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川籍青年张非,素享"考霸"之名,最近再被清华慨然录取。张非在五年内四次高考,两出三进北大清华,看似一出喜剧。可能很少有人注意到,在这两出三进的剧目中,高考被当成一种凭空降临的天神,解开人和大学遭遇的逻辑死结。张非高分高中北大清华,而北大清华两次将张非退学,原因是他没修够规定的学分。对待校规,北大清华表现出认真的态度,没有商量的余地。张非  相似文献   

2.
能考上北大、清华,对每个学生来讲,都是梦寐以求的事情。可是在四川南充,有位名叫张非的考生横空出世,四次参加高考,一次考进北大,两次考入清华,令人叹为观止。然而,让人甚感意外的是,进入名牌大学的张非,并不一帆风顺;相反,求学之路却充满艰辛坎坷,他每次入学不久,便很快被学校退学。那么,在这个从北大、清华进进出出的孩子身上,  相似文献   

3.
能考上北大、清华,对每个学生来讲,都是梦寐以求的事情.可是在四川南充,有位名叫张非的考生横空出世,四次参加高考,一次考进北大,两次考入清华,令人叹为观止.  相似文献   

4.
《教育文汇》2007,(9):12-12
据报载,四川南充高考考生张非,今年考出677分的好成绩,名列南充理科第2名,欲再上清华。张非先后参加4次高考:2003年,张非考上北京大学。在北京大学学习时,因迷恋上网误了学业,被北京大学退学。此后,张非参加2005年高考,以703分的成绩并列南充理科状元,考入清华大学:但张非却再次深陷网络,被清华大学退学。  相似文献   

5.
胡永德 《新高考》2007,(11):50-51
某英语报社约你写一篇有关高考奇才张非的文章,下面是有关张非的情况和社会各界对此事的看法,要求文中有自己的见解。张非,四川人,两次从北大、清华退学,2007年以总  相似文献   

6.
新闻背景张非,1983年8月出生,四川省南充市第十中学学生,复读仅三个月便在今年高考中以677分的成绩名列该市第二名,并被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正式录取。今年是张非的第四次高考。2002年,张非第一次参加高考只考了619分,第一志愿报北大没有被录取,复读一年后,2003年以606分的成绩考上  相似文献   

7.
最近,一度因迷恋网络,无法正常完成学业,先后从清华、北大被退回的学生张非,今年又被清华大学录取了,此信息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反响。其中,对其应试的超凡能力赞誉有加者有之,对其两次因网瘾不能正常完成学业  相似文献   

8.
《教育》2007,(26)
所谓"考霸"张非再度被清华录取,关于大学生"回流"参加高考的话题又一次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据了解,在北京的复读群体中,此类现象并不罕见,而且由于这些考生通常是比较优质的生源,往往还能得到复读机构的垂青和照顾,因此造成了大学生放弃学业再复习参加高考的现象近年来有增无减。人们将这一现象称为"回流"。  相似文献   

9.
生源条件好,升学成绩也好,这样的学校很常见;生源条件不是最好,但升学成绩突出,这样的学校很不一般。高考成绩好,培养的学生身心发展不健全、基础道德建设薄弱的学校屡见不鲜;高考成绩卓越,培养的学生富有"少年心事当拿云"的抱负和己任精神的学校,确实算得上让教育增值。深圳大学师范学院附属中学(简称深大附中)就被媒体誉为"低进高出、高进优出"让教育增值"的好学校。这种让当地教育同行称奇的成绩是如何获得的?当本刊记者向深大附中刘重善校长提出这个问题时,他却说:"我并不把‘低进高出、高进优出'看做教育的奇迹。"  相似文献   

10.
正一所充满生机活力和青春气息的现代中学;一所与时俱进、不断走在教育改革创新前沿的中学;一所承传着"自强不息,敢为人先"国学精神的中学;一所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己任、追求创造适合学生教育的中学……她曾经以"名师战略"著称,在逆境中崛起,在高考激烈竞争的年代,连续8年共有15名同学被清华、北大录取,43人达到北大、清华录取分数线,培养出19位森工和牡丹江地区高考状元,重本、普本上线率成倍于省平均水平,创造了黑龙江省森工系统高考十连冠的奇迹,被誉为"森工基础教育第一校"。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在高考招生中冒出一个新的热议话题:香港高校内地招生热。早前一项调查显示71.2%家长更倾向于选择去香港读书,从2005年开始有18名状元选择求学香港,各种媒体、专家学者、社会人士等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不少人惊呼"狼来了","掐尖"、"鲇鱼效应"等词吸引了人们关注的眼球,再加上媒体对各省市状元弃北大、清华而投身港校的夸张渲染,让内地高校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及紧迫感,招生传统格局已被打破。这种热度背后实际反映着两种大学制度的竞争,有利于内地高校更好思索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切身关注今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正高考成绩刚刚发布,高考"状元"便成了媒体上最大的炒点。近日,多家媒体报道,去年辽宁省的高考文科"状元"刘丁宁入读香港大学一个月后,放弃72万元全额奖学金,选择复读,希望进入北大中文系。今年,她以666分再次成为辽宁省高考"状元"。刘丁宁们的身影和故事迅速进入公共视线,接受媒体的集体挖掘、热捧,一时间,高考"状元"再度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教育部门早就三令五申,明确要求不得炒作高考"状元",不得对高分考生大肆渲染。然而,禁令年年发布,炒作却从没有停止,甚至衍生出各种变着花样的奇怪玩法。那么,到底是谁在炒作高考"状元"?  相似文献   

13.
一个新世纪的女孩,从小就有了自己的既定目标和志向,她不但是这样想的,而且正在一步步地努力实现着。她越来越坚信,女孩的未来不是梦。上小学时期,每年暑假女孩在大街小巷中会不经意地听到人们奔走相告:某某的儿子考上了清华,谁谁的女儿考上了北大。清华和北大这两个名字,在女孩心中记住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女孩渐渐长大,终于弄明白:清华、北大是我国最高学府,成才的沃土,育人的摇篮。它们被多少人羡慕和向往呀!从那时起,女孩暗暗下决心:我也要上清华,我也要进北大。这期间,女孩偶尔从爸爸手里得到了一张报纸,里面又是一些高考“状元的事迹…  相似文献   

14.
欧阳明 《师道》2015,(3):46-47
河北省衡水中学创造了连续几年每年考上清华、北大学生人数超百人的"高考神话",吸引全国各地前去学习取经者络绎不绝。尽管近年来部分媒体的"选择性描述"使得衡水中学名声不佳,但衡水中学能取得如此辉煌的高考成绩,他们在教学管理上尚有可借鉴之处,其中有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注重同僚性教师文化的建设:加强学科教研组建设,发挥教师团队作用,打  相似文献   

15.
正在中国,像北大、清华这样的顶尖高校毕竟有限,只有很小一部分学子能进入其中深造。但是,借助飞速发展的网络技术,不出家门就能"坐"进北大、清华的课堂里听老师讲课、和老师互动,这样的在线教育让优质的教育资源触手可及。◇"幕课"风暴来到中国,北大、清华上线课程免费学◇  相似文献   

16.
《中国高校招生》2011,(10):54-56
在今年高考录取的时候,一个抢眼的称呼在网上、报刊上冲击着我们的眼球,那就是被媒体热炒的成都“最牛文科班”——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高2011级4班。“最牛”,牛在何处?且看,全班54个学生,3个已经留学国外,参加高考的51个学生中,49人上了重本,19人上了600分,被清华、北大录取的人数就有9人。  相似文献   

17.
1928年8月国民政府大学院接管北平各大学院校,由于清华的特殊历史背景,大学院与外交部达成妥协,组建新的董事会形成共同管辖格局,但事实上外交部主导了清华的控制权.同年11月因董事会会议议决裁撤工程系引发风波,这场风波成为清华师生反对董事会专权的"改隶废董"运动的触媒之一.在风波中,代表大学院方(教育部)校长罗家伦借势清华师生的力量最终赢得清华管辖权争夺的胜利,结束了清华大学由教、外两部共管的局面,但也使罗和清华师生之间出现裂痕.工程系裁撤实质上是罗家伦建设"文、理"为中心的"新清华"办学理念的体现.罗家伦以革命的方式,希图以德国大学的理念改造深受美国大学传统影响的清华大学,重视"变"忽视"常",最终的去职也与此有关.剖析工程系裁撤风波,为理解中国大学成长的特殊性和探寻大学改革的路径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8.
在"看不见的手"伸向一切的今天,很多原本不是生意的事情,到头来也成了一桩生意。比如教育。最近,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公布了2011年台湾高校招收大陆学生名额,共计2000名。原本就被国外大学、香港地区大学分掉不少生源的国内高考这杯羹,又将被台湾的大学分走一匙汤水。不过教育部门一点也不担心,自2006年至今,高考的报名总人数都在千万徘徊,从一千万人中分流2000人去台湾念书,九牛一毛,本不打紧。但有人担心台湾的大学瓜分高考生源,就像当年香港高校来内地招生一样,会动摇北大、清华等等国内名校在考生心目中的地位。毕竟,台湾有台大、师大、政大、成大等众多名校,教学水准不逊北大、清华,国际排名甚至更高,面对台湾的名牌大学,国内高校又将如何自处?  相似文献   

19.
声音     
《今日教育》2012,(11):51
"一进清华门,就是清华人",当负责接待的老师这句热情而温馨的话语在我耳边响起时,我的心一下子就热了起来。"我是清华人了,要珍惜这次机会。"我在心底对自己说。——湖北省秭归县归州镇初级中学龚俊波  相似文献   

20.
教育微评     
《湖南教育》2014,(7):19-19
正新闻事件:"人大女神""我们有空调""美女老师等你到碗里来""上清华变白富美"……高考结束后,不少高校纷纷打出另类招生广告。这些招生广告一反刻板无趣的面孔,变得十分"卖萌"引发众议。七嘴八舌:①周卫军:"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清华女生"晒"出自己刚入学和将毕业的对比照片,其实就是一个年轻人下意识的本能行为,她为自己能选择清华而骄傲,她为自己的成长变化而自豪,如此心情激起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