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温静 《华章》2010,(31)
高校弱势群体学生是家庭生活贫困所导致的贫困生,他们背着沉重的经济包袱,表现不积极,学习上投入不足,成绩不好.贫困使一些大学生失去心理平衡,导致思想崎岖.因此,本文通过分析高校弱势群体学生的形成与现状,及对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就思想政治工作中应采取的有效对策进行探讨,以期通过本文的阐述尽可能地为弱势群体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相似文献   

2.
高校贫困生目前已成为有着一定数量和规模的社会群体。这个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具有明显的弱势群体特征。通过对高校贫困生弱势群体特征的考量,"能力贫困"是他们之所以归属弱势群体的内源性因素。他们不仅需要经济上的资助而且需要精神层面的扶助。其实现路径为:优化社会扶助体系结构,完善有偿支持保障;拓展社会扶助渠道,加大精神关怀力度;理性运用社会扶助,主动拓展能力素质。  相似文献   

3.
赵芳玲 《考试周刊》2014,(22):150-150
弱势群体子女心理问题是当前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为了研究之便,把弱势群体归为贫困、残疾、单亲、下岗失业职工和农民工,弱势群体子女即指上述各类人群的子女。弱势群体子女由于父母在经济、政治和社会中的弱势,经常置身于"困苦"的环境,加之其心理抵御能力差,很容易引发某些心理疾病或社会问题。中小学阶段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阶段,是人生的奠基阶段,关注并有效解决中小学弱势群体子女的心理问题既是家长、学校,又是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王玉玲 《考试周刊》2009,(19):160-160
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是基础教育中经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基础知识差,表现差,在来职校之前往往得不到老师或同学应有的尊重,心理比较脆弱,很容易形成自暴自弃、破罐破摔等消极心理。特殊的群体需要我们特殊的教育。“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学生不犯错误是不可能的,出错是允许的,如果学生出现了错误,教师应该如何面对学生的错误呢?  相似文献   

5.
对于贫困生,我们不仅要进行经济扶贫,而且要针对他们的心理特点,对其进行心理扶贫,帮助他们摆脱心理压力。本文主要分析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并提出了改善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以期对学生教育工作者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6.
一、“弱势群体”问题的提出由于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以及家庭、学校教育的偏差等原因 ,在每个班级都存在部分学生 ,他们学业跟不上 ,能力低下 ,纪律涣散 ,心理脆弱 ,在班上他们势单力薄 ,常在评“优”选“先”或参加各类活动中受到同学和老师的漠视。借用社会上的说法 ,我们称这部分学生为班级中的“弱势群体”。久而久之 ,这部分学生丧失了自尊和学习的信心 ,对集体报以漠不关心的态度。对老师和同学充满冷漠甚至敌意 ,经常做一些让班主任愁容满面、牵肠挂肚的事 ,直接影响了班风和学风 ,导致了班级管理效率低下。有些班主任在班务管理上…  相似文献   

7.
一、前言关注贫困生,不仅关注其物质贫困,更要关注其心理贫困,他们敏感、自卑,无法正视自身的贫困,帮助他们,应该是物质扶贫与心理扶贫双管齐下。  相似文献   

8.
贫困大学生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不仅经济上贫困,而且存在诸多心理问题,由此导致心理贫困.贫困生的健康成长需要物质支持,更需要心理脱贫.本文对贫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成因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9.
<正>贫困生是学生中的一个弱势群体,是社会贫困现象在校园中的延伸。他们既要承受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所造成经济压力,又要面对由于经济压力所带来的心理压力。学校对贫困生的关注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其认定与资助工作中,还要重视对贫困生的思想教育,引导他们全面、健康地成长。随着国家精准扶贫思想的提出,一系列相关政策随之推行,这对于缩小贫富差距、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同时,这一思想对于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  相似文献   

10.
樊海源 《教育探索》2006,(12):105-106
弱势群体青少年内心较为脆弱,更容易受到伤害,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心理素质教育至关重要。构建社区与学校双向参与的城市青少年弱势群体心理素质教育模式是城市化进程中建立城市青少年弱势群体心理素质教育系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1.
高校贫困生的"贫困"并不只是表现于物质和经济方面,同时也集中反映在精神和心理层面.在帮助贫困生切实解决经济贫困问题的同时,我们还要充分关注贫困生的心理贫困问题.深入剖析高校贫困生的心理贫困现象,并在此基础上努力探求帮助高校贫困生实现心理脱贫的有效策略,是促进贫困大学生健康成长和顺利成才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当中的弱势群体有着自身的特点及成因。从现状看来,大体可分为经济贫困、学习困难、心理脆弱或心理问题、执拗偏执以及就业困难等类型。其成因则在于家庭、社会、学校以及个人等方面。对此,应积极研究对策,促使他们健康地成长。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村弱势群体问题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要构建城乡协调发展的和谐社会,必须重视和解决农村弱势群体问题,在继续加大扶贫投入力度的同时,应有针对性地调整扶贫政策,创新扶贫模式,变被动扶贫为主动脱贫,全面提高弱势群体及其后代的综合素质和"自救"能力,使其能自谋职业、自我生存、自我发展,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弱势群体贫困代代相传状况,进而促进农村社会乃至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作为校园弱势群体的贫困大学生,面对社会压力,他们往往采取消极的心理防御,从而出现了自卑、焦虑、敏感和偏执等心理问题.通过建立主、客观两个维度的社会支持体系,可以对贫困生的心理形成有效的干预,帮助他们建立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  相似文献   

15.
贫困问题不仅是物质问题,贫困会对大学生心理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在对贫困学生进行物质扶贫的同时,还要加强精神扶贫。勤工助学对高校贫困学生消除自卑心理、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缓解焦虑心理,锻炼贫困学生交往能力、消除心理闭锁,提高贫困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消除贫困生的偏激心理等可以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苏婵 《文教资料》2009,(7):212-214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和收费制度的全面实施,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高校迫在眉睫的任务之一.经济的贫困、文化的失范和社会、学校、家庭环境都会影响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使贫困生产生心理问题.因而,要坚持心理扶贫与物质帮助相结合的方针,建立起政府、高校、社会三位一体的资助体系,以帮助贫困大学生从物质上、精神上彻底摆脱贫困,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7.
高校贫困生现状调查及解困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贫困大学生已成为高校校园内特殊的弱势群体,应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政府层面要加大教育投入,树立依法解困理念;高校层面应推广学籍改革制度,建立健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扶贫工作制度;社会层面要积极宣传,多方筹资,鼓励民间社团、企业家慷慨解囊,捐资助学;贫困生个人层面应树立自强自立的意识,靠自己的努力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18.
廖立敏  刘富良 《文教资料》2009,(10):215-216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因此更需关注女大学生、贫困生、生理和心理缺陷学生、专科生等就业弱势群体的就业求职.应从社会、高校、大学生自身三方面着手,共同努力,帮扶弱势大学生群体就业.  相似文献   

19.
在中华大地上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为了生计外出打工,用勤劳和智慧获取家庭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贡献;但他们的子女却留在农村里,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成为儿童中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他们远离直接监护人,失去家庭的关爱和教育.目前,我国农村农民工子女已达2 000多万人,并呈继续增长的趋势.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农民工子女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已高达18%~22%,越来越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但是究竟应该怎样做好他们的教育工作呢?这是一个应该引起全社会重视的问题,也是本文着重探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人文关怀:治理大学校园贫困的新理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贫困生是大学校园里的弱势群体,他们面临着经济、心理、能力上多重贫困的困扰,人文关怀是治理大学校园贫困、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的新理念。对贫困大学生的人文关怀,需要走出认识误区,构建起经济关怀、精神关怀、学业关怀和能力关怀四位一体的立体型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