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何志武  陈旭鑫 《当代传播》2012,(1):36-38,41
自2009年第三季度起美国经济开始缓慢复苏,世界已经进入"后危机时代"。美国媒体以怎样的视角看待当前中国的发展,以怎样的方式建构中国形象?本文以在美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新闻周刊》为研究对象,选取该刊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共计52期杂志、73篇新闻报道进行研究。研究发现,该刊对中国的报道存在着明显的政治泛化倾向。本文提出的假设——后危机时代,美国媒体会理性地报道中国,研究中国率先走出危机的经验被一一证伪。  相似文献   

2.
中关两国政府间的图书交换始于1869年,可谓历史悠久,而国家图书馆有意识地交换美国“中国学”文献则是近几十年的事情,在此,对国家图书与美国“中国学”文献交换的历史做一个回顾和展望,对我们了解美国“中国学”发展的脉络,做好交换工作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3.
从1919年司徒雷登出任首任校长算起,由美国人在中国办的燕京大学存在了33年。其间,因为美国背景,它在复杂的中国时局中艰难地幸存下来,但最后还是因为美国背景,在复杂的政局中,终归没有逃脱被拆分的命运  相似文献   

4.
闻文 《新闻记者》2000,(5):53-55
最近,两本由中国记者写的书在全国书市上大出风头。一本是42万字的《目击美国这八年——中国资深记者在美国的见闻与采风》,另一本是50万字的《白宫风雨荡政坛——中国资深记者对美国政治的观察与解读》。  相似文献   

5.
每个新加坡人都热爱功夫格斗吗?根据卡尔·道格拉斯的研究,在1974年美国的迷恋功夫电影的高峰期时,美国每个人倒确实都热爱"功夫格斗"。许多学者对中国武侠电影在美国社会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然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美国电影在其作为一个超级大国的崛起过程中,扮演着美国的软实力战略的一部分;十分遗憾的是,少有人探讨中国武侠电影在亚洲地区的影响。今天,中国在全球秩序中的崛起已然是不争的事实,而中国电影也已经越来越流行,并且其亦作为"软实力"也进入了中国的官方话语中——正如旨在安抚别国情绪的所谓"和平崛起"。本文旨在从新加坡观众的角度探讨中国武侠片在产生中国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和中国电影力量在提升中国软实力方面的潜力。有证据表明,中国的武侠片确实是一种宝贵的软实力资源,同时也是一种可以继续在亚洲推广的很有前途的方式。  相似文献   

6.
赛珍珠(Pearl S Buck,1892-1973)撰写的以中国农民为题材的小说《大地》(The Good Earth)不仅为她赢得了1931年美国普利策奖和193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诺贝尔文学奖设立37年以来第三位获得该殊荣的美国作家,还使她有幸成为20世纪40年代美国知识分子当中令人瞩目的公众人物之一.利用这种身份,她不仅积极地游说美国政府支持中国抗战,还将自己对中国的深厚情感转化为支持美国的种族平等运动,并发起成立了东西方协会,帮助美国人了解中国乃至亚洲国家的文化和国情,进而帮助同盟国在亚洲的作战.  相似文献   

7.
尽管从1776年美国立国至今已200年有余,但直到中国的改革开放和中美建交之前,美国人在历史上几乎就没有机会来了解真正的中国,美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很大程度上来自美国人关于自身的假设  相似文献   

8.
美国著名调查机构皮尤研究中心于2016年6月15日发表了美国新闻业2015的年度报告,今年是调查进行的第13年,报告中涵盖了对美国报纸、电视、广播、杂志等主要媒体的发展状况分析。在新媒体发展日新月异的情况下,美国以报业为代表的传统媒体正受到严重的冲击,发行量和广告收入持续下降,数字化转型仍然举步维艰,并且在与科技公司的博弈中生存空间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和挑战。报告提供了很多可供中国报业参考的资料和数据,美国报业试图数字化转型的过程,能够给中国报业以启示。  相似文献   

9.
杨雷  颜帅 《编辑学报》2010,22(6):552-555
2010年8月1-12日,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与查尔斯沃思集团(美国)公司在美国联合举办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编辑与美国同行的学术交流活动.代表团深入走访了美国多家学会、大学科技期刊及相关组织.通过交流,代表团成员对美国学会、大学科技期刊的经营模式、数字出版、文献管理、期刊评价、版权使用等都有了更新的认识,收获很大.  相似文献   

10.
在媒体蓬勃发展的时代,美国电视与中国电视同样面临着危机,但是因为中美电视发展水平的差异以及所处环境的不同,其危机的表现形式也不相同。美国电视很长时间以来是中国电视模仿学习的对象,从时间上看我们和美国电视的差距至少在三十年。就内容生产层面来说,美国电视处于"中年"危机,中国电视处于"青春期"危机;就产业化程度来看,美国电视形成了高度成熟的市场运作规则,中国电视的产业化发展才刚刚起步。文章提炼出中美电视的十大差异,通过比较中美电视文化方面的差异,为中国电视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之路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夏夏 《湖北档案》2011,(7):42-43
1983年,被世人誉为“美国密码之父”、“世界破译巨星”的美国人赫伯特·亚德利撰写的《中国密室》出版发行。此时,亚德利已辞世25年,没有看到《中国密室》与世人见面。但所幸的是,《中国密室》中的故事却逐渐被人们所知了。  相似文献   

12.
王希 《兰台内外》2008,(1):18-18
中国人对美国的印象正在发生变化,普通市民对美国心情复杂,可谓爱恨交加。 一部分中国人认为美国年轻、有活力、富有。同时,也有一部分中国人将美国描述成为一个试图阻挠中国发展的国家,他们还认为美国的媒体对中国的苛刻程度甚于对待自己的国家和领导人。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新闻周刊》2012,(39):24-25
2012年的秋天,新一轮"中国威胁论"来势汹汹,且逐强渐猛,成为2000年后美国国内鼓噪最大声的一次反华浪潮。在美国某些政客眼中,中国不再只是在某一个方面,而是以经济领域为主导对美国构成"全方位的挑战"。其所列举的威胁也不再是学院式的预测,而是眼下"活生生的现实"。因此,森严的政策壁垒,粗暴的惩罚措施接二连三地降临到中国企业头上。  相似文献   

14.
不同美国人对中国形象的认知差异较大,相对而言,做严肃政策研究和位居政府要职的美国人对中国形象的认识离真实的中国更近一些,他们关于中国形象的结论往往经过了比较详细的调查和分析.美国在任总统对中国形象的表述是建立在美国主流价值观和美国主要国家利益之上的.本文主要考察最近三届美国总统克林顿、小布什和奥巴马对中国形象的大致看法及其价值.  相似文献   

15.
1927年起,中国教会大学普遍实行由美国教会学校向中国私立学校的转变,这种转变是教会大学中国化变革的集中体现。东吴大学原是一所典型的美国教会大学,它向中国私立学校的转变经历了1927年前的酝酿准备、1927年上半年的动荡、1927年下半年换用中国籍校长和1929年在中国政府立案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基本反映了当时全国大多数美国教会大学向中国私立学校转变的共同历程。东吴大学在1929年转变为一所中国私立学校,这种转变既非完全出于教会学校的主观愿望,也不单纯是非基运动、收回教育权运动和北伐战争的结果,而是在多年积累演化的渐进基础上,受中国社会压力催逼后突变而成。这种“渐进”与“突变”相结合的特点反映了当时全国教会大学中国化的共性。  相似文献   

16.
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后我就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去了联合国工作。那时到美国的超市去看。真是羡慕的不得了.当时我想中国人哪一天才能发展到这种程度.我这辈子怕是看不着了。那年我32岁。我在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前后工作了十年.第一次是1971年到1977年.那时在美国根本看不到中国货。第二次是1985年到1989年,那个时候在美国的地摊上开始有韩国和中国台湾的东西了.但中国大陆的产品仍旧非常少。  相似文献   

17.
1932年就到了北平的费正清,一生以中国为研究对象,这位被称作"头号中国通"的美国人有生之年写了许多部关于中国的著作。在《中国与美国》一书中,他充满困惑地写道:"一个西方人对于全部中国历史所要问的最迫切的问题之一是,中国商人阶级为什么不能摆脱对官场的依  相似文献   

18.
徐青 《浙江档案》2012,(5):32-33
大家可能还记得,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首次访华期间,他在复旦大学的演讲中说:美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在‘二战’期间,美国飞行员在中国上空被击落后,当地人民对他们的款待,中国公民冒着失去一切的危险罩着他们。音犹在耳,今年4月18日,纪念杜利特尔轰炸东京行动胜利70周年的活动又在美国俄亥俄州代顿市隆重举行。  相似文献   

19.
传媒动态     
《传媒观察》2012,(1):72
正观点:《人民日报》转引外媒评论:没有中国制造,美国人将活得很昂贵2011年12月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周年的日子。人民日报报道转载了一些国际主流媒体和专家学者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的积极评论。美国《纽约时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已成为名列前茅的贸易伙伴,世界各地的公司和消费者均从中受益。新加坡《联合早报》:一名美国记者以亲身经历为素材,在《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一书中指  相似文献   

20.
陈远 《出版参考》2007,(6):14-14
就像在中国谈到大学绝对不可绕开北大与清华一样,在美国,如果谈大学.则不能不提及哈佛与耶鲁.哈佛与耶鲁是美国最为古老的两所大学.哈佛创校于1636年.耶鲁创校于1701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美国境内只有这两所大学。三百年来.这两所大学在美国的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