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华章》2007,(10)
一边是指望靠"一次考试"实现人生理想的考生和家长,一边是在丰厚的收益面前欲罢不能的各类复读机构。这就是近几年的高考复读市场急剧膨胀,繁盛得甚至让人难以接受。8月初,教育部部长周济关于公办高中禁办复读班的讲话,被嗅觉敏锐的媒体迅速传播后,引起复读市场一片震动,由此引发的一些问题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2.
1、选择机构须"四看一听"第一,是否有正规的办学资质。目前北京有复读机构上百家,初具规模的也有20多家左右。现有的北京复读可分三类,一类是名校冠名的复读班,如以北京四中、人大附中冠名的复读班;第二类是社会力量办班,如学大、巨人、新干线等;第三类是依托教育机构创办的复读班,如海淀区教育考试培训中心复读班等。  相似文献   

3.
李卫龙 《江西教育》2012,(31):16-18
"如果你爱她就送她去复读,她也许可以走进梦想中的清华、北大;如果你恨她就送她去复读,她可能比上一次摔得还要惨。"这是一名高考高分复读女生写在日记中的一段话。高考复读班原本应该是为高考落榜生举办的,但多年来,很多已上本科分数线的考生,尤其是一些上了重点分数线的高分考生也加入了复读大军。通过复读以圆自己的名牌大学梦或名牌专业梦,原本无可厚非,因为选择接受何种  相似文献   

4.
教育部明确表态,从2008年起,全国所有公办普通高中禁止办复读班,复读班问题再次"热"起来。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复读现象便一直相伴随。长期以来,复读作为高中教育的一种补充形式并未引起人们多大的关注。近年来,尤其是在高校扩招之后,复读生人数快速增  相似文献   

5.
张晓震 《教育》2009,(6):26-27
政府部门不仅要对公办高中办复读班加强监管,同时对整个复读市场也应监控,尤其是对收费问题。当然,对复读行为也应加以引导。虽然复读是个人行为,但其背后却折射出成才观教育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6.
张保忠 《山东教育》2005,(25):64-64
1981年我高中毕业后,回村当了一名民办教师。面对一双双求知的眼睛,我深感自己的知识不足,是回高中复读,还是继续任教?当我正在彷徨时,看到了《山东教育》上刊登的“关于招收民办教师报考师范”的通知,我就像吃了定心丸,从此,便一边教书,一边复习。  相似文献   

7.
高校新生“退学复读”现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新生不适应的一个表现是一小部分学生因高考失利而要退学复读,这给学生本人,也给高校管理带来一定的影响。分析新生产生"退学复读"心理的原因,采取有针对性措施,合理解决新生"退学复读"现象,使有"退学复读"心理的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建立起新的奋斗目标就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8.
复读论     
复读,作为一种个别现象,古今中外都有过.中国的范进,算是复读的一个典型.美国有一名律师,考了25年,直到60岁才考上.但复读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潮流,社会上出现一支庞大的复读队伍,这支队伍又大规模涌进普通高中,则是我国80年代的特殊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有着历史的、社会的、思想的和政策的诸多原因.历史原因:"文革"对教育的冲击.一方面,"文革"期间,高考中断十年,社会上积累了大量高中毕  相似文献   

9.
瞭望     
《教育》2007,(25)
高考复读热的背后2007年高考工作刚刚结束,"复读经济"就再度火热。《瞭望新闻周刊》34期发文称,复读与否,表面上是落  相似文献   

10.
对高考复读人群,有一种说法很普遍,那就是"高四",也有的称之为"高中本科". 权威数据显示,在中国,选择复读的学生在增加.近年来,非北大、清华不上的高考落榜生和上线考生复读的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11.
"复读可不是低分考生和发挥失常考生的‘救命稻草’。"河南文科第一名马冰一的班主任李露明老师说,据他任教30多年的经验,不是所有学生都适合选择复读,一般而言,高考成绩过高或过低的考生,复读的效果都不太明显。  相似文献   

12.
8月初,教育部部长周济明确提出,从明年起所有公办高中禁止办复读班.他指出,公办高中办复读班是利用国家资源进行收费,不利于教育公平.短短几句话,掀起了轩然大波.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题客调查网"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1.8%的人认为禁令无法遏制公办高中办复读班.  相似文献   

13.
复读理由:高考失手,在第一次高考的数学考场上决定复读复读结果:如愿以偿决定复读是考完数学就计划好的事,以至于考文综的时候竟然睡着了。从此,我成为高三班主任嘴里在高考考场上睡觉的"大神"级笑料。然而,当高四与我正式遭遇后,我的感受只有四个字:措手不及。  相似文献   

14.
正选择,是一个人的自由,为自己选择就为自己负责。虽然很多人不太理解刘丁宁"抛弃"港大的选择,但我们还是应该给予充分的理解和祝福。但是不是还必须复读重考就值得思考了,可否考虑给刘丁宁一条去北大的便道?一个市的文科状元,不出意外,复读重考进入北大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但是,复读的这一年,对刘丁宁意味着什  相似文献   

15.
一"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海云中学高三复读班报到的第一天,胡孔帅老师感慨地说。这一天,胡孔帅老师像往常一样赶在学生之前来到教室,轻轻拭去门牌上的浮尘,让"理化复读1班"的字样在夏末清晨的阳光里变得清晰起来。  相似文献   

16.
2007年高考招生工作刚刚落下帷幕,高考复读的序幕就迫不及待地拉开了,特别是有些学校为了争取生源,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展开了一场生源大战。有统计资料表明,现在复读现象有增无减,三年前还不足10%,近三年来,在突破10%以后,一年比一年高。其实,高考成绩不理想,复读一年以利再战,本也是正常现象。可有的高考生"非名校不读",甚至"非北大和清华不读",这一现象已经引起了人们的质疑,也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7.
正高考复读现象是伴随高考制度产生的,从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已经三十余年。高考复读教育不属于我国正规学历教育体系行列,是在我国教育制度和社会制度双重因素的作用下催生出的,因此天生具有边缘化的特点。由于其边缘化的特点,长期以来缺乏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加之复读生固然存在的学习或心理等方面的不足,使得复读生成为了社会中一类"尴尬的弱势群体"。2007年,教育部部长周济强调:禁止公立学校开办高考复读补习班。至此,复读教育的"存废"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问题一:高考两超600分,为何复读再复读? 例如:高分考生魏赫两次踏入了"同一条河流",在他熟悉的中学里"复"读. 2006年高考624分、2007年高考618分、少数民族地区考生、2006年高考时为省级三好学生,这一切,让魏赫在高考的竞争中很有优势,而落榜、复读却偏偏两次"眷顾"他.  相似文献   

19.
《教育》2007,(26)
所谓"考霸"张非再度被清华录取,关于大学生"回流"参加高考的话题又一次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据了解,在北京的复读群体中,此类现象并不罕见,而且由于这些考生通常是比较优质的生源,往往还能得到复读机构的垂青和照顾,因此造成了大学生放弃学业再复习参加高考的现象近年来有增无减。人们将这一现象称为"回流"。  相似文献   

20.
顾骏 《云南教育》2014,(15):43-43
据《长沙晚报》报道,近日,湖南高考招生刚刚结束本科提前批录取,一些考生已将复读提上日程,复读市场进入了“旺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