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解构主义误读理论从发展历程上看,巴特"作者之死"理论扫清了"作者权威"的障碍,向合法误读迈出了第一步;布鲁姆首先提出"误读"术语,把它作为作家克服"影响的焦虑"的策略,而后扩大到阅读领域,提出"一切阅读皆误读";德里达、德·曼、米勒等人则从语言修辞的角度深化了误读理论,把误读作为解构式的修辞阅读来加以倡导;德里达文学批评中的泛文化色彩、米勒把解构批评运用于文化研究的自觉努力,共同推动着误读理论向文化批评的转向.  相似文献   

2.
希利斯·米勒的解构主义修辞批评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用解构主义言语行为理论作指导而有了重要的发展.文章从三个方面对此作初步讨论:(1)米勒的解构主义言语行为理论;(2)从解构主义言语行为理论看文学本质的修辞性;(3)从解构主义言语行为理论看文学结构的非有机性.  相似文献   

3.
"误读"现象是一种值得从诠释学理论加以说明的现象.哲学诠释学关于精神科学里真理发生方式的观点以及理解结构的见解为"误读"提供了合理性的证明."误读"也有其人类学基础.承认"误读"的合理性有助于保护文学鉴赏和批评自由,同时也有助于保证文学创作自由.  相似文献   

4.
苏洵的《六国论》,课文把它分成五个自然段,我主观判断,大概编者是这么考虑的:《六国论》分为三个部分。第—部分(第一自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并从两个方面(赂秦者与不赂秦者)进行说理;第二部分:论证中心论点,第二自然段从“赂秦者”方面论证,第三自然段从“不赂秦者”方面论证;第三部分(四五自然段):总结历史教训,讽刺北宋“为国者”吸取历史教训。 但上面的考虑,如果认真一推敲,就会发现“问题”,这个“问题”就出在第三自然段的第三层。第三自然段实际上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指出各国迁灭的原因;第二层:论述燕赵灭亡的原因(包括内因和外因);第三层:用假设的语气,谈“三国各爱其地,齐人  相似文献   

5.
李白的名诗《静夜思》长期被误读,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有人公开质疑,从而引起不少人关注。但讨论中,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最后形成三种意见:坐床说、卧床说、井栏说。显然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不简单,所以误读是难免的。三种意见应以坐床说最切诗意,但因其论证不充分,人们不敢轻信。马未都先生的"胡床"说一出,几乎被人批得体无完肤。但细读那些批评文章,除正确指出马文的明显错误外,其他关于胡床的批评却不能服人,有的甚至有强词夺理之嫌。  相似文献   

6.
正荀子《劝学》(节选)一文被收入各家中学语文教材已经多年了,这足以说明这篇文章历久弥新的价值。就其入选的原因,无疑"劝学"这样一个主旨起着重要作用,它对于激励人们学习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然而,长期以来,中学语文对该文存在着严重的误读,集中表现为对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问题和论证结构的误读,以及在这种观念导引下对部分语句的误读。本文拟从以下几个问题入手谈一些粗陋的看法。一、《劝学》是否有中心论点  相似文献   

7.
萨义德认为西方的东方学设定了西方先进与东方贫弱的对比模式以及神秘、肉欲、感性、落后的东方特征,因此他把这样的研究命名为"东方主义"。萨义德在《东方学》中论证西方对东方的误读是殖民话语体系的构建,其目的是要与统治权力共谋。但是他对待东方学研究的态度过于激进以至于产生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将该学科描述整体误读为扭曲东方真实面貌、固化东方人刻板印象的内容。正因为萨义德后殖民批评的犀利与对待巴勒斯坦建国问题的激进,人们把他的理论拓展到一切边缘与中心的对立思考中。但是他的政治立场只关于中东民族矛盾中的巴勒斯坦问题,而不是要进行反帝国主义斗争。《东方学》中的"东方"是指伊斯兰世界,并不是当今文化批评中所理解的整个东方。萨义德著书立说去梳理西方的东方主义误读,而自己在论述"共谋"问题时就存在误读,也引发了人们在运用后殖民理论时对他的误读。  相似文献   

8.
本文用教学法,语言学的理论和述语论述外语教学中小组活动的原理。文章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提出并论证小组活动的五要素:即(1)学习目的,(2)学习任务,(3)信息的分配方法,(4)组员的座置安排和(5)组员间的社会关系;第二部分介绍小组活动的种类并讨论五要素的相互配合;第三部分则探讨如何运用小组活动的原理于教学实践之中,和其它学习活动一样,小组活动也有其原理,只要设计合理,安排得当,学习效果就好。  相似文献   

9.
福柯提出的"异质空间"概念当代电影批评具有独特的理论价值。本文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是文化研究者对异质空间的不同阐述和理解,第二是异质空间概念对艺术批评的意义,第三是异质空间概念对当代电影批评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前不久举行的安徽省第三届"教坛新星"评选活动中,笔者有幸作为评委听了其中七位选手执教的"基本不等式:√ab≤a+b/2(第一课时)"(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这节课,颇有感慨.也引发了对这部分教材及其教学的一些新的思考.现就本课内容,从如下三方面谈谈教师该如何"善待"教材,"用教材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