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仁余 《物理教师》2006,27(7):4-56
高中物理力学部分中关于物体的合运动问题,大多数学生感到比较困难的就是速度的合成与分解,究竟哪个是“合速度”哪个是“分速度”不容易搞清楚.笔者在教学中通过对“绳子”模型的研究发现:如果能从运动的物体对绳子产生的效果来分析,这类问题就比较容易解决.下面就“绳子”模型的原形及相关应用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这是数学家哈尔莫斯说的一句名言。数学之所以能成为锻炼思维的体操,是因为数学发展始终都在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事实上,问题也是教学的出发点,是思维的起点,有问题才会去思考解决的办法。数学教学正是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反复的过程中培养、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与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问题”(包括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两个方面)的形成、推证和探索过程的质量是衡量数学教学效益和活力的最重要指标,所以“问题”确是数学教学的心脏。  相似文献   

3.
许多学生把"笔记记得好坏"当成学习态度认真与否的一种标准,把这当成"对得起自己"的一种依据,当成"对得起家长和老师"的一个依据。这就出现一些学生课堂笔记记得很好,但是成绩并不理想的现象。对一些笔记很认真而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老师也找不出其中的原因。家长来了,老师还表扬他们学习态度端正,把成绩不好的原因推说是智力问题或者是学习方法问题。结果,造成一些或者更多学生抱有这种"记笔记就是学习"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我国早在古代就有了“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的提法,它深刻地提示了疑、思、学三者的关系。纵观科学发展史,几乎每一次质的飞跃,都是从问题开始的。科学始于观察,思维源于问题,已成为大家的共识。被誉为“德国教师的教师”的第斯多惠有一句至理名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在强调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今天,要转变教育观念,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已经引起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问题能力的主体是学生,要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教师就要努力让每一节课成为一个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  相似文献   

5.
《岳阳楼记》作为传统名篇,与之相配的课文注释也始终是教材编者十分重视的内容。本文讨论其中的时间问题。即“越明年”到底是何年。  相似文献   

6.
我是一个平平常常的女孩子,却常常被妈妈称作"问题儿童",这是为什么呢?看了下文你就会明白的. 一次,我看见邻居家的小明用纸折了一只小船.折好后,小明兴奋地把它放在小河里.  相似文献   

7.
什么是党的本质?长期以来我们没有讨论过这些问题。本文试就这些问题作一探讨,本文认为,党的本质就是“三个代表”。  相似文献   

8.
岳麓版必修(Ⅰ)第105页第24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有这样一段文字:"香港和澳门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一国两制'的构想为成功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相似文献   

9.
毛主席有<毛泽东选集>雄文五卷,第一卷第一篇第一句话说的是"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这话我打14岁就会背.在我以后就那么不多的一点儿革命实践中,我一直按照毛主席的话办,凡事先整明白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可是后来社会发生深刻变革,主要问题不是谁是敌人谁是朋友了,而是谁是"我们"整不明白了.过去一块儿耪地一块儿挖煤的哥们儿,后来做生意发财了,开了公司开了工厂办了大农场,雇用了一群过去一块儿耪地挖煤的哥们儿,这些人算是"我们"吗?还是算"敌人"?或者"朋友?"  相似文献   

10.
人们经常把图书馆说成是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以下简称"第二课堂"说).这以说法是值得商榷的. 一、什么是"第二课堂" 要搞清这个问题,首先来看看什么是课堂.课堂实际上是上课的场所,也就是上课的教室.同样是教室,上课时我们称之为课堂,不上课时只是教室.  相似文献   

11.
王茜 《现代语文》2007,(1):118-119
随着类词缀问题研究的深入,有的学者把"吧"类词语中的"吧"作为类词缀,(范玲,2002)例如:陶吧、布吧、画吧、书吧、网吧、玻璃吧、玩具吧、射箭吧等.我们认为这一问题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2.
[教学目的]知识方面:理解和掌握联系的概念;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能力方面:引导学生从具体事例入手,归纳基本原理,并能以此观察分析实际问题.觉悟方面: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办事情.  相似文献   

13.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苏教版)第十三课《早》里写道:“我忽然明白了清香的来源:是蜡梅花。”文中还有多处出现“蜡梅”这个词。当我上这课时,在黑板上板书“腊梅”这个词时,学生们立即向我指出:“老师,您写错了,课本上是虫字旁的蜡。”于是,我向学生解释:“腊梅是一种植物,它冬季开花,腊指农历十二月,符合这个意思。而且文章开头交代去参观三味书屋的时间正是在酿雪的天气里,应该是腊梅。”课后,我把这一问题提出与其他老师探讨,有的老师与我的看法一致,而有的老师则认为应该以课本为准,理由是与教材配套的一些教案及参…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尽可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让教学活起来,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问题是我们研究探索的重要课题。结合教学实践,谈以下几点体会,与同仁探讨。一、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如果感到幸福你就跺跺脚,如果感到幸福……”,“卖苹果咧,又大又红的苹果,便宜卖,快来买!”……  相似文献   

15.
马面 《语文新圃》2008,(4):34-35
写下这个题目,是因为看了盛教授的文章<提不出问题是个大问题>.所谓提出问题就是提出疑问."有疑处方无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一个没有疑问的人,事实上到处都是疑问,只是自己还不知道罢了.就此而言,"提不出问题"确实"是个大问题"!……  相似文献   

16.
读书、实践、反思,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由之路.然而,最为重要的还是反思阶段的写作问题.是的,写作是教师寻求自身意义改变的重要途径,写作意味着教师从肤浅走向深刻,从经验走向智慧.  相似文献   

17.
问题教学的课堂中,一个问题,就是课堂教学的一个细胞;教师、学生、资源、环境组成了支撑课堂教学的骨架;围绕问题的生成、解决、发展而展开的一切有效的交流,宛如课堂教学的血液;伴随着这种交流过程而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则凝聚为课堂教学的灵魂.  相似文献   

18.
余文森 《江西教育》2007,(14):31-32
当前,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遭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无效和低效问题.课堂教学改革就其总体而言,大方向是正确的,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但是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领会不到位以及实施者缺乏必要的经验和能力的原因,课堂教学改革也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现象.  相似文献   

19.
我认为,需不需要所谓"通才教师"的问题是一个假问题.教师成为"通才"当然好,不存在需不需要的问题.问题倒在于,何谓"通才"或"通才教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标准与看法.因此,可能大家都在谈"通才教师",但各人心目中的"通才教师"却不在同一个层面上.  相似文献   

20.
作家和学对当下生活的认识和判断是一个美学问题,也是一个伦理学问题。对人类历史的无视和对人类一般道德立场的挑战都不是作家和学的特权。美化人类历史的罪恶更不是作家和学的特权。将血腥的历史解释成为有血性的历史,而且还要将这样的历史加以粉饰和赞美,这种现象在一些学作品和理论章里时有表达,本对韩少功和徐葆耕的两部(篇)代表性作品中的观点作了批判性的讨论,从史实、对待史实的态度、作家与学的底线、化的域限与原因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