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殷周天命观的产生与原始宗教有密切关系。原始先民对至上神人格与意志的幻想产生了“天命”观念。这一观念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明显变化:殷商的“天命永恒”——西周的“天命可变”——周末——“天命可咒”。古文化由殷商“神本文化”向西周“人本文化”转移。而古文化的人文精神正肇端于此。  相似文献   

2.
一、不、否 否定副词“不”的产生,可以上溯到殷商时代。“不”的初文,在甲骨文中本是植物花萼萼足的形象:(佚五四),象子房、象下垂的萼叶。演变为全文作(盂鼎)小篆作:(说文)隶变后楷书“不”。 “不”原是一个实词,本义是萼足。周伯琦《说文字原》云:“不,鄂(萼)足也,象形”。王国维《观堂集林·释天》:“帝者蒂也,不者柎也”。承托花瓣的称为花萼,萼足为“不”。《诗经·小雅·棠隶》:“棠隶之华,鄂不韡韡”。“鄂不”即是“萼不”,这里正用“不”字本义。  相似文献   

3.
殷墟甲骨档案的形成取决于殷商行政决策的“占卜”形式、殷商文书制作的“刻辞”模式以及殷商甲卜辞的“分类归档集中贮存”的保管方式,因此也形成了殷商人的档案意识和鲜明的档案特色。  相似文献   

4.
中国学校乐教的全面兴盛是在西周时期,但人们对在西周之前的殷商学校乐教状况的认识却有些模糊不清.任何事物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正是殷商时期的铺垫,才造就了西周的辉煌.在记载殷商的历史文献中出现了“商人以乐造士”“殷人作乐于瞽宗,瞽宗殷学也”的文字记载,可见乐教在殷商时期就受到人们的重视.笔者从考证商代学校出发,继而考证其乐教场所、音乐教育内容,授乐者及“受众”,力图再现殷商时期的学校音乐教育.  相似文献   

5.
“并”由动词向方式副词、范围副词和语气副词的演化,其根源均在于其本义中所蕴含的“一致关系”这个底层语义特征:方式副词是“同时”语义特征的突显结果;范围副词是“同时”语义特征抽象化为“都”的结果;其独特的语气副词根源在其本义更进一步抽象出的“双方之间的一致关系”,这个语义基因在“并”向语气副词演化时得到突显,并最终导致“并”演化出一般总括副词所不具有的语气副词用法.  相似文献   

6.
前辈学者推求词的本义,运用形训方法:因字释词,据形求义;行之有效,多所发明。然而这方法存在局限性,有时难免臆断。本文以“之”词为例提出问题,向专家求教。“之”词本义的三种说法“之”词本义有三种说法:训出说,训往说,两字说。都是运用形训方法的,而结论迥然不同。  相似文献   

7.
以往对殷商金文书法的研究,主要从毛笔性能的角度进行,其金文中所具有修饰性的“打磨”效果和“块状”形态一般不做专论。致使难窥殷商金文书法的全貌,这是不小的缺憾:—其实,殷商铭文的“打磨”在当时是一种常态,有着一定的工艺要求,也是当时人们敦厚质朴的审美表现。殷商铭文的“块状”是在充分吸收夏代陶器形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具有很强的传承性,探讨殷商金文书法修饰美对还原殷商金文书法的本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释“处女”     
“处女”一词的释义,诸辞书及相关文献均仅采其引申义和比喻义,而对其本义则未予说释.考之字书与文献,“处女”的本义当为“善淑的女子”.  相似文献   

9.
“朝阳”从其诞生之时,便有着“正本清源,以兹向化”之教育本义。跨越了三个世纪的历史长河,“朝阳”一直坚持以“文明、科学”向化民从,以正习风。  相似文献   

10.
“败北”就是打败仗的意思。“北”的本义是“背”或“相背”。古时两军作战,打了败仗向后逃跑的一方,总是以背对敌的,  相似文献   

11.
并列连词“与”、“及”的根本差异在于:“与”表示一种共同的语法意义,连接的各并列项多平等并立,且关系相对紧密。“及”的语法意义链条性的,连接的各并列项多存在某种次序,关系相对松散。这种差异来源于二者的本义:“与”的本义是“两人相授受”,反映的是双方共同参与的行为,而不是单方面的行为。“及”的本义是“一方逮及另一方”,反映的是一方对另外一方的动作,两者是不平等的,后者对前者存在一种趋向性,一种不平衡性。  相似文献   

12.
殷商名号考     
殷商民族的称谓和国号的称呼,在商周时期没有特别的感情色彩和特定的深沉含义。对于后人而言,称“商”,称“殷”,或“殷商”并称,皆可。  相似文献   

13.
奇妙的修辞新格:坐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圣林 《学语文》2003,(4):45-46
词义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往往由本义生发出引申义、比喻义,这些非本义常常取代本义成为最常用的意义。也就是说,那些比较“虚”的意义往往取代了比较“实”的意义。不过,出于特定表达的需要,有时有意叫比较虚的非本义让位于比较实在的本义,即让一个词由“虚”义回到“实”义,这种修辞手法,称为“坐实”。使用“坐实”手法,往往可以取得以下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14.
试论中国古代“民”的身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史学界对中国古代“民”的身份的讨论,颇为热烈。但是,大多数论者只谈西周春秋时代的“民”,而未论及殷商时代的“民”。本文试从殷商时代的“民”谈起,进一步探讨中国古代的“民”的身份究竟是什么。  相似文献   

15.
本文纠正了《说文解字》对“相”字本义的错误解释,以“相”字为例简略阐述了“引伸义”和“本义”之间的发展关系。“相”字的本义不是“以目观木”,而是“以木代目”。“相”字是从“盲人的手杖”这个本义,引申出“帮助”“辅佐”和“省视”“察看”两大语义系统,它们的读音都应该统读成xiànɡ。“相”字在作为副词时,念xiānɡ。作为副词的“相”字,大致有四种用法。  相似文献   

16.
关于“眇”的本义,有的字、辞典说是“瞎了一只眼睛”。本文通过引证古今一些字书的注解和前辈学者的论述,从本义与引申义的关系和声近义通的角度指出:“眇”的本义不是“瞎了一只眼睛”,而是“小目”。  相似文献   

17.
1.又北向。人教社新版高中第二册《语文》课本把“北向”注释为“窗户朝北。向,窗户”,这是错误的。“向”的本义是“朝北的窗户”。《诗经·豳风·七月》:“穹窒熏鼠,塞向瑾户。”这里的“向”就是指的朝北的窗户。《齐民要术·种紫草》:“入五月,内著屋中,闭户塞向。”这里的“向”则是泛指窗户。如果把“向”字注释为“窗户”,何必要在“向”字前面加“北”  相似文献   

18.
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有成熟体系的汉字,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从甲骨文构形,人们可以看到一个较为完整清晰的殷商社会面貌.“姓”、“妻”等汉字的甲骨文字形明确地反映出殷商社会群婚、抢婚的习俗,“葬”、“官”等汉字的甲骨文字形,客观地体现了殷商社会天葬、船棺葬的习俗.这些婚丧礼仪是先民生活中重要的一个方面,且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9.
揭阳岭是潮汕史上一个争议颇多的重要地名。本文试从“岭”字的本义及“五岭”的多种说法入手,论证“五岭之戍”实际上是秦始皇用兵南方之泛指。“岭”的本义是“山道”。在此基础上,初步提出晋裴渊《广州记》所列五岭之一的揭阳岭的原型是在漳浦县境的蒲葵关。  相似文献   

20.
对于甲骨文“鼎”字的本义,学界大都从训诂及甲骨文献角度对其进行阐释。“鼎”字是象形字,有相应的器物可参照,因此应用考古学角度研究器物功用及发展,并将其与“鼎”字相对应,可以得出较为准确的结论。甲骨文“鼎”字字形■分别依据方鼎及扁足圆鼎所造,此二字的本义亦与其所依据器物用途相关。■字与祭祀相关,而■字本义则是指实用器中的鼎。■二字的发展演变亦与器物鼎的发展演变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