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牡丹亭》是汤显祖最著名的剧作,在思想和艺术方面均达到了其创作的最高水准。剧本一经推出,即轰动四方,与汤显祖同时代人沈德符道:"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1]诸多雅好文墨的女性读者对这部剧作钟爱有嘉,以自己的方式参与了《牡丹亭》的评点。吴吴山三妇就是这些女读者中的杰出代表,三人前后花费三十多年的时间,完成了女性评点《牡丹亭》的杰作——《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图从"情本思想"的角度来分析明清两代一系列对于"小青事"进行演绎的各种类型的通俗作品,以此窥视由汤显祖《牡丹亭》而倡导的"情"在文人笔下的复现及出路,以及时事现实对它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张雪莉 《学语文》2009,(6):34-34
汤显祖的《牡丹亭》一经问世就受到人们热烈欢迎,乃至。家喻户诵,几令《西厢》减价’。(沈德符《万历野获编》)《牡丹亭》在明清女性读者心中普遍激起强烈共鸣。备受明清女性青睐,引发。《牡丹亭》唱彻秋闺,惹多少好儿女拼为他伤心到死”(俞用济《醒石缘》)的女性独特接受景观。明清女性积极参与《牡丹亭》演出、阅读、评点的各种艺术活动。使作品不断被搬演。400年来仍在舞台上绚丽流转且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4.
《牡丹亭》一剧产生于明代晚期,由于时代和个人原因,使得《牡丹亭》文本上呈现出儒、道、释文化结合的趋势。本文立足于《牡丹亭》文本,从儒家文化即先秦儒家文化、道教文化和佛教文化三个方面来分析其对《牡丹亭》艺术境界的建构。儒家的"尽情至性"观建构了《牡丹亭》"至情"的境界;道教的重生观念,建构了《牡丹亭》人本主义的思想内蕴;佛教的生死轮回观念建构了《牡丹亭》生死转化的艺术情境。  相似文献   

5.
《牡丹亭》、《长生殿》是明清传奇戏曲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部作品。《牡丹亭》创造了明代传奇戏曲的一个高峰,《长生殿》在继承了《牡丹亭》创作基本思想的基础上又有所进步。这两部作品存在着共性和差异,比较两个文本可以发现,《牡丹亭》、《长生殿》都以情作为作品的艺术表现实质,"大旨谈情"是两部作品的最大共性。然而分析作者题词或自序会发现,两位作者对情的看法是存在细微差别的。在《牡丹亭》、《长生殿》"以情为本"的基础上,也可看出明人和清人对情的不同态度。  相似文献   

6.
《牡丹亭》是我国文学史上、戏剧史上一部影响深远的不朽之作,其女性意识近年来备受学界的关注。《冥判》一折是《牡丹亭》故事承上启下的关键转折点,其报花情节在表现传统社会女性命运的同时折射出一种具有进步意义但尚不彻底的女性解放意识,这与《牡丹亭》整体女性意识相吻合并可为其缩影。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15,(73):21-23
《牡丹亭》是我国文学史上、戏剧史上一部影响深远的不朽之作,近年来其女性意识备受学界关注。《冥判》一折是《牡丹亭》故事承上启下的关键转折点,其报花情节在表现传统社会女性命运的同时折射出一种具有进步意义但尚不彻底的女性解放意识,这与《牡丹亭》整体女性意识相吻合并可为其缩影。  相似文献   

8.
本文将一部戏曲和一部小说放在一起比较,主要是因为在不同的形式上有相同的内容。《牡丹亭》和《聊斋志异》中的婚恋故事有极大的相似性。恋情的发展都是在非现实的情况下,前者是通过梦以及人鬼来实现,而后者多是人与狐鬼精魅。两部作品都在很大程度上对"欲"和"色"进行了肯定和描写。并且,对女性的刻画笔墨尤其多,《牡丹亭》里杜丽娘一枝独秀,《聊斋志异》中众多女性色彩纷呈,她们的共同点是会主动寻求情感和欲望。通过挖掘这些共性,可以窥探到明末清初这一时期的风潮,引起人们对婚姻,对人性,对女性更多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牡丹亭》的问世受到了明清女性的热烈追捧,杜丽娘这一典型艺术形象引起广大女性读者的共鸣,女性对于《牡丹亭》的解读从来就没有间歇过,女性对《牡丹亭》的阅读接受带有强烈的性别认同色彩,同时她们更多地从自身的情感体验出发去解读作品,她们的解读更加感性和细腻,对杜丽娘内心世界的把握更通透,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昆曲《牡丹亭》问世之后,从明代至今为止,出现了诸多不同的版本。本人主要以白先勇先生的青春版《牡丹亭》为例,先探究青春版与"旧"版相较之下,在创作(剧情、音乐)方面的创新,进而阐述出青春版《牡丹亭》中所蕴含的"美"。  相似文献   

11.
刘璐 《文教资料》2014,(33):12-13
《牡丹亭》是明代传奇剧作大师汤显祖的代表作品,也是明代传奇的杰出代表。《牡丹亭》在语言运用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本文重点讨论《牡丹亭》对双关这一辞格的使用情况,讨论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牡丹亭》中双关修辞格的类型;《牡丹亭》中双关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牡丹亭》中双关使用原因。  相似文献   

12.
《牡丹亭》被汉学家安德鲁·拉姆誉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汤显祖也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牡丹亭》虽还未像《罗密欧与朱丽叶》被全世界人民所熟知,但它在中外文化中的印记依旧引人注目。本文对比了《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剧本的标题、人名、结构、行文风格、古典诗歌的引用及通俗性等多个方面,总结异同,探讨汤显祖和莎士比亚如何诗性地表达爱,论述两部剧作在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的整体诗性。  相似文献   

13.
崔向琴 《英语广场》2023,(18):40-43
词汇复现是语篇建构中常用的衔接手段,较少有研究关注庭审互动话语中的词汇复现。研究语料转写自CCTV-12《庭审现场》栏目2017年11月11日播出的刑事庭审《偷婴儿的保安》,统计发现,庭审参与者在互动话语中使用的词汇复现次数最多;在4种复现手段中,重复是中国刑事庭审中最常用的一种复现手段。刑事庭审中原词重复的衔接功能主要是核实特定信息,近义词复现的衔接功能主要是强调特定信息,上下义词和概括词复现的衔接功能主要是确定具体信息。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古代戏剧中,《西厢记》、《倩女离魂》和《牡丹亭》均以爱情为主题,并表达了中国古代女性的主体意识。在这三部戏中,《倩女离魂》无论在思想、戏剧冲突、还是戏剧手段上,都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三部戏体现了中国戏剧的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15.
《牡丹亭》的传统诠释在于“以情抗理”,这一诠释并未彻底突破《西厢记》的言情模式;它往往突出了杜丽娘一线,而视其它情节的掺入为零乱、散漫、抵牾……实际上,《牡丹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整体。从传奇的结构及其人物体系来看,一部《牡丹亭》A是在杂乱无序中,以“阴阳两界”、“花园内外”为转轴,建构了一个精致的二元世界:男性与女性、情与非情。二者间的矛盾统一突出了男性主体对传统(男性)价值体系既肯定又否定的态度,以及由此产生的执著、愤懑、荒谬、空幻的情感历程。《牡丹亭》由此成为折射时代意蕴最精致的文本  相似文献   

16.
自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宣布昆曲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之后,昆曲的命运发生转机,昆曲经典作品《牡丹亭》也以各种形式的改编开始大量出现。本文立足美学视角,选取较有代表性地青春版《牡丹亭》、园林实景《牡丹亭》、芭蕾舞剧《牡丹亭》进行具体的文本分析,剖析各种形式改编背后,我国古典美学相关理论在传统艺术作品现代改编中的支撑意义及这种现象背后带来的学理思考。  相似文献   

17.
《西厢记》《牡丹亭》《红楼梦》展示了元明清三个不同时代女性生活的画面 ,呈现了女性意识逐步觉醒与不断深化发展的历史样态 ,为五四之后女性的解放与女性主义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碧桃花》,全名《萨真人夜断碧桃花》,元代无名氏的杂剧,共四折,有《元曲选》本。第二折《幽会》,与《牡丹亭》的《幽媾》有相近之处。第三折《夜断》,与《牡丹亭·冥判》有相近之处。焦循在《剧说》中也有"玉茗之《还魂记》,亦本《碧桃花》《倩女离魂》而为之"的说法。本文主要从家世、游园、幽会、还魂这几方面的对比,来剖析《牡丹亭》对《碧桃花》女主角人物塑造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清朝康熙年间出版的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是目前完整保留下来的最早的女性对这一剧本的评点。这个评本的产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其一是关于女性戏曲评点的能力问题。在三妇评点的真实性方面,以往学者认为三妇根本没有对戏剧作品进行评点的能力,所谓合评其实是吴人代作。但明清时期许多女性读者评点《牡丹亭》的事实以及评语表现出的不同的性格特点都表明,这部评点是吴吴山与其妻子们共同完成的,有夫妻"唱和"式创作的特点。其二是明清时期文化人的理想婚姻以及文学对夫妻关系的表现。随着明清社会新思潮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化人开始抛开礼法的约束,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展现夫妇之情,表现了对理想的伙伴式婚姻关系的追求。吴人将夫妻共同评阅《牡丹亭》的韵事公之于众,肯定了妻子们的才华,展现了夫妻间文艺与情感上的共鸣。其三是关于女性文学传播意识的变化。这个评点本的刊刻出版,在女性文学传播观念方面意义深远。之前的女性戏曲评点甚至诗文等文学创作,常常只在闺阁女性或亲族好友等小圈子中流传,明末清初的文学女性开始认识到文字印刷可以使女性创作走入公共领域。钱宜推动了三妇评点的出版,实现了女性戏曲评点的大众传播。  相似文献   

20.
《牡丹亭》作为汤显祖"临川四梦"的经典作品,为明清文人接受认可并推重鼓吹,主要体现在:于"临川四梦"内部脱颖而出、与正统经典相提并论、"奇书"与"才子书"的双重标举。这些阐扬与标举最终确立了《牡丹亭》的经典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