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认为《西游记》和《红楼梦》都受到了"石生人"的神话传说的影响,是按照"石生人"的模式来结构故事的。《西游记》比较严格地套用了"石生人"神话的故事模式,而《红楼梦》则由于创作时间晚,更由于受到《西游记》的影响和其本身主题思想的需要,对这一故事模式有较多的变形。  相似文献   

2.
幼时读《西游记》是看热闹 ,觉得孙悟空、猪八戒很有趣 ,很好玩。大学时读《西游记》是在老师的指导下 ,注重人物塑造、情节安排 ,而所谓主题思想则是官方认可的定论 ,未尝也不敢置疑。此后 ,由于我的教学和研究方向不在小说戏剧 ,未能重新阅读《西游记》 ,仅对它的研究情况大致了解 ,但从已有的论著看来 ,似乎不见有重大突破。约在五六年前 ,安纲同志谈起他对《西游记》的研究心得 ,认为《性命圭旨》是《西游记》的思想蓝本 ,它的创作内涵十分丰富 ,糅合了儒、道、释三家 ,而以道教的思想内容最为突出 ,并且列举了许多道教典籍作为例证。我…  相似文献   

3.
本文将《西游记》的主题思想纳入明代的学术史中去研究,论述了《西游记》的产生、发展、完善过程,与“心学”紧紧相连,阐释了“三教合一”思想潮流对作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西游记》的主题思想是心性说,这从回目,诗词韵文和名词术语中就可以看出,本文论述了儒释道三教都重视心性之学,《西游记》受其影响并且从文学艺术的角度加以表现和发展,尤其是在内丹学和心性学方面。  相似文献   

5.
关于《西游记》的主题思想,历来众说纷纭,诸如“主题转化说”、“反动说”、“破心中贼说”等等,至今仍没有定论.笔者认为,作品的主题思想应当是从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实际内容中反映出来的;而作品的实际内容对于主题思想的分析和确定则更为重要.《西游记》是一部神魔小说.分析《西游记》的主题思想,首先应当从神魔小说的特点出发.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任何伟大的艺术作品都不是社会现实的简单翻版;任何光辉的艺术形象都不是简单的阶级概念的化身.神魔小说尤其如此.神魔小说在反映社会现实矛盾时,采取了投影的方式,而不是直接地反映;不是以现实的具体的社会矛盾为依据,而是在幻想的形式中再现现实中的矛盾.正如鲁迅所指出,神魔小说的特点在于:“义利邪正  相似文献   

6.
《西游记》的主题是“金丹大道”--这是明清时大多数《西游记》研究的观点。20世纪90年代,李安钢先生重提这一观点,遭到了不少学的反驳。这就是说式图通过辨析《西游记》中的“佛教”,“心学”,“游戏笔墨”等关键性问题,澄清以往学对《西游记》的误解以证明这种观点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指出,李安纲在《西游记》研究中认为吴承恩不是《西游记》的作者,《西游记》不是文学作品而是宗教教义,这些观点是缺乏科学根据的。其新评新校也算不上是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8.
针对近年来学术界否定吴承恩力主丘处机麾下全真道徒为百回本《西游记》最早作者的观点,作者从道教与《西游记》、茅山与《西游记》、虞集序真伪与《西游记》等关系正本清源,驳斥胡义成等立论暨论据的错误,指出百回本《西游记》最早作者绝不是丘处机麾下的全真道徒。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自它诞生以来,就受到众多研究者的青睐,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阐释,造成其主题思想的“朦胧性”.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为影像的二度创作提供了极佳的基础”.2013年2月,由周星驰导演的电影《西游·降魔篇》自上映以来票房一路创下新高,虽然整体上是对原著的一种颠覆,但也是对原著的一种复位.本文试从英雄成长这一永恒主题和追求真善美、扼杀心魔的哲学主题两个方面,探讨《西游·降魔篇》对《西游记》小说主题思想的一次另类还原.  相似文献   

10.
钟能文 《师道》2008,(2):55-56
一月来,我利用晚上睡觉前的一段时间,陆陆续续地读了一些书。 《西游记》1—4回。想一想读《西游记》文本时恐怕还是在小学时代,就完整地读完《西游记》的年代似乎已经很难回忆起来了。只记得大约在上世纪80年代《西游记》电视剧出来时,狠狠地看过一遍,后来每到暑假都要陪儿子看至少一遍电视剧,而文本一直没有细看过。几十年过去了,  相似文献   

11.
关于《西游记》文化的话题是以百回本《西游记》为核心生发出来的,因此,应该以《西游记》为坐标原点开展讨论。反映《西游记》问世之前的相关文化背景及其投影者,可称之为"前《西游记》文化";《西游记》问世之后出现的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文化现象,则可称之为"后《西游记》文化"。这样可能便于理清脉络,将讨论引向深入;部分地避免因时空错乱而带来讨论中的逻辑混乱或论证偏颇。  相似文献   

12.
从传统的观点来看,一部文学作品的主题只能有一个,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因而,在对《西游记》主题的探讨上,为其找到一个确定的主题,就成了许多学者的基本出发点。其实,对《西游记》主题的理解,应当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作者意图;二是作品本身,三是读者接受。这三者是对立统一的,尤其第三个层次更就引起研究者足够的注意。  相似文献   

13.
正在各种时新的出版物乃至电子读物、视频充斥书店和网络的时代,经典教育似乎意味着"不识时务"。熟读《西游记》不如脱口而出《大话西游》的台词显得时尚,《伊利亚特》、《奥德赛》相对《哈利波特》来说显然out,于丹《论语心得》的普及取代了对《论语》本身的阅读……的确,经典总是和"过时"相联,它总是在物理时间的"过去"领受着自己的灯火阑珊。《理  相似文献   

14.
《西游记》文体特征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西游记》早期版本世德堂本为依据,研究了校者华阳洞天主人和作序者的意图,认为胡适在《中国小说考证》中提出的"神话小说"的观点并非确切,反而远离了早期版本所提示的"寓言"之作的特质.  相似文献   

15.
《摩诃婆罗多》和《西游记》是两部很有意叉的作品,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本文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对二者的主题思想进行探讨和比较。通过比较,可看出两书作者对于复杂人性的思索以及对人类实现自我超越的理想。  相似文献   

16.
《西游记》的主题思想是什么?总的思想倾向应该肯定,还是否定?从前,众说纷纭。建国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来,也有不同看法。有的说,《西游记》集中概括了农民起义的斗争,歌颂了人民反抗封建统治的革命斗争精神,应该肯定;有的说,《西游记》宣扬投降主义和奴才哲学,必须否定。我认为两说都不符合作品的实际。 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指出:“《西游记》中所说的孙悟空七十二变和《聊斋志异》中的许多鬼狐变人的故事等等,这种神话中所说的矛盾的互相变化,乃是无数复杂的现实矛盾的互相变化对人们所引起的一种幼稚的、想象的、主观幻想的变化,并不是具体的矛盾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变化。”这段话揭示了文学作品中幻想的神魔故事与社会现实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人们对《西游记》的认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特别是近几年的研究中,肯定与否定这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研究者各自从不同的方面引用鲁迅关于《西游记》的一些论述,作为自己的论据。那么,鲁迅到底认为《西游记》是一部什么性质的著作?他是如何全面论述《西游记》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特点的?搞清楚这些问题,对于我们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把《西游记》的研究进一步引向深入,有着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黄庭经》侧重述说了与人体之外的道教诸神体系相对应,在人体内部,包括在"黄庭"中,也存在着诸神体系,这就是"身神"。在宋元明时期内丹学越来越"火"的条件下,它逐步演变成了"丹书",并且逐渐演变成了茅山宗首要经典。《西游记》第一回中的有关描写,不仅是把《黄庭经》作为茅山宗首要经典看待的,而且也是把它作为茅山的独有标志来隐示的。这正是《西游记》第一回以之隐示最终定稿人居于茅山的关键原因。如果说,《西游记》所标"华阳洞天主人校",已经比较明显地暗示了《西游记》最终定稿人居于"华阳洞天"即江苏茅山,那么,《西游记》第一回对《黄庭经》的描写,则进一步暗示了它的最终定稿人居于江苏茅山。《西游记》第一回中的"菩提祖师"形象,也包含着"茅山宗"祖师陶弘景的若干"影像元素"。  相似文献   

19.
《扬子晚报》消息,虽然新版《西游记》骂声如潮,但是毕竟原著是四大名著,据了解,该剧刚一播出,在浙江卫视收视率就突破1.5%,稳居全国卫视节目第一。现在,追看此剧的观众似乎已经适应了造型的"山寨感"以及特技的粗糙。不过,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该版本"自以为是"地改动了不  相似文献   

20.
2000年圣诞节,今何在获榕树下原创文学大赛最佳人气奖,其作品《悟空传》是全国第二届网络大赛获奖作品之一,赢得了广大网民的青睐。《悟空传》是从《西游记》的框架下采用故事新编的方式呈现在大众眼前的,虽取材于《西游记》,但主题却大相径庭。作者站在当代人的立场,写了一出属于当代人的"西游记"。本文从《西游记》与《悟空传》出发,探讨"西游"内涵的变迁以及该变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