。郭沫若在《十批判书·荀子的批判》中说:“荀子是先秦诸子的最后一位大师,他不仅集了懦家的…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政治的指导思想是儒家的政治哲学,而民本思想则是儒家思想的精华。孟子是继孔子后儒家的旗帜人物,他的“性善论”与仁政学说进一步系统化了儒家的民本思想,树立起民本思想的丰碑,达到儒家民本思想的高峰,而且把民本思想与政治实践相结合,探索民本思想的实现方式与途径。  相似文献   

5.
春秋战国时代,随着社会制度的发展变化,又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需要适应新的社会发展形势,建立起新的诠释体系。处于战国时代的孟子,承担起了发展儒家思想的重任。孟子对于孔子的儒家思想,针对新的时代特征,做出了新的诠释。在遵循孔子著述思想的前提下,提升了儒家学说的基本品格,从人的生命主体和人的生存意义的角度,  相似文献   

6.
陈康衡 《新高考》2006,(7):61-64
[学法点津] 1.本专题的主要内容包括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及儒家思想的形成。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明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即宋明理学及其代表人物。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出现了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重点掌握孔子“仁”的思想以及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宋明理学和明清进步思想家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郭强 《文教资料》2013,(24):64-65
儒家思想在古代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作为儒家的继承者,孟子则积极深化并推动了孔子学说的发展,且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孔子思想的精髓.孟子对孔子仁的继承与延伸,一定意义上提高了孔子地位,同时也使儒家学派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8.
孟子的仁政思想与表达艺术关耳孟子是战国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司马迁《史记·孟荀列传》说他是“受业子思之门人。”子思系孔子嫡孙。孟子一生推崇孔子,继承宣扬孔子仁政思想,某些思想且有发展。他孜孜以求,致力发展儒学,被后人称为儒家的“正统”...  相似文献   

9.
<正>春秋战国时代,随着社会制度的发展变化,又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需要适应新的社会发展形势,建立起新的诠释体系。处于战国时代的孟子,承担起了发展儒家思想的重任。孟子对于孔子的儒家思想,针对新的时代特征,做出了新的诠释。在遵循孔子著述思想的前提下,提升了儒家学说的基本品格,从人的生命  相似文献   

10.
一、问题提出的缘由及学术分歧 笔者所在学校使用的是人教版教科书,必修三在讲到黄宗羲思想时,有这样一句话,“黄宗羲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这句话如果教师不去深究的话,只要让学生记住就行了。但是讲授儒家民本思想的发展历程时,必然涉及孔子的“为政以德”、孟子的“民贵君轻”、苟子的“君舟民水”以及董仲舒的“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等民本思想,还要涉及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如黄宗羲。  相似文献   

11.
先秦儒家治国思想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 ,这一思想为孔子所创立 ,中经孟子的发展 ,荀况集大成。孔子坚持“礼治” ,主张“宽猛并济” ;孟子倡导“仁政” ,主张“推恩于民” ;荀子“隆礼重法” ,礼法结合。他们治国思想之间的承继关系基本反映了先秦儒家治国思想形成与发展的脉络 ,对秦汉以后封建正统治国思想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孝”是我国儒家传统思想的核心,从孔子开始,无数儒家先贤对“孝”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诠释,孟子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代表。孟子重视孝、提倡孝,他在孔予孝观的基础上主张“以孝治国”,提倡“仁政”,他的很多观念对后世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传统儒家的法律思想最先从孔子和孟子开始,其仁政思想对后世封建时代融合法律与道德的法律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最晚至西汉已形成稳定的“德主刑辅”法律文化。这一法律文化绵延几千年之久,逐渐具备自己鲜明的特征。习近平法治思想扎根于儒家文化传统的中国大地,儒家思想传统下的法律文化与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形成、发展、成熟有着历史的缘源关系。儒家法律文化的核心要义和基本特征影响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内涵、形式。  相似文献   

14.
在社会大变革的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法家、墨家和儒家影响最大。秦朝“以法为教”。西汉初期黄老思想一度占据主导地位。汉武帝时儒家思想开始成为统治思想。从此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经过历代的发展和融合,逐步形成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以法家的严刑峻法为辅佐、以道家权术政治为手段的治国模式,即“外儒内法,而剂之以道”的兼容并蓄的特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从鸦片战争起,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洋务思潮、维新思想和民主共和先后成为主流思想。特别是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成为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得到广泛传播。中国其产党把它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相似文献   

15.
孔子及其所创立的儒家学派和以管子为代表的管子学派的孝道思想,对中华民族的道德意识有着深远的影响。孔子与孟子是先秦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孔子认为“孝”是“仁”的根本,是“泛众爱”的仁德,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孝道思想,极力将其推广为普遍的社会道德。《管子》是管子学派的代表作,深刻反映了管子的思想。先秦儒家与《管子》的孝道思想既有很大的相似性,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孝”这一重要道德范畴给出了各自的阐释。  相似文献   

16.
孔子的礼学思想是儒家的核心,它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礼”是孔子各方面思想的基本出发点,孔子一生都在为实现“礼”制的理想社会而奔波,孔子礼学的最终目的,是建立一个稳定有序、和谐发展的社会。  相似文献   

17.
谢银峰 《学子》2004,(4):56-57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上把孔子与孟子合称为“孔孟”,认为他们的思想体系是完全一致的,由此便有了“孔孟之道”之说,形成了儒家学派和体系。其实在维护封建统治和君主专制方面,孟子与孔子的思想认识是有很大差别的。孟子虽自诩是孔子的传人和后继者,但从他的思想言行上看,其思想要比孔子激进得多,性格也刚烈得多,特  相似文献   

18.
<正>《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记录孔子及其主要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是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的源头性材料,也是历代儒生士人的必读之书。该著作在历代阅读者的阐释中逐步走向了经典化,从宋代的理学大师朱熹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到清代《论语》与《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孝经》《尔雅》《孟子》合称“十三经”,完成了其经典化过程,也形成了儒家经典化体系。其中《论语》是儒家经典中最容易入门又直指儒学宗旨的一本书。  相似文献   

19.
孟子是儒家思想的继承者,他一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学"体系,另一方面他又为能实现儒家的政治理想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的"权变"思想就是其中重要内容,文章主要结合"反经行权""经权统一"两个方面对其"权变"思想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20.
苏轼民本、仁政思想及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苏轼政治思想在其整个思想体系中所占比重最大,政治思想中又以仁政、民本思想为主体,它渊源于先秦儒家思想,同时又兼容并蓄,吸取了法、墨诸说,形成了苏轼爱民、重民的政治观。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在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的社会大动荡中,意识到了人民群众中潜在威力,从而肯定了普通百姓的价值,孔子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孟子则进一步阐述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孟子·尽心章句下》)他们发展了西周之时业已萌芽的民本思想,形成了儒家的仁政观。这一思想经过汉、唐两代的实施,尤其是唐太宗的发挥、光大,的确起到了较为理想的统治效果,故宋建国之后,也明确表示要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国策,对民实行仁政,但这一仁政的中心内容与先秦儒家所鼓吹的仁政已有很大不同,可以说是徒有其名而无其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