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据《瞭望》周刊载,著名哲学史家任继愈出任北京图书馆馆长后,在一次接见来访者时谈了他的感想。  相似文献   

2.
知识与趣味     
瞿秋白在1920年10月受聘于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担任驻莫斯科特派记者。1921年7月,在采访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时,他第一次见到了列宁,“在走廊上相遇略谈几句”。同年11月7日,苏联十月革命四周年,瞿秋白在莫斯科第三电力劳工工厂又一次见到列宁。瞿秋白第三次见到列宁,是在1922年4月,他出席远东各国共产党和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会上,他不仅受到列宁的亲切接见,还同列  相似文献   

3.
莫言在西方     
莫言是海外学界最熟知的中国作家之一,不可否认,对于莫言的获奖,众多海外译者、出版商、媒体和学者的"共构"起到了重要作用年届七十,瑞典汉学家罗得保还很清楚地记得他第一次听到莫言的名字时的情景。那是上世纪80年代末,他朋友的家里住进了一位中国客人。罗得保曾在北京工作多年,对中国有着特殊的感情,所以经常过去聊天。有一次问起中国最近有什么不错的作家,"莫言吧,他有本《红高粱》不错,"那位中国客人很简短地说。1990年,罗得保有机会再次来到中国。一到北京后,他就开始到处找莫言的小说。那位中国朋友所说的《红高粱》,还有一本《天堂蒜薹之歌》,当时也已经出版。他很  相似文献   

4.
金秋十月 ,我们在北京幸会前来作业务参访的新加坡《联合早报》总编辑林任君。用林总编辑的话说 ,他是阔别 5年后又一次造访北京 ,北京秋天的景色 ,北京的媒体和同行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我们问他是否愿意做一次被访问对象时 ,他欣然接受了我们的要求。谈话就从此行的印象开始。记者 :这次来北京 ,参观了不少新闻媒体 ,也和中国的新闻同行作了交流 ,和 5年前相比 ,您觉得有哪些突出的变化 ,感受如何 ?林 :这次来北京只有几天的时间 ,接触了一些媒体同业的朋友 ,只能谈谈表面的印象。我突出的感受是 ,跟 5年前相比 ,这里的媒体 ,包括报…  相似文献   

5.
董国和 《出版史料》2007,(4):64-64,65
《北京文艺》是1950年8月10日创刊的,在招贤纳士之时,汪曾祺有幸入围其中,从此开始了他的编辑生涯。它出刊一年后改为《说说唱唱》,共出两卷十二期。他在繁忙的编辑之余,还开始了新的创作,仅在《北京文艺》上面就发表了三篇文章。与他在《说说唱唱》和《民间文学》两刊担任编辑期间相比,是时间最短,发表文章最多的一年;也是他跨入新中国之后在文学创作上才华初露、努力适应的转型年。  相似文献   

6.
已经很少有一位诗人能引发中文读书界如此大的兴趣。在中国,阿多尼斯甚至成为了一段时期内的文学明星。他撰写诗歌和文论,也愿对公共事务发言。对阿拉伯文明的贡献与困境,他始终保有热情却也冷静批判"时光,收集人类的泪水/将它蓄满风的谷仓。"82岁的阿多尼斯用阿拉伯语朗诵诗歌《时光的皱纹》。这是他第四次来到北京,他的文选《在意义的天际写作》中文版正式出版。三年前的秋天,他的诗集《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让这位阿拉伯世界声名最盛的诗人意想不到地收获了如此之多的中文读者——诗集再版7次,以至每次诺奖前  相似文献   

7.
在北京,很少人记得他,知道他;在中国,很多人都看过他执导的《新中国外交》、《新西行漫记》、《海峡风云》、《跨过鸭绿江》、《西部的发现》……还有,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春节特别节目《大话西部》。除了经营好电视栏目《中国之窗》外,每年,他都有一部力作推出。不事张扬,不慕虚荣,只知道不停地思索,不停地做,这就是他——北京  相似文献   

8.
一九一八年八月,毛泽东同志第一次来到北京。当时的北京既是北洋军阀统治的中心,也是新文化运动的堡垒。在这里,毛泽东同志接触到更多的新事物、新思想。特别是参加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活动,给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以至几十年后,已经成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毛泽东同志,还多次提到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和当时的教师邵飘萍。(见斯诺《西行漫记》127页、《新闻研究资料》1980年第四期)毛泽东同志到达北京后,经他的老师杨昌济先生介绍,来到李大  相似文献   

9.
跟汪家熔先生通了数年的信,却一直未谋面。前年第6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期间,我在北京连打数个电话,他均不在家。去年他到南京来,我却到太原去出差了。这回去北京,早早地通了电话,怕再失去一次机会。汪老住在颐和园后的青龙桥六一幼儿园内。我从北大换了一次车,边走边问,刚走到六一幼儿园门口,正问“汪家熔住在何处”,传达室的人指着正走过来的一位老者说,“他就是”。寒暄过后,我怎么也没想到,电话里那个声音朗朗、面前这个步履矫健、须发还基本是黑的人竟有70高龄了。在出版史的研究圈里,汪家熔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他退休前在商务印书馆工作,曾经搜集、整理、辑集了一批有关商务创办人之一的张元济的图书,如《张元济日记》、《张元济傅增湘论书尺牍》、《张元济诗文》、《张元济书札》等著作,为国内张元济研究的开展作了大量  相似文献   

10.
他在《金盾》电视节目中,曾以民警形象出现过;也曾在他自己创作的30集电视系列片《反光镜》中,演过谎报火警的“小玩闹”。但人们更多的则是从《中国法制报》、《首都公安》等报刊,熟悉了他的名字——高克芬. 他工作的单位——北京市公安局崇文分局。特殊的环境给了他比别人更多的机会。1987年夏季,北京永定门火车站发生哄抢西瓜事件,他第一个抢去报道。他写的侦破通讯、消息等各类稿件,就达200多篇。高克芬的《还击,是为了自卫》获《首都公安》征文奖。《小巷深深》获《首都公安》命题征文一等奖,同时荣获十五省市公安报刊优秀稿件势。他撰写的两部电视专题片《悔恨的泪》和《赌博与盗窃》播放于北京电视台。在崇文区创作协会的一次会议上,我同他攀谈起来。他说:“我是半路出家搞报道工作的。闲暇时喜爱翻翻杂志,后来试着写些诗歌、小说之类的文学作  相似文献   

11.
《出版发行研究》2006,(8):87-87
2006年8月5日至6日,《中国出版通史》第十八次编撰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国出版通史》编委会主任、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石峰同志出席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对《中国出版通史》的研究编撰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他提出在编撰过程中要处理好三个关系,即质量与进度的关系、历史与现  相似文献   

12.
1999年夏天,24岁的新疆人睢安奇在北京的街头用16毫米胶片拍了他的第一部影片:《北京的风很大》。对安奇来说,这是真正的第一次,在此以前他仅仅拍过一个18分钟的录像作品《网》,和一个45分钟的录像作品《邮包》。这或许是世界上最小的摄制组,一个别人甚至自己都忽略的“摄制组”,一个导演兼录音师、一个摄影,还有一个负责跟焦距的助理,一架老式的阿来摄影机是摄影刘勇宏在拍摄学生作业的间隙,凭学生  相似文献   

13.
张蕾 《新闻天地》2009,(6):37-39
北京前往长沙的飞机起飞了。 对于体坛传媒集团(前身为《体坛周报》社,以下简称“体坛”)总裁瞿优远来说,这是他一年要飞无数次、再熟悉不过的线路,他还时常有一天之内往返两地的经历。同行的是主管财务的副社长彭金枝,他们是仅有的两个从《体坛周报》创立伊始就在这里工作的人,没有一天离开过。  相似文献   

14.
或许与他的出身有关,或许是他更关心"底层"的生活。吴念真虽然在台湾文化圈交往极广,资历极深,但他更像一个乐于叙述小事的小人物8月14日中午,吴念真刚下飞机,感觉"整个北京是在放冷气"。下午,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说,"昨天在重庆,高温40度,真的很可怕,北京舒服多了。"从广州、成都、重庆到北京,接下来的几天他还将去南京、杭州、上海。七城之旅,每一场读者见面会都"爆棚",吴念真讲读了新书《台湾念真情》,然后给排长队的读者签名。一年前,《这些人,那些事》在大陆出版时,"当时还不清楚大陆的读者会怎样看。"吴念真没有想到,大陆竟然这么多自己的"粉丝"。这些读者熟知他写过的《恋恋风尘》《悲情城市》《无言的山丘》等剧本,以及演过电影《一一》中的角色NJ(简南俊)。为了与大陆读者交流,60岁的他玩起  相似文献   

15.
冯玉祥究竟留下多少遗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发祥 《浙江档案》2003,3(1):34-36
冯玉祥是中国近现代史上颇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光明磊落,不屈不挠,处处为民请命,时刻准备为国牺牲。每逢国家外患日亟,或自己处境险恶,他就预先写下遗嘱。因而,在他的一生中,留下了许多遗嘱。对此,史家已有多文论述,如韦《冯玉祥四立遗嘱》(《档案与史学》1994年第3期)、郑永彪《冯玉祥的四次遗嘱》(《民国春秋》1999年第1期)、郑永彪《冯玉祥的五个遗嘱》(《炎黄春秋》、《中州古今》1999年第4期)、王冬霞《冯玉祥六留遗嘱》(《北京党史》,2000年第4期)。但冯玉祥在其一生中,究竟留下了多少遗嘱?笔者通过对《冯玉祥日…  相似文献   

16.
陶冶 《新闻天地》2011,(2):72-73
1990年8月,原建工部副部长朱端绶从北京回她丈夫熊瑾玎的老家——长沙县江背镇张家坊省亲时,念念不忘地对笔者说,熊瑾玎熊老是原红十字会副会长,他职务不显赫,却倍受中央领导的青睐。她回忆说,解放后,毛主席曾三次请熊老到他家作客。董必武、谢觉哉、徐特立和他交往甚密,《十老诗选》开篇就是熊瑾玎的《登宝盖山》。胡绳、臧克家等曾多次著文在《人民日报》等报刊上赞美他。尤其周恩来总理和他亲密无间。  相似文献   

17.
《吉林日报》的名字是1947年3月1日启用的,它的前身叫《人民日报》。毛泽东第一次题写报头是1950年4月。当时吉林省总工会主席肖靖同志要去北京参加全国总工会召开的讨论工会法(草案)会议,老社长石果同志把此事托付与他说:“你这次去北京开会,如能见到毛主席,请毛主席给咱们《吉林日报》题写个报头。”肖靖同志欣然接受了这个  相似文献   

18.
他被人称为“打虎”记者,也是中国惟一一位从中国海军陆战队走出来的政法记者。他以笔为剑,揭开了许多惊人黑幕,为此六次走上法庭,多次遭人追杀,四次死里逃生。他来自湖北大冶的贫困乡村,做过农民、下过矿井、做过砖瓦厂工人、拉过板车,服过四年的兵役,退伍后在南方做过保镖和保安,之后做了11年的政法记者。他曾任《南方都市报》等多家中央、省级报纸的首席记者、采访部主任、机动记者部主任等职。他已在国内百多家报刊发表各类文章4000余篇400多万字,作品曾被国内外多家报刊和网站转载,其卧底历险的传奇经历曾被《知音》、《家庭》、《北京…  相似文献   

19.
近些时候,曾任《北京文学》主编、北京作协副主席的林斤澜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举行。中国文学界特别是短篇小说领域内又少了一位老一辈优秀作家,林斤澜先生一生大部分时间几乎都花在了短篇小说的创作上,他的《台湾姑娘》和《头像》已被文学界公认为当代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他的关注重点是普通知识分子在社会变动中的坎坷命运和心历路程,  相似文献   

20.
喜阅《中国民间四百宝相图说》张仃早在30年代,鲁迅先生就非常关心民间美术的整理研究工作。他自己在写作之余,曾亲手画过“无常鬼”之类。因为在斗争形势剧烈年代,只能抽一部分时间扶持中国木刻运动,也曾与郑振择先生出版过一部《北京笺谱》。但他不只一次谈到“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